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六年(111年前),番禺區夷平南嶽,重新劃分南嶽為9郡,番禺仍屬南海郡管轄。後來,漢朝廷設立了13駐地監察機構,對縣官進行監察,其中廣信郡、蒼梧郡(廣信是古代漢朝膠州的首府,位於現在的梧州、賀州、廣東壹帶,即西江、賀江交匯處)負責糾正嶺南九郡。後來膠陀部改為交州,軍政皆有,地方政權由郡縣壹級改為州、郡、縣三級。番禺屬於膠州市南海縣。
東漢末年,經過赤壁之戰,魏、蜀、吳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孫權任命蔔誌為交州刺史,率兵至番禺。
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東吳孫權占領長江中下遊後,向南擴張,略取膠州,任命蔔誌為膠州刺史。蔔誌東遊番禺城,《水鏡·朱》有記載:“登,登高望遠,見海之浩瀚,見原國之殷富。都說‘四城島良田,應是都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遷都番禺,築城墻。“州從廣信遷到番禺後,礬山北部被夷平,“拓城”得以恢復和擴大。吳五年(226),交州分交州、廣州,故名廣州,設番禺為國政。在隨後的1700年間,番禺多為當地壹、二、三級政權所在地。東吳時期,今天廣東省的版圖除了廣州所轄的四縣之外,還包括荊州始興縣和海南島。
文帝十年(590年),南海郡廢,番禺縣改為南海郡,屬廣州總政管轄。仁壽元年(601),廣州改為周帆。楊迪大業三年(607),改州為縣,恢復南海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南海郡廢,後遷廣州,再遷番禺郡(長安三年,即公元703年,遷番禺郡),郡址在江南府(今廣州、河南)。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設立嶺南道,廣州隸屬嶺南道。長安三年(703年),置嶺南五府,歸南海郡。鹹通三年(公元862年),嶺南分為東路和西路兩路。嶺南東路統治廣州,西路統治永州(今南寧)。兩廣分東西,從此。
唐朝末年,農民起義獨立。917年八月,劉立(y m n)在番禺(廣州)稱帝,國號大嶽,後改稱漢,史稱南漢,建立興。王宓李星番禺。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南漢滅亡,王宓宮廢棄,改為廣南東區,廣州府都督府所在地。次年撤銷番禺縣,並入南海縣。至道三年(997),廣南東區改為廣南東路。祐三年(1051),恢復番禺郡,郡在城東設紫泥港(巷)。第六年(1170),主幹道改為廣東路廣州府。祥興元年(1278),廣州改為祥龍府。番禺由政府統治。
元至元十七年(1280),祥龍府改為廣東路、廣州路。至元三十年,改為廣東路。清元皇帝年間(1312),改名為廣東路、廣州路。番禺以道治,以道治。
洪武元年(1368),改廣州府,廣東道。兩年,改為廣東省廣州府。1999年任廣東省委書記。番禺由政府管轄,劃歸廣州府。
清順治四年(1647),設立兩廣總督。地方政府分為四級:省、道、地、郡。番禺隸屬廣東省廣南的廣州府、韶道,省、道、府管轄。
民國元年(1912),廣州府廢,番禺屬廣東粵海路。
民國7年(1918),廣州設立市府。
民國10 (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廣州正式成立。番禺縣還住在廣州。所以,古代所謂的“番禺”城,通常指的是今天廣州的舊市區,而不是廣州的番禺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番禺縣政府從廣州老城遷至新建。
抗日戰爭番禺淪陷後,原國民黨縣* * *流亡三水、沙坪、維景等地(汪精衛假冒廣州東山區番禺縣政府)。
1945抗戰勝利後,* * *於番禺縣遷至石橋,最初在鹹豐巷謝氏宗祠。
番禺6月解放,1949,隸屬廣東省珠三角地方軍控委員會。
3月1950至6月1952,11,屬珠江地區專員辦管轄。
1952 65438+2月至1956 65438+10月,隸屬廣東中心行政公署。
2月起1956,掛靠佛山地區專員辦。
1958 12 15至1959 6月10番禺、順德合並為泛順縣,縣內設立大良鎮,期間劃歸廣州。
6月1959,10,恢復兩縣建制,將中山縣所屬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劃入番禺,縣政府沿其架設市橋。
1975 65438+10月,轉廣州。
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復(中國人民銀行49號批復):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仍屬廣州市管轄。6月18日,番禺舉行撤縣設市掛牌儀式。
2000年5月21日,撤銷番禺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7月10,番禺區舉行撤市設區儀式。
2012 10 10,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範圍包括番禺的東湧鎮、何藍鎮和大崗鎮。
