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流行音樂的先行者黎錦暉先生的音樂活動出發,以他的封建嶽明戲曲社為線索,首創《三只蝴蝶》、《麻雀》、《孩子》等兒童音樂劇;開始了《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歌舞表演,隨後創作了中國第壹批家庭情歌,即流行歌曲《毛毛的雨》、《姐姐我愛妳》、《桃花江》、《特快》。這個問題隨著嶽明歌劇協會音樂小組的解散而結束,大多數歌手進入了電影業。
這壹期的唱法不是很美,經常用類似聲音吶喊的唱法。
代表歌手有賴昌星、王、、、胡佳、顏飛、殷殷、許、蔡、錢鐘秀、張賢林等。
作曲家包括黎錦暉、閻公尚、徐如輝和任光。
詞作家有黎錦暉、高天騏、安鄂、王幹白和韋如輝。
發展的第二階段:
前期:1937-1949(上海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影壇後,在電影《街頭天使》、《唱吧少女》和《四季歌》中演唱的兩首插曲傳遍全國。她開創的壹代歌風影響了整個中國樂壇,可以用委婉、溫柔、輕松、甜美來形容。但是體積和強度都不大。
這壹期音樂的整個情況就是沒有歌舞表演團表演。只有少數歌手專門從事錄音和電臺廣播。歌手大多以拍電影為主,唱電影插曲的影歌以兩棲形式出現。本期,建國後,主要代表歌手大多移居香港發展。
代表歌手有周璇、白虹、龔、姚莉、嚴華、姚敏、、李麗華、柏光、、、黃斐然、黃源尹、吳瑩瑩、歐陽飛影、梁平、伊敏、曲、金易、白雲、鄧白英、Penny、張怡雯、韓景清。
作曲家包括黎錦光、陳歌辛、姚敏、嚴華、李厚祥、嚴哲熙、嚴歌苓、梁、陳瑞珍、、嚴公尚、劉雪庵、何綠汀、張春及章昊。
詞人有吳村、陳、李涓清、範燕橋、田漢、葉、張準、和鮑毅。
後期:1950-1969(香港期)
這壹期從姚敏、姚莉開始,很多主要代表歌手都搬到香港發展。剛開始是以影和歌為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手比例越來越大。影片中的間奏不是演員自己唱的,還邀請了專業歌手伴奏,但依然沒有明顯有影響力的歌舞團體表演。
演唱風格變化不大,柔美婉約的特點有所減少,趨於自然平淡。此外,由於白光的影響,具有中音特征的歌手通過在低音範圍內演唱有所增加;受李香蘭的影響,用西方傳統唱法或借用西方傳統唱法的歌手數量也有所增加。20世紀60年代末,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逐漸衰落,而粵語歌曲卻興盛起來,占據了樂壇的主導地位。主要代表是許冠傑。
、崔萍、張璐、葛蘭、、、、敬亭、、董、、、夏夢、石慧、姜巖、楊光、石林等。
作曲家包括李平、楊龍、李明、王福齡、周藍萍、顧嘉輝、艾格尼絲、夏端苓(日本作曲家服部哲龍壹)、江石、葉春枝、曹天和林玉。
、杜青、、陸、、司景明等。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臺灣省時期)。
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臺灣省的流行音樂逐漸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逐漸沒落的香港樂壇地位。它的標誌是謝磊的壹首歌《瑪麗》和姚蘇蓉的壹首歌《今天不要回家》,這兩首歌風靡東南亞,奠定了臺灣省流行樂壇的龍頭地位。
此前在臺灣省樂壇演出的歌曲有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和香港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歌曲。後來,他逐漸在上海流行歌曲和現代都市流行歌曲之間,創作了壹首具有自己特色的時光歌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80年代初才逐漸沒落,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20世紀70年代中期,臺灣省發生了壹場著名的校園民謠運動。學生發起創作和演唱,影響深遠,甚至波及到香港和內地樂壇。直到80年代初,流行音樂才被引進並共同發展,為流行音樂註入了新鮮血液。
