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庚揚,又名盧根,1829,廣東東莞人。同治年間,成為省港知名富紳的陸麗萍,捐巨款為百姓修建祖墳、祠堂、蒲山堂、育嬰堂,並給予醫療救助。1874年,陸麗萍被推薦為香港東華三院總理。1878年向香港政府申請成立保良局,為首任總理。保良局是香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慈善機構之壹。陸麗萍的濟貧精神受到當時清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廣泛贊揚。他死後為他建了祠堂(黎平公祠)。當公祠落成後,慈禧太後親自贈給他壹塊牌匾:“福山修仁”,以褒揚他熱心公益的精神。祠堂至今保存完好,被列為市壹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蔭麟(1905—1942),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張蔭麟1905 11出生於壹個官宦家庭,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第二中學。第二年,他考上清華學校,讀中學三年級。僅過了半年,他就在《薛恒》雜誌21期發表了自己的第壹部小說《質疑老子誕生壹百多年後的孔子學說》。鑒於歷史學家梁啟超反對考證老子事跡,清華師生對梁啟超大為震驚和敬佩。1924年6月發表論文《明清時期西學傳入中國簡論》,分析明清時期西學傳入的差異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在清華學習了七年,以其傑出的歷史知識、學識和才華而聞名於世。與錢鐘書、吳晗、夏鼐並稱“藝苑四傑”。先後在《薛恒》、《清華學報》、《東方雜誌》、《燕京雜誌》、《文史雜誌》、《國文周刊》發表論文和學術論文40余篇,贏得了當時史學家的贊譽。1929,清華大學榮譽畢業。1998年,他獲得公共基金,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西方哲學史和社會學。我在國外學習了4年,完成了規定的課程,並在期滿前提前回國,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袁崇煥:漢字元素(明史列傳)說起來容易(黃遵素簡介)。生於萬歷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廣西梧州地區藤縣北門街道。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14歲隨祖先袁遷居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公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公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該鎮村民和海外袁氏家族捐資1.2億元,在明代袁故居原址興建,占地11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廟、造像、冠王墓、三界廟等。
蔣光耐:冉靜,出生於1888,畢業於保定陸軍軍事學院第壹騎兵師;1906加入聯盟;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擔任超大型總統府安全團副團長;率1932是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的進攻,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次換帥,極大地挫傷了日寇的精神。1933年,與李和陳發動反蔣事變,共同抗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當選為第壹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兼紡織工業部部長。
野夫(1848-1880):道光二十八年(1848),生於廣東東莞水南,晚清海軍愛國將領。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在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招收的學生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在第壹次招生後,從廣東招收了野夫、鄧世昌、呂涵、李賀、張誠、李甜、李家本、林國祥、梁子芳、卓冠略等十余名已經學過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
野夫1867考入福州船政學校第壹期駕駛班,1871班畢業,1873年9月船班畢業。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師海東雲艦管帶;升都司(四年級),獎勵藍翎,遊擊稱號(三年級起);1876任景元船舶管帶;1878年9月,被任命為超級戰艦管帶。
1879 1兩江總督兼南洋貿易工業部部長沈葆楨將留在福建第壹省會野夫的超級戰船和蘭陵遊擊稱號轉讓給南洋水師,駐浙江溫州。
來自廣東的野夫和鄧世昌同時考上了船政學校的駕駛班。他們在學生時代,有著相同的意誌和相似的興趣,也就是成為了好朋友。畢業後,兩人都在福建海軍任軍艦管理帶。後來李鴻章把鄧世昌調到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沈葆楨把野夫調到南洋水師,並肩保衛中國沿海。因為都是海軍出身,後兩人成了親家。野夫的兒子葉碩洲(原名葉(坤)和鎮雄)娶了鄧世昌的二女兒鄧秀嬋。
光緒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歹徒金曼勾結日軍大肆擾亂臺州,超武裝船奉命出動鎮壓,野夫率全船官兵英勇殺敵,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2歲。清廷給遊擊隊下了壹道詔書,給了騎兵隊長壹個頭銜。