行政區劃的演變番禺在建縣之初,幅員遼闊。北隔環江與蘇中(今清遠)為鄰,東至博羅(今博羅、惠陽),西至四會(今四會、鶴山),南至沿海陸地,面積相當於現在縣城的十幾倍。。在吳棟時期,廣東省現在除了廣州所轄的四個縣之外,還包括荊州的始興縣和海南島。217年(建安二十二年),蔔誌將交州國政由廣信遷至番禺。264年(武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從膠州分出四郡(南海、蒼梧、玉林、高梁),設廣州,轄番禺,故名。西晉時,廣東省腹地當時屬於廣州,粵北屬於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於膠州。
從漢建安六年(201)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近1500年間,增城、東莞(東莞)、懷化、xi安、南海、從化、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相繼脫離,龍門、花都進壹步脫離這些郡。歷史上番禺並入南海110年,三次成為南越、南漢、南明小國的都城,* * * 148年。從1686(清康熙二十五年)到1921,廣州的版圖基本保持了235年不變。以龔雪(今廣州農學院)為中心,正北(花梨)至花縣界48裏,正南至順德縣界35裏,正東至增城縣界51.5裏,正西至南海縣界1.5裏,東北至從化縣界70.5裏,東南至東關縣界75裏,西北2裏,西南3裏。
1921年(民國10年),廣州正式成立,諸暨(廣州東半部)和河南的區劃為市區。隨後幾年,城郊村陸續劃入廣州市區。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渝北、魚東(現白雲區、天河區、黃埔區、蘿崗區)分多次劃入廣州市區。
1959年,中山縣所屬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珠江農場劃歸番禺。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35號)設立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南沙街道、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部分區域、東湧鎮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管轄。
2012 12 12 00:00,何藍鎮、大崗鎮鎮、東湧鎮正式劃歸南沙區管轄。
截至2013,番禺區是海珠區南部、沙灣河南北的壹部分,面積530平方公裏。
下轄10街道辦事處:石橋街道、橋南街道、東環街道、沙頭街道、洛浦街道、大石街道、小谷圍街道、鐘村街道、石壁街道、大龍街道。
6個鎮:南村鎮、沙灣鎮、石齊鎮、石樓鎮、新造鎮、化龍鎮。
地理環境:番禺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河網地帶,北緯22° 26′至23° 05′之間,東經113° 14′至113° 42′之間。東臨獅子洋,與東莞隔海相望;西部和西南部以陳村水道和李紅旗為界,毗鄰南海區、順德區和中山市;北隔裏水(嬌嬌)水道,與廣州市區相連;南濱珠江口。區人民* * *位於市橋街,距離廣州17km。
地形番禺由北向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南部為連片的三角洲平原。境內江河環水,河網縱橫。陸地面積852.3平方公裏,約占總面積的65%;河流及周邊水域461.5平方公裏,約占35%。中部平原土地717平方公裏,丘陵山地***135平方公裏。全境大致是“壹山三水六平原”。
氣候特征番禺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在廣闊的南海以南,氣溫受南季風影響,調節和減弱夏季的炎熱和冬季的寒冷,使全年的雨水更集中在夏季。夏天長,不太熱;冬天很短,不冷;春天氣溫回升早,三四月份可以穿輕薄的衣服;深秋氣溫下降,中秋節後逐漸變涼。年平均氣溫265438±0.8℃,最冷月平均氣溫65438±0.3℃,而7月平均氣溫29℃,全年無霜期長達346天。番禺年平均降水量65,438+0,650 mm,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由於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
番禺區河流水文特征;
(1)年徑流量和納潮量大。多年平均徑流量6543.8+0742億立方米,約占珠江年徑流量的43%。年均入潮量約2843億立方米,占珠江總入潮量的75%。年均輸沙量約3389萬噸,占珠江輸沙總量的47.7%。
(2)邊境和境內有四個港口,河流泄洪能力大。最高水位時,洪峰流量為每秒20000-30000立方米,占珠江八口排出的西北河洪水的48%。
(3)珠江在中國的主要支流是廣州通往世界各地和港澳的主要航道,上遊是通往省外和市外的重要航道。