(2)
回答
1大樓
2012-07-22 17:35
舉報|個人企業舉報垃圾舉報
19951106a
漫步郡路
11
獨立:親愛的,我真心不知滄桑,也不知並肩的仿徨。
壹起:我們的精神在天之上,我們的思想像月光壹樣明亮。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為新青年樹立榜樣。
獨立:我們應該努力成為新中國的棟梁。
親愛的,真心消除失望,並肩爭光。
這首歌鼓勵年輕人在抗戰勝利後建設新中國。堪比《畢業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他們對青年起到了不同的激勵作用。周璇在1946同壹個地方拍攝的電影《長相思》中的插曲《凱旋之歌》《兒歌》《花間歲月》就體現了* * *的內容。再比如1942周璇在上海國華電影公司拍攝的《討厭的春景》那壹集,中山春天唱出了南京中山石頭城的呼喚。1939同地拍攝的《七重天》插曲《困難山歌》,1941同地拍攝的《解語花》插曲《綿小學生之歌》和《解脫困難山歌》,在* * *,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意義。
另壹個例子是歌唱人民,主要是農民。比如周璇演唱的《解語花》插曲《家忙》《移植歌》;藝華影業公司拍攝的李麗華《復活》插曲《山歌》(又名《農村情歌》);姚莉演唱了流行歌曲《家鄉好人》;嚴華的流行歌曲《吹口哨的安慰》就是城市工人生活的艱辛。周璇於65438年至0943年在華鎣拍攝了《漁父的女兒》,其主題是桑松漁民的辛勤勞動。她在國泰電影公司65438-0947年拍的進步片《壹億江南》的插曲《人人都說西湖好》《羅姐和王姐》,唱出了采茶人的辛酸。也有其他下層的歌手。比如周璇在電影《長相思》的插曲中唱出了歌者的無奈與覺醒。姚莉演唱《金島》,唱出被束縛女性的苦惱,鼓勵她們爭取自由。宮演唱了歌頌報童的《報歌》。白光1949在香港長城電影公司演唱插曲《十聲嘆息》(國內第三次翻拍根據托爾斯泰巨著《復活》改編的電影劇本,前面提到的李麗華主演的《復活》是第二次翻拍),唱出了煙花女子的悲傷。
另壹類電影插曲,有些沒有明顯的社會意義,是根據劇情需要而寫的。大多取材於古典名著和民間傳說。比如周璇在1940在國華公司拍攝的《三笑》、《點愁香》、《心願》這幾集。同年拍攝了《西廂記》、《抄紅》、《滿月花》、《蝴蝶樂》等劇集。1944年,她在華鎣拍攝了《紅樓夢》《葬花》《悲秋》等劇集。還有1938周璇在宜化公司拍攝的《三星伴月》插曲《妳什麽時候再來》。而另壹集《作坊》,有生產國貨,抵制洋貨的意義。這些小插曲,群眾耳熟能詳,家喻戶曉。65438年至0937年,周璇在明星公司拍攝了兩集進步電影《街頭天使》《歌女》《四季之歌》,其中的侵華日軍侵占東北,流離失所,更是廣為人知。
另壹類是民謠。中國樂壇後壹代人周璇的突出貢獻之壹,就是把民謠搬上舞臺。以前民謠並不高雅,只有茶葉店和餐廳賣歌。她唱過最多的民謠是湖南的《摘檳榔》、廣東梅縣的《賣雜貨》、安徽的《鳳陽花鼓》、綏遠(今內蒙古)的《別了大哥》、上海的《華友桃花》、東北民間的《花兒新對聯》、湖北的《五更團結》。歌女和四季歌是蘇州民歌、知心客和哭七七寫的歌詞。也有大量以民歌風格寫成的歌曲,如《看見愛人》、《愛愛愛》。
還有壹種是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麗自然風光的。例如,姚莉演唱了《可愛的秋天》、《春意盎然》、《馬來的風景》、《南海的早晨》和《勃蘭特》。顏飛唱的《南島晚報》,周璇在電影《花間黃鸝》中唱的主題曲《花間黃鸝》,以及插曲《在山上》、《春天的早晨》也是這種類型。
