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人不喜歡魯迅先生的原因是不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為了紀念劉和珍,魯迅竭力喚醒冷漠的平庸之輩。他對3.18慘案感到失望和痛苦,後來對批判者特別難過和憤怒。他鏗鏘有力的語言表明了他對世界的憤慨,但他只覺得自己不在人世。
學完這篇課文,我只覺得愧疚,愧疚之前沈迷於網絡小說的世界,愧疚自己閱讀的淺薄和誤解。
看了兩遍魯迅的《吶喊》,覺得裏面蘊含的能量比我想象的要大。封建的社會倫理、等級制度和科舉制度給人們帶來了傷害。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作為新時代的新生代,我們對魯迅先生的《吶喊》有著其他獨特的看法。《吶喊》中有很多細節可以反映出我們現代社會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研究這個話題的目的,可以借用班主任在講課時的壹句話,“他寫的是她的時代,但我們現在還有這樣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魯迅筆下人物的影子。”
我想放大陰影,反思自己,反思現代社會的弊病。
中國大部分男人本可以成為聖賢,但都被女人毀了。商毀於妲己,周毀於褒,秦...雖然歷史不得而知,我們也假設可能因為女人不是很錯,但是董卓確實殺了丟西姆的故事。
……
所有的尼姑都必須和僧侶有私人關系;女人在外面走,壹定是想吸引野男人。當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在那裏談話時,壹定有壹個鉤子。
……
他總是註意和他說話的女人,他聽不到任何關於生意的事情。所以他認為這也是女人所厭惡的,她們都要假正經。
第壹次讀到這些段落,我深感憤怒和難過。阿q的心理描寫讓我想起了壹部電影《嘉年華》,12歲女孩孟曉雯被朋友父親的老板性侵,網上對電影情節的評論是壹邊倒的。我不是在痛罵男人不放過12歲的孩子,而是在貶低孟曉文為什麽晚上不回家,戴著顏色鮮艷的假發,喝啤酒。年紀輕輕不學好。我要評論的當然不是導演想表達的主題,而網上的評論恰恰揭示了這部電影誕生的原因。在這樣的電影裏,未成年少女被千人指責。可想而知,當震驚中國的滴滴司機奸殺空姐、樂清女童遇害等案件發生時,外界對受害者的揣測和指責有多深,網絡輿論的軒然大波又是向著哪壹方。
“女孩子要自重自愛,不要穿這麽暴露的衣服!”
“女生不能畫濃妝。”
“走路不要晃。”
“大半夜壹個人在外面走,不是正經女人。”
"她為什麽不坐在出租車的後座上?"
類似的言論在中國也經常聽到。
“美,禍”這個成語在中國大家都很熟悉。
我們壹直在聽說男女平等,可是為什麽姑娘穿了華麗的衣服,大家都說她虛榮,為什麽姑娘化了妝,大家都說是誘奸,為什麽姑娘晚上壹個人走,大家都說她不道德,為什麽姑娘被強迫被強奸,她卻是原罪?而且始作俑者已經被原諒無數次了。
“好吃的愛胖,好看的危險。”這是壹個在樂清遇害的女孩生前發的微博。她沒想到,她不經意間寫下了自己的死因。
我搶妳是因為妳帶錢來了,都是妳的錯——這個社會畢竟對女人太狠了。
《阿q正傳》讓我再次想到阿q強奸吳媽失敗的事。他在街上閑逛,覺得這個世界變得陌生了。
“首先,酒店拒絕接受賒賬。其次,負責土古祠的老人說了壹些廢話,似乎叫他去。第三,雖然他記不清多少天了,但幾乎有很多天沒有人找他做短期工作。”
阿q犯了錯誤,從此大家都戴著有色眼鏡看他。
這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給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壹次考試作弊後,別人會認為妳以前每次考試都作弊,以後每次考試都會給妳錯誤的定義,判妳死刑。妳壹定是個不誠實的人。
這和罪行比起來只是個小錯誤,更何況是阿q的大罪,在酒店裏得不到功勞。他被老人趕走了,再也沒有人讓他做短工了。
阿q得到應有的報應是壹回事,但社會確實對有罪的人懷有深深的惡意。有罪的人從監獄裏被釋放了。事實上,他們在監獄裏受到了教育和懲罰。很大壹部分人非常希望回歸社會甚至重新做人,對自己期望很高,卻在社會上受到歧視。
少年犯出獄後考上大學。因為檔案裏有犯罪記錄,考上大學的機會不大。
申請律師或從事金融部門或法律職業需要無犯罪記錄證明。
出國辦理簽證手續,有時需要當地派出所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
據錢江晚報報道,想買房看看,先開個無犯罪記錄證明。
據《重慶晚報》報道,奧運期間,旅行社為了加強治安管理,要求觀看奧運賽事的遊客開轄區無犯罪記錄證明。
?壹個刑滿釋放人員要接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和手指,連上大學買房都被禁止。他可以洗心革面,但社會不公卻給他們貼上罪犯的標簽,讓他們背負壹生的恥辱。出獄後,整個世界都與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無法融入社會,於是仇恨社會,報復。很多罪犯都是“宮中二把手”“宮中三把手”。為什麽,因為他們根本無法立足,他們就像沒有工作,無法擡頭的人,就像蒼蠅或者垃圾,社會底層的廢物。
試想壹下,如果妳盡力了,卻壹無所獲,連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解決,也許還不如去監獄,和妳的犯人好好過壹次。
法律部門的統計顯示,刑滿釋放人員的重新犯罪率在8%左右,其中70%是嚴重或特大刑事案件。很多有前科的人再次犯罪,犯罪手段往往更殘忍、更惡劣。
《十宗罪》第三部驅逐臭老公的兩個罪犯,因為出獄後沒有工作,無法生存,跟不上社會,犯了更大的錯誤。從魯迅的吶喊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現在的社會和現在的人類。
幾乎在《吶喊》的每壹個故事裏,都有壹個看似不重要卻至關重要的群體——觀眾。
他們笑著談論孔乙己的斷腿。他們不知道是停止戰鬥還是起哄。他們壹般圍著挨打的阿q,對沒有辮子的七斤淡然處之...