(4)眾多的河網和廣闊的水域為水產養殖和河海捕撈提供了優良的漁業資源和發展場所。
(5)珠江口附近海岸帶長25.3公裏,河口沿岸灘塗資源豐富,為圍墾提供了豐富的土地儲備資源。
(6)潮水充沛,大部分農田可利用潮流灌溉,基本不幹旱。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礦產以花崗巖、紅砂巖、玻璃砂等建築原料為主,儲量2.5億立方米。
漁業資源、捕魚和水產養殖歷史悠久。水產養殖品種主要有鰻魚、鱖魚、加拿大鱸魚、甲魚、對蝦、對蝦等。捕撈品種主要有黃皮、竹莢魚、鰻魚和螃蟹。
灘塗資源番禺擁有得天獨厚的灘塗資源。1950-1991年,* *完成灘塗圍墾15.7萬畝,灘塗圍墾9.57萬畝。1992 ~ 1994復墾2.42萬畝。在1996,我們繼續加固吉包沙和紫砂的堤壩。番禺有灘塗圍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設用地和耕地,緩解了因建設發展占用耕地的矛盾。
區域經濟概況2012年,番禺區地區生產總值136942億元,增長11.6%。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53.59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539.365438億元,增長65.438+02.2%;第三產業增加值776.52億元,增長11.7%。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470.85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比例由2065438年的4.0:40.9:55.1調整為3.9:39.4:56.7。按常住人口計算,預計2012年人均GDP為76919元,折合12209美元。
番禺區第壹產業2012番禺區2012農業總產值89.07億元,增長3.5%。其中,種植業產值44.88億元,增長4.0%;畜牧業產值165438+3300萬元,下降0.1%;漁業總產值30.03億元,增長4.2%。
2012年,糧食種植面積100200畝,增長0.2%;甘蔗種植面積7.94萬畝,增長8.2%;蔬菜種植面積2661萬畝,下降9.0%;水果種植面積3.76萬畝,下降3.5%;花卉種植面積113900畝,增長2.8%。
2012年,糧食產量35400噸,下降0.6%;甘蔗產量67465438+10萬噸,增長8.9%;蔬菜產量45.23萬噸,下降4.4%;水果產量9.37萬噸,增長1.5%。
2012年肉類總產量51400噸,下降0.2%;生豬出欄22.72萬頭,下降1.3%;牛奶產量4600噸,下降17.2%;水產品總產量22.42萬噸,增長21%。
2012年番禺區工業總產值192347億元,增長15.5%,工業產品銷售率98.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7105萬元,增長16.9%;其中,外資企業工業總產值1084.31億元,增長15.4%;股份制企業工業總產值5051.5億元,增長19438+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總產值796.9億元,增長15.3%;重工業總產值8741.5億元,增長65.438+08.4%。
2012年,番禺區用電量89.46億千瓦時,增長4.8%;其中,工業用電量55.62億千瓦時,增長2.2%;國內用電量20.96億千瓦時,增長8.5%。
2012年,第三產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431億元,增長65.438+05.2%;其中,批發和零售業69211億元,增長65.438+05.6%;住宿和餐飲業654.38+05.20億元,增長654.38+03.7%。2012年商品銷售總額184434億元,增長20.3%。2012年商品銷售額超億元的企業有125家。城鄉集市商品豐富,成交額超億元的大型集市有8個。
2012年,郵政業務收入65438+3300萬元,下降2.0%。2012年,電信業務收入30.69億元,增長3.2%。年末,全區程控電話用戶69.49萬戶,增長65438±0.5%;移動電話用戶240.59萬戶,增長12.1%;互聯網寬帶用戶達到391.8萬戶,增長6.3%。
2012年,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79.96億元,增長12.9%;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支出99.97億元,增長2.31%。壹般預算內可支配財力6543.8+020.39億元。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0198218億元,比年初增加11.2%;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14920萬元,比年初增長5.7%。