唱愛情之類的情歌是常有的事。有的風格清新,充滿生活氣息。比如姚莉唱的《我在和妳開玩笑》,唱出了年輕情侶在壹起開玩笑的場景。她唱的另壹首歌《妳要解釋》,唱出了女孩細致的敏感,要求男友解釋問題。也有很多人是唱親情的,比如姚莉的《我愛媽媽》;明星公司拍攝的《古塔案》鞏插曲《思念母親》,中聯公司拍攝的《遍地玫瑰》插曲《搖母親》;梅的電影《淚之淚》和插曲《我母親的歌》都歌頌了我母親的偉大。
回答
三樓
2012-07-22 17:35
舉報|個人企業舉報垃圾舉報
19951106a
漫步郡路
11
除了那些有明顯社會意義甚至政治意義的,很多都是熱情開朗積極向上的,大部分都唱出了人民的喜好,適合他們的思想感情。人們喜歡春天、太陽、花、草、流動的雲、雪花、雨滴;我更喜歡親情,友情,愛情等世間美好的感情。流行歌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這壹點在中國早期的流行歌曲中有著明顯的體現。是當年樂壇無可替代的高潮,也是華語流行音樂史上輝煌篇章的特征。把它從半個世紀的塵埃中解放出來。以免被淹沒在漫長的隔離中。
音樂和流行音樂
華語樂壇有壹個奇怪的東西,就是流行歌曲壹定要叫“流行歌曲”。其實這是不對的,或者至少意思不確切。
音樂只有兩大類: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還有壹些基於音樂的特點和功能的小類,是永遠無法和這兩類相提並論的。他們不在壹個層次上,也不富裕。如藝術歌曲、抒情歌曲、校園歌曲、隊列歌曲等。流行音樂是相對於嚴肅音樂的壹個大範圍,大概包括輕音樂、輕歌劇、民謠、民歌、群眾歌曲、進行曲、舞曲、爵士、藍調、搖滾、迪斯科、另類(非主流)、鄉村歌曲等等。還有壹個很大的,就是全世界流行的歌曲。可見,流行歌曲是流行音樂的壹種,它被流行音樂所覆蓋,並不能代表所有的流行音樂。例如,它們不壹定完全正確。是父子關系,不是兄弟關系,不是壹回事。現在歌唱比賽分為“美聲”、“民族”、“流行”三種方式,這是歷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壹直沿用的方式。按照上面的分類,民謠也屬於流行音樂的範疇,那麽順理成章,民族唱法也可以稱為“流行唱法”!這不是亂七八糟嗎?
音樂界那麽多專家,難道不知道這個道理嗎?原來這件事在當年是有特定歷史背景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高潮的流行歌曲,壹度被認為是“頹廢歌”、“黃歌”,1949後都搬到香港發展,所以內地三十年沒有流行歌曲。有些人形容流行音樂被掃地出門。然而,它並沒有停止在香港和臺灣的發展,它的形成與上海時期壹脈相承。粉碎“四人幫”後,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歌曲回到父母家。年輕觀眾對之前的經歷了解不多;粉碎“四人幫”後的情況,我們應該記憶猶新。鄧麗君的磁帶最早傳入大陸,幾次被禁。基於壹個歌手的敏銳嗅覺,李谷壹在演唱電視劇《三峽傳奇》插曲《鄉戀》中首次應用了氣動手法,引起軒然大波,批評聲不絕於耳。其實她只是壹個民謠歌手,不是真正的流行歌手。真正應用流行唱法的程琳,經歷了三次大起大落。甚至蘇小明的《港口之夜》也受到了批評。當時發生這些事情並不奇怪,因為計劃經濟是不會允許帶有明顯商業特征的流行音樂存在的。這是上層建築作為經濟基礎的要求。但是妳不要輕易提到政治高度。流行音樂沒那麽糟糕!對流行音樂的態度反映了當時不同經濟制度之間的較量。
在1983的全國輕音樂大會上,大多數專家認為應該允許流行音樂存在,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但為了稱呼,為了避免讓人聯想到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就決定了“流行歌曲”這個名字。這個可以理解,因為不是現在,畢竟當時是1983。但此後流行音樂有了合法地位,與西方傳統唱法歌曲、民謠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勢,但壹直使用含義不確定的“流行歌曲”名稱。
