黑手黨頭目聶包華在審判前被趙世傑謀殺。
他的結尾讓人感覺很匆忙,完全沒有反應。
大結局揭露蔣光山是兇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至於他的動機,劇中的解釋過於牽強,明顯毫無準備。在愛琴海不完整的情況下,警方只追查到與趙世傑的聯系。
後來又曝出她參與了國外的人體組織交易,但她並沒有破案,而是深挖背後隱藏的勢力。
這個案子處理得很膚淺,很難令人滿意。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觀眾覺得這部劇參差不齊,結局拉低了整部劇的水準。
其實只有理解了劇中的這三個空白,才能真正理解結局。空白1,僵屍殺手的例子。
在大結局中,斬首案的兇手被認定為蔣光山,但肢解案的兇手卻不清楚。
事實上,兇手既不是蔣光山,也不是薛家健,更不是趙世傑,因為警方始終沒有找到分屍案的真兇。
眾所周知,劇中愛琴斷肢的案例是以南大斷肢的案例為藍本的。
盡管警方努力,但他們從未放棄調查。
但由於種種原因,臺大驗屍官案至今沒有真正解決,成為著名的懸案。
既然原型案沒破,編劇出於對事實的尊重,也不能在肢解案中強行插入壹個殺手“他是誰”。
模糊是壹種非常合理的做法。趙世傑背後的力量。
按理說,警方既然抓到了趙世傑,就應該盡力鏟除他背後的保護傘勢力。
奇怪的是,趙世傑警方的調查戛然而止,無話可說。為什麽?
在這壹點上,我們可以非常現實。趙世傑對其背後的力量保持沈默。他說:“不僅我害怕,妳也應該害怕。”趙世傑的律師不可小覷。他太隱秘,太強大。
這種機關和企業之間的協調,不太好理解。水太深,沖擊太大,阻力太大。
盡管如此,顧衛東副局長還是代表全警大聲回應。“堅持到底”這個詞足以形容他的決心。
空白3,魏和聶小玉的結局
此前有觀眾預測魏和聶小玉的BE會結束,但實際結果並非如此。
聶小玉活了下來,而魏的病情由危急轉為穩定。
後來,聶小玉鄭重地告別了魏,打算離開寧江,壹個人去雲南。
魏對說了聲“停”,臺下就結束了。
至於他們,編劇似乎設計了壹個開放式的結局,其實不然。
第壹,從魏目前的身體狀況來看,他已經不適合當警察,辭職是必然的;
第二,聶死了,魏和聶小玉之間沒有隔閡,可以隨意相愛;
第三,斬首案曝光後,魏終於告慰戰友陳在天之靈。他不再有觸動內心的執念,以後可以更專註於生活本身。
所以,這對男女最後的結局是,魏脫下警服光榮退役,和聶小玉去了雲南。
兩人壹起開了壹家客棧,婚後育有壹子壹女,從此相依為命。
值得註意的是,可能沒有多少人註意到,這個節目的主題曲也叫《他是誰》。
歌的旋律很慢很深沈,但是故事很好聽,歌詞也很好——
誰不想帶著榮譽回來?後悔壹次次刺痛人。痛苦強烈而深刻,勇往直前的勇氣無法與上帝相比。
執著於人生的長短,為淚而生,勇敢狩獵,不美化光環,點亮平淡。
寥寥數語,卻是人民警察最真實的代表。想到他們默默付出的努力和犧牲,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