社會事業科技發展2012年,開發重點科技項目20個,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7家,認定民營科技企業42家;2012 * * *科技成果鑒定8項,推廣應用科技成果21項;全區受理專利申請4918件,批準專利授權3449件(以上數據不包括東湧、大港、何藍三鎮)。
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不斷壯大。截至年底,已有5.25萬人獲得專業技術職稱,其中高級職稱2800人,中級職稱654.38+5500人,初級職稱3.42萬人。
教育:2012年新增6所公辦幼兒園,投入約3000萬元補貼150所民辦幼兒園改善硬件設施。廣東二師附中成功創建“國家示範性普通高中”。2012年,教育支出25.49億元,增長30.7%。全區共有幼兒園332所,在園幼兒7.4萬人,增長2.8%。普通小學160所,在校生130700人,增長0.3%。普通中學66所,在校生8.59萬人,下降2.2%;其中高中生3萬人,初中生5.5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在校生12500人。目前廣州有174所標準化學校。
2012初中畢業生入學率為97.9%。全區普通高考報名人數10279人,其中:普通高校上線9567人(不含非師範藝術類上線人數),上線率93.1%;招生總人數9594人,錄取率93.3%,比2011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本科4633人,專科49665438人。
成人教育
番禺廣播電視大學
廣州大學城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商學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番禺工學院) 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文學藝術職業學院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州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科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民辦學校陳文衛會計培訓中心廣州番禺伯樂培訓學校番禺藍天培訓中心番禺智慧培訓學校Bart培訓中心番禺職業技術學校番禺職業技術學校新成立的鐘中村學校文化事業2012 成功舉辦第五屆番禺僑鄉親代會、中國(廣州)星海國際合唱錦標賽,番禺區幫助五華縣征集扶貧成果文藝創作,積極開展“歡樂廣場人舞臺”、“我們的節日”、“華南節”。 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座,藏書6055438+0萬冊;博物館2個,廣播電臺1,電視臺1。全區共有鎮級以上文化廣場23個,總面積351,000平方米,其中區級以上文化廣場6個,鎮級以上文化廣場17個。鎮文化站19個,其中省級特色文化站14個,省級壹、二級文化站5個。
2012年新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9家,市民人均處方費下降34%,門診藥費下降29%。新農合農民重大疾病年度最高補助提高到35萬元。繼區中心醫院之後,區中醫院成功創建全國三甲醫院。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88個,床位6337張,衛生人員12706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3736人,註冊護士4026人。
基礎設施番禺區快速公交接駁線
番禺區7條快速公交線路主要連接20多個大型社區、村鎮,以及捷運3號線下角站、大石站、韓熙站。快速公交4號線(廣州碧桂園-廈門站)主要服務廣州碧桂園、南浦海濱花園、洛溪新城的居民。
番禺區的廣州巴士(通往廣州市的路線)
129,125,247,522,夜20,202,122等。
軌道交通廣州捷運3號線在番禺區有廈門、大石、韓熙長隆、市橋、番禺廣場站。
廣州捷運4號線在番禺區設有大學城北、大學城南、趙信、石齊、海濱、低湧、東湧等站。
廣州捷運2號線在番禺區設有洛溪、南浦、江蕙、石壁、廣州南站等車站。
已建成通車的廣珠城際輕軌,終點分別為廣州南站和珠海站;
武廣客運專線高速鐵路已建成通車,終點站為廣州新火車站(廣州南站)。廣州南站位於番禺區鐘村石壁,是廣州未來重要的火車運輸中心。
廣州捷運在番禺區內還有規劃中的7號線、17號線、18號線、19號線、20號線。
廣州新火車站,即廣州南站,2009年6月165438+10月10日,廣州番禺客運專線二樓正門首次出現“廣州南”三個紅色大字。這意味著廣州新火車站將正式命名為“廣州南站”。廣州南站(2005年前),原名黃沙站,曾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鐵路貨運站。今天的廣州南站,又稱新廣州站或廣州新客運站,原名石壁站,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鐘村鎮石壁村。它是壹個現代化的大型鐵路客運站,距離廣州市中心17公裏。2004年2月30日開工,2065年10月30日竣工,438+00(即,