為什麽它們不重要?他們似乎並不影響劇情的發展。
它們為什麽重要?他們的形象是現實中很大壹部分人的縮影。
最近爆的電影《更好的日子》裏,他們笑著談論陳年的媽媽是騙子,潛逃了,就像他們笑著談論孔乙己的斷腿壹樣。
?他們裏三層外三層的圍著,不停的用手機拍著跳樓身亡的女孩,壹遍又壹遍的說著。不就像他們不知道該停止戰鬥還是噓噓嗎?
他們知道是誰欺負了胡小蝶,但是從來沒有人幫過她,就像他們對待沒有辮子的七斤壹樣冷漠。
總有壹群“他們”,在魯迅的小說裏,在遙遠的過去,在現在的時代,在未來的期待裏。
看到小偷,只要被偷的人不是自己,就讓他隨便偷。因為當我們長大後,我們首先知道如何明智和保護自己。聽大人說過他們的經歷,大概就是“大多數小偷都是團夥作案。妳提醒別人東西被偷了,或者妳可以勇敢地直接找出小偷,他的同夥就會擠出人群,對妳拳打腳踢,把妳打死。”
當今社會,人們看到打架、火災、溺水、災難,先拿起手機錄個小視頻加個定位,感嘆還挺慘的。
在知乎上看過壹篇很有意義的文章,講的是“人是如何壹步步變得冷漠”的問題。
作者說:
我永遠不會忘記第壹次看到屍體的情景,也永遠不會忘記遇難者家屬令人心碎的哭聲。我不敢直視壹些采訪對象的眼睛,甚至害怕知道他們背後的故事。面試的時候會和被面試者壹起哭,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幾乎崩潰。我半夜翻來覆去,我安慰我的良心,也折磨它。
時光流逝...
人是怎麽變成自己討厭的人的?第三十次看到屍體的時候,我面無表情。我只想拍完電影,快點回家。當我拍攝審判現場時,壹排排的嫌疑犯在我面前壹字排開,我懶得去聽他們為什麽被槍斃。我只想快點回去出版。
當我面對恐怖的壹幕時,我忙著跟主編說這件事的難處。我根本發不出來。全是血腥暴力的畫面。我到底能不能采訪?
當家人再次向我講述他的悲慘遭遇時,我的心裏毫無波瀾。我聽完眼睛都沒眨壹下,甚至覺得這還沒有上周那麽糟糕。
有句話叫“永遠年輕,永遠在流淚。”
真的很難。
我不知道什麽時候對恐怖免疫了,也對那些故事和現實免疫了。
我再也不需要放下自己的負面情緒了,因為面對這壹切我已經沒有情緒了。我再也不會為受害者哭泣,也不會為遭受不公的人訴苦。
我再也無法對新聞裏的痛苦和掙紮視而不見,我終於麻木了。
——
我們大概只能把看客的不作為歸結為司空見慣,或者說妳痛苦的時候,沒有別人幫助妳,妳壹個人活了下來。所以當妳以後看到別人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妳也會想起妳從來沒有得到過各方面的溫暖支持。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別人的行為,大家都是這樣對待彼此的。那些悲慘的事件,只當是茶余飯後的笑料,人冷漠,世態炎涼。
灰色八個字。
妳覺得這八個字離我們很遠嗎?我不這麽認為。在郭敬明的電影《傷逝》中,易遙是壹個遭受校園暴力的女孩。
他們往她身上潑紅墨水,餵她倒垃圾,給她澆冷水,剝光她的衣服,往她嘴裏塞粉筆,用打火機燒她的頭發...
我記得有壹場戲,冷水從易遙的頭上澆下來。有壹個女生受不了了,拿著紙巾想擦幹。另壹個女生拉著她:“妳瘋了嗎?”而那個拿著紙巾的女孩默默的退了出去。他們不想惹麻煩,只想隔岸觀火。如果他們幫助,他們將是下壹個被欺負的人。多麽懦弱無能的壹群人。
易遙跳海前說:“妳們做不做都壹樣。妳比石頭還冷漠。妳既惡毒又愚蠢。妳膽小,做別人做的事。”雖然這是壹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但郭敬明寫的故事是在高中,在我們這個年紀。
當校園暴力導致悲劇發生時,施暴者是有罪的,旁觀者是幫兇。換句話說,冷漠的局外人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暴力欺淩和羞辱是行為上的欺淩,冷漠是精神上的傷害,如果有溫暖的人,施虐者永遠無法攻擊心靈。
不知道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用先生的話問: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對這個世界失望。“有些人在深溝裏,還在仰望星空”,就像魯迅筆下,逐漸出現了壹個善良如鏡的人。
我們生活的社會並不完美,有對特殊群體的歧視,有對被欺負者的冷漠,有何小賢這樣的庸醫,有七斤家族這樣的人樂而不疲,玩世不恭...但是我們還是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努力做壹個不卑不亢的人。如果這樣的人多了,整個世界都會被改變。
—結束—
?2019.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