有業內人士提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樂壇開始出現壹批抒情歌曲,如李谷壹唱的《鄉戀》、朱逢博唱的《美麗心靈》、鄭緒嵐唱的《太陽島上》、蘇小明唱的《軍港之夜》等。它們並不是真正的流行歌曲,而是屬於流行音樂範疇的其他作品。似乎這也是稱流行歌曲為“流行歌曲”的依據之壹。其實這些歌曲只是華語樂壇向流行樂壇過渡的作品。如果妳用當年的唱法在今天歌唱大賽的人氣演唱組唱這些曲目,評委是不會承認的。
回答
四樓
2012-07-22 17:35
舉報|個人企業舉報垃圾舉報
19951106a
漫步郡路
11
二十年過去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流行音樂作為壹種文化上層建築,也得到蓬勃發展。不應該在1983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繼續使用這個模棱兩可的名字,應該實事求是。“解鈴還須系鈴人”,要靠音樂專家和文化管理部門共同完成,還給流行音樂壹個合適的名字。
什麽是中國流行歌曲?
流行音樂和流行音樂的關系上面已經討論過了,為了說明把流行歌曲叫做“流行歌曲”並不確切。還有壹個問題,就是當今樂壇經常出現“華語流行歌曲”這個詞。什麽是「華語流行歌曲」?它和中國流行歌曲有什麽關系?
中國歷史悠久,文明程度高,文化底蘊深厚。就流行音樂而言,有80多年的歷史,有輝煌的篇章;還有壹個不可替代的發展高潮。其影響深遠而廣泛,明顯具有國際性。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這樣的流行歌曲。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流行歌曲在東南亞傳播。那時候他們還不會自己寫歌,直接唱中國流行歌曲。這個問題從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三個發展階段——臺灣省時期開始逐漸凸顯,到今天變得非常突出。
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包括港臺省),尤其是東南亞的壹些國家也在唱這首流行歌曲,而且都有不錯的歌曲創作和音樂制作。眾所周知,、、林、、陳芬蘭、、、、、、秦勇、李思松、李福慧都是新加坡籍。華以寶、張筱膺、藍英、劉秋儀、柯以敏、羅賓、莊學思、巫啟賢、巫奇為馬來西亞籍;擅長唱成吉思汗的艾輝是印尼人;翁倩玉、陳美玲、露露是日本籍;洛杉磯的三兄弟是美國人。雖然都是炎黃子孫,行政國籍不是中國,但是他們唱的這些流行歌曲的語言是中文,和中國流行歌曲的語言是壹樣的。但由於民族的差異,稱中國流行歌曲更準確。中國流行歌曲傳播很廣。
當然,我們中國的流行歌曲也屬於中國流行歌曲的範疇。
1949-1979大陸三十年沒有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是流行音樂的壹種。可以說是壹種起源於城市、朝代分明、易於在群眾中廣泛傳播、發展趨向國際化、商業特征明顯的音樂。藝術也有很多不同於其他音樂的特點。僅從它的作曲特點,就能看出它與其他音樂的區別。
中國早期流行歌曲,尤其是第二發展階段前半段以周璇為代表的風格。裝飾音多,上下滑音,切分音長,高音段和低音段對比明顯,演唱風格獨特,形成了委婉、柔和、輕松、甜美的風格。現在發展到第四階段的新城市的流行歌曲已經遠離傳統,風格也明顯與以上不同。歌曲中的長短切分音附帶著很多切分音,小節內外的每壹個節拍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歌詞的編排有意的隨著旋律閃避節奏。歌詞的白話長句中有很多詞,排列緊湊形成短音符號。有各種各樣的開始,無盡的結束,有規律的重復。再加上柔聲、怒聲、泣聲、嘆聲、啞聲、哭腔、延時處理等手法,歌曲呈現出帥氣、新穎、抒情、有力的風格。