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設施農業在貧窮落後的小山村發展起來,其轉型之路感人而振奮,形成了令人矚目的“石羊阪模式”和“珠村現象”
過去的石羊阪、朱村是“偏、苦、窮”的。“離”是指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石羊阪村位於榆次區東北部丘陵幹旱山區,是東照鄉最北的行政村。該村由海拔1260米的山區遷至現居住地。全村76戶,312人。朱村位於榆次區北田鎮東南部,與太谷縣接壤,海拔900米,距鎮政府所在地10公裏,現有人口713人。“苦”指條件艱苦,生存困難。石羊阪村有1461畝耕地,全部是旱地,只能種壹些玉米和小雜糧。好的年份,每畝能賺300元到400元。年景不好,連種子都收不到。朱村的立地條件比石羊阪差。全村365,438+050畝耕地全部分布在溝壑溝壑中。水利設施只能維持村民的生活用水,沒有壹畝水澆地。即使下雨,也很難留住雨水,保墑能力極差。完全是看天氣吃飯。“窮”是指收入微薄,生活貧困。2004年,朱村人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石羊阪村只有1453元。據石羊阪村村支書邊旭東介紹,十幾年來,村裏沒蓋過新房,也沒娶過媳婦。大多數村民住在解放前挖的土洞裏,衣衫襤褸。
兩村改造的起點是石羊阪村。2005年,石羊阪村結合移民安置項目的實施,積極響應市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確立了在幹旱山區發展大棚的生產調整方案。總體規劃兼顧生產與生活設施並舉,突出建設集溫室種植、畜禽養殖、沼氣循環、集雨節水於壹體的溫室大棚(簡稱“四位壹體”),當年建成31套。這個歷史上從未種過蔬菜的小山村,生產出了優質無公害蔬菜,村民們賺到了祖祖輩輩都沒見過的“成堆的錢”。2006年,村裏實施了二期大棚建設。目前已陸續建成60多個大棚,接近每戶壹棚。其發展模式被農業專家稱為“石羊板模式”。朱村人雖然起步晚,但意誌更堅定,行動更快。2006年,該村從5套大棚起步,兩年內實現了從58套到120套的跨越,成為繼石羊辦之後丘陵山區設施農業建設的又壹亮點。它的發展速度驚人,它的拼搏精神感人,它在立地條件極其惡劣的溝壑中取得的成就令人震驚,被新聞媒體譽為“朱村現象”。
石羊阪、朱村大棚大發展的經濟社會效益非常明顯:壹是群眾實現了脫貧。去年,石羊阪、朱村平均每個棚產蔬菜1.5萬斤,平均純收入3萬多元,平均畝產比過去提高了50多倍。兩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838元和6200元,比2004年翻了兩番多,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兩個村的農民現在對發展大棚充滿了信心和熱情。石羊阪村計劃到2015實現每戶兩棚,人均收入2萬元以上。朱村計劃未來兩年再發展80個大棚,達到每戶1個大棚,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二是村“兩委”班子的戰鬥力和號召力空前增強。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兩委”在群眾心目中威望很高。兩個村支部班子和村委會換屆選舉很成功,“兩議五公開、壹事壹議、壹證兩制”等民主管理制度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實。石羊阪村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示範村稱號,村集體被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授予三等功。村支部書記邊旭東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新農村建設優秀黨員、模範帶頭人稱號。朱村先後兩次被評為榆次區產業結構調整先進村,支書趙麗琴被評為NPC優秀人大代表、優秀黨員、優秀個人。現在,兩個村都成立了支部和村委會,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村民們專心生產,團結壹心,享受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動局面。三是村風更加文明和諧。村裏的閑散勞動力都參與大棚蔬菜種植,學技術、學規模、學具體效益蔚然成風。農民的市場意識明顯增強,思想觀念更加開放,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社會氛圍更加和諧。這兩個村子已經好幾年沒有發生刑事案件了。四是拓展返鄉農民工就業新途徑。溫室蔬菜種植項目的成功吸引了大多數農民工回到他們的村莊。以前,朱村近七成的勞動力外出打工,近四分之壹的農民與家人同住。目前已有300多人返鄉發展大棚蔬菜生產,90%離家的農民都搬了回來。前不久,省委書記張保順到朱村調研時指出:“朱村走上了正軌,既富裕了全村人,又解決了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相當於給農民打工,就近建了個‘工廠’。這是應對金融危機、緩解城市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