野夫殉難後,鄧世昌悲痛欲絕。清廷頒令優待葉嘉,野夫原配妻子周公仁被封為之子的爵位。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清。晚清愛國海軍將領、民族英雄。1849 10出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
出生於富裕家庭,父親鄧煥莊專門做茶葉生意。他先後在廣州、天津、上海、漢、香港、秦皇島等地嘗試開設祥發苑茶樓,創辦鄧氏家族祠堂。年輕時隨父親移居上海,向西方人學習算術和英語。
1867第壹期進馬尾船政學校駕駛班。1871年被派往“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次年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為“陳航”劃船樂隊,被“海東雲”炮艇樂隊任命。日軍侵占臺灣時,鄧世昌奉命鎮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只好亡羊補牢。他還被調到魏震炮艦管帶,擔任“吳恙”號快船的主管,升級為駐軍,並加了指揮官的頭銜。
1880年調任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庭”、“鎮南”蚊炮艦和“洋衛”、“致遠”艦的管理帶。
1894年9月17在黃海中日甲午戰爭中壯烈犧牲。
鄧世昌有三個孩子和五個女兒,他的長子鄧洪灝繼承了他的職位,在廣東海軍工作。他死於1947。次子鄧浩洋早逝;第三個兒子,鄧浩幹,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服役。1969死於無錫。他沒有孩子,養女鄧小四。大女兒鄧;二女兒鄧秀嬋嫁給了鄧世昌老同學的兒子葉碩洲。三個女人鄧秀娟;四名婦女鄧秀廷;五姑娘鄧秀海。
陳鏡開是壹名男子舉重運動員。生於1935年。廣東東莞人。從小就熱愛健身。1953年,他從健身轉向舉重。1955年加入中南軍區運動隊,後入選國家舉重集訓隊。成績提升很快,挺舉成績壹年內從95斤飆升到130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蘇舉重友誼賽中,他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了美國運動員溫奇保持的56公斤(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壹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同年,他以135公斤和135.5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該項目的世界紀錄。1957年,在第三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上,他以139.5公斤的成績第四次打破了該項目的世界紀錄。1958年9月26日在萊比錫舉行的國際舉重比賽中,他以140.5公斤的成績第五次打破該項目世界紀錄..1959年,在“莫斯科杯”國際舉重個人錦標賽中,他以148公斤的成績首次打破60公斤級(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並以148.5公斤、1963年151公斤、1964年151.5公斤的成績連續三次打破該項目世界紀錄,從而成為連續九次打破兩個級別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他被授予運動員稱號。自1959年以來,他五次被國家體委授予體育榮譽獎章。自1979年起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1980年任廣東省體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被評為建國35年來優秀運動員之壹。1987年,他被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授予奧林匹克榮譽勛章。
陳偉強(1958-)出生於廣東東莞。舉重世界紀錄創造者,“奧運會”金牌獲得者。
陳偉強從小熱愛運動。1972年7月開始在廣東省體育館業余體校練習舉重。他因為整體體能基礎好,腿部力量強,訓練刻苦,進步很快,所以在1974入選廣東省舉重隊。從1974到1978,* * * 42次打破52公斤級和56公斤級青少年全國紀錄。
運動成績:1977在第八屆亞洲舉重錦標賽暨中巴舉重比賽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舉世界青年紀錄,在中國-聯邦德國舉重比賽中1978打破56公斤挺舉世界青年紀錄,在全國舉重比賽中151.5和153公斤1982獲得第九屆亞運會抓舉和總成績,1984獲得世錦賽60kg總成績和抓舉兩枚金牌,1984獲得第二十三屆奧運會60kg金牌。
榮譽:1979當選全國十佳運動員,1979被授予健將稱號,1979和1984被國家體委授予體育榮譽勛章。
曾國強性別:男體重:50kg生日:1965.3.18出生地:廣東東莞項目:舉重。
運動經歷:1976年在鎮少年體校舉重班學習練習舉重,1981年加入省隊集訓,不久入選八壹隊,1983年加入國家隊。
運動成績:1983年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52公斤級金牌,1984年第23屆奧運會52公斤級金牌,1984年第38屆世界舉重錦標賽總成績和挺舉,1984年第1984屆亞洲舉重。
榮譽:1982年獲運動員稱號,1984年獲16年亞錦賽最佳運動員稱號,1984年獲國家體育榮譽勛章,同年榮立壹等軍功,1985年獲國際運動員稱號,65438+年獲國際運動員稱號。
獲獎時間:1984年7月29日,第23屆洛杉機奧運會上,曾國強在52公斤級比賽中擊敗日本名將,以“黑馬”身份奪得本屆奧運會舉重比賽的第壹個冠軍。
葉潤成,出生於9月,1961,廣東省東莞市道滘鎮人。受環境影響,從小學會遊泳,擅長蛙泳。1973道滘小學畢業後進入東莞市遊泳業余體校,1977被招入廣東省運動隊,1981被調入國家遊泳集訓隊。1982年,葉潤成隨中國遊泳隊獲得第九屆亞運會男子100米蛙泳冠軍。他是中國在亞運會遊泳比賽中獲得第壹枚金牌的運動員,這是中國在亞運會上實現金牌“零”的突破。
陳(1962 10.08-),中國退役跳水運動員,廣東東莞人,中國第壹個跳水世界冠軍。她曾被譽為“跳水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