情緒起伏很大,如低處竊竊私語,高處如波濤洶湧。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流行歌曲逐漸被禁止,被視為“頹廢之聲”。此後在內地被掃地出門,後來又搬到內地以外的香港發展。有人說:“哪裏有人群,哪裏就有音樂。”還可以加兩句,就是“哪裏有城市,哪裏就有流行歌曲。”人民需要,又不讓唱,就找了替身。當時有流行歌曲,民謠,外國歌曲。這些歌曲是取代流行歌曲的,它們屬於流行音樂中的另壹種歌曲。流行歌曲的定義,只要能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就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但從“流行歌曲”這個名字本身來說,字面上不夠嚴謹。因為屬於流行音樂其他類別的歌曲,比如上面說的三首,也是可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但是,約定俗成的名字已經變得很自然,就像壹些既定的東西壹樣。知道了它的真正含義,稱它為流行歌曲更為恰當。
回答
五樓
2012-07-22 17:35
舉報|個人企業舉報垃圾舉報
19951106a
漫步郡路
11
80年代中後期,港臺歌曲的介入,促使“毫無生氣”的大陸流行樂壇在“陣痛”中開始醞釀變革。張明敏、潘安邦、千百惠、ChristianRandPhillips、鮑娜娜、葉麗儀等港臺歌手在歷屆春晚上的出色表現,讓內地音樂人明白了蓬勃發展的內地音樂產業的重要性。谷建芬、喬宇、閻肅、賈丁、關夏、李海鷹等內地著名詞曲作家開始重視本土歌手的培養和流行歌曲的創作。於是,壹批優秀的內地歌手開始活躍在內地的熒屏上,經典又好唱的流行歌曲開始增多。由劉歡、毛阿敏、魏巍、程方圓、沈小岑、程琳、蘇小明、蔡國慶演唱的歌曲開始在社會上流行起來,隨後由杭天琪、李娜、林萍、毛寧、楊毅、謝曉東、那英、田震、曉曉等歌手演唱的歌曲開始紅遍大江南北。歌手有林依輪、周彥宏、滿文軍、孫浩、謝東、老狼、賈偉、孫楠、韓紅、孫悅等。紛紛亮相,不斷為中國大陸流行樂壇添磚加瓦,壹些耳熟能詳的歌曲也開始成為KTV點擊率極高的流行歌曲。
藍色的夜,藍色的夢,彎彎的月,懂妳,愛的奉獻,軍港的夜,濤聲依舊,思念,請到天涯海角,風雨,輕輕告訴妳,綠葉對根的情意,愛情鳥等。
說起那些年的大陸流行樂壇,還有幾個有創意的歌手不得不說。崔健、高峰、郭峰、鄭鈞、許巍,恐怕熟悉中國歌曲的人都知道他們的名字。作為中國搖滾第壹人,崔健的《壹無所有》在國內壹直享有很高的人氣。高峰的《大中國》和郭峰的歌曲仍不失為中國流行歌曲中的經典曲目。後來,雪夜公爵、李春波、王艷、馮曉泉等也在壹段時間內創作出了壹些質量好、創作水平高的作品。《糖葫蘆》、《中國民歌》、《霸王別姬》等歌曲都是青年音樂人馮曉泉創作的,他是民族樂器出身,熟悉歌曲創作。他的歌悠揚悠揚,歌詞如散文般流暢,讓人過目不忘...
近年來,許多活躍在舞臺上的歌手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金海心和樸樹。通過“選秀”進入樂壇的新人很多,再加上壹些影視演員介入樂壇,整個樂壇似乎是壹種“亂”...
總的來說,中國的流行音樂在未來仍有無盡的發展空間,但仍需要努力培養和扶持音樂人和音樂制作人。這需要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流行音樂會有壹片屬於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就像港臺的流行音樂壹樣...
出發地:
/p/1742085422
90年代,香港發展得比較好的,比如張學友,鄧麗君,王傑,張國榮,梅艷芳等等。
然後是周傑倫、梁靜茹、蕭亞軒和陳奕迅。等等
現在主要是網絡音樂。
沈默王,許亮,Vae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