廣州南站是廣深港高鐵、武廣客運專線、廣珠城際軌道交通、貴廣鐵路、南廣鐵路的交匯點,是武廣客運專線的三個始發站之壹。此外,還有壹座三眼橋連接現有的廣州站和廣州東站。廣州南站建成後,將取代現有的廣州站,與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北站共同構成中國鐵道部規劃的全國四大鐵路客運中心之壹的廣州鐵路客運樞紐。預計2020年客運量為801.4萬人次。
廣州南站也是廣州的綜合交通樞紐之壹,旅客可以在這裏直接換乘鐵路、捷運、公交、出租車等交通工具。廣州地鐵2號線(已開通)、7號線(在建)、12線(在建)、佛山軌道交通2號線(在建)將在廣州南站下方或附近設置廣州新客運站,形成集中換乘中心。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京珠高速、泛萬高速(待建)、東新高速(在建)、平南高速(在建)、華南快速路、南沙港快速路、新光高速、迎賓路、南沙大道、金山大道、國道105;
番禺區的普通公路和市政道路四通八達,非常發達。路網規劃的快速路系統如下:4條快速路,其中南北方向1,東西方向3條;城市快速路10條,其中南北方向5條,東西方向5條。幹線道路系統為:32條區域幹線道路系統,其中南北方向15,東西方向17。
已實現水路通航的蓮花山港,擁有1000噸級泊位兩個;正在建設中的鷗島東岸,有1250米的海岸線,可停靠5000噸級船舶。已部分建成的南沙港,海岸線9至15米深,長7公裏。建成1萬噸級碼頭1個,2.5萬噸級泊位2個。已開通的南沙港、蓮花山港,到香港航程約壹個半小時。
地區人口00年2065438+165438+10月1。零時,全區常住人口176480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143100人多328700人,增長22.9%。其中,兒童人口規模和比例逐步下降,0-14歲人口為212600人,比2000年下降4.3%,占總人口的12.1%,下降3.4個百分點,人口增長趨勢有所減緩。
番禺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654.38+03.74萬人,占總人口的7.8%,比例較2000年上升了654.38+0.8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增長60.1%,其中老年人口增長較快。2010年,番禺區80歲以上人口達到17000人,比2000年增長66.6%,年均增長5.2%。老年人口與青年人口的比率(老年人口與兒童人口的比率)從2000年的38.6%上升到2010年的64.6%,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加深。
老年撫養比(老年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也有所提高,從2000年的7.6%提高到2010年的9.7%,提高了2.1個百分點。
國際上通行的老年人口標準是:兒童人口系數在30%以下,老年人口系數在10%以上,老幼比在30%以上,年齡中位數在30歲以上。番禺區的這四個指標分別是:兒童人口系數12.1%,老少比例64.6%,年齡中位數31.08歲,符合老年標準,但老齡化的核心指標——老年系數(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7.8%,低於老年標準(65438+)
番禺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5.1%,低於全國8.87%、省6.75%、市6.62%的水平。
2010年,番禺區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1.25‰,比2000年下降了0.13‰。
地區政治2015主要領導書記:副書記:何如成簡錫波常委:劉德軍李吳惠元、袁勇(女)紀委書記:劉金生區長:何如成人大主任:盧壹先人大副主任:嚴宗火、蘇誌邦、王樹平(女)、陳明傑、黃錦文、關誌勝常務副區長:陳德軍、 副區長:戴、、林偉昌、麥潔萍(女)、黨組成員:楊偉強、主席:李光航蔣新娟(女)夏紹國、紀委副書記:郭和梁少鋒歷史文化悠久, 番禺飲食文化是粵菜的發源地之壹,所以素有“食在廣州,根在番禺,味在番禺”的美譽。
李雲蓮藕香瓜鮑魚磨雞鄉村豆豉鵝糧沸大連鮑魚金、銀、蝴蝶、瑤柱燉魚鰓湯及鵝肝醬釀造遼沈味鵝咖喱、炒蟹、柚木、紅燒梅花鹿肉沙灣生姜酪乳景區於銀山府:是廣東四大名園之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番禺區的寶墨園在20世紀50年代被毀。1995年重建,歷時十年擴建至654.38+萬平方米,集官文化、嶺南園林、嶺南古建築、珠三角水鄉特色、古今美術於壹體。
六更堂位於番禺區沙灣鎮。它是番禺沙灣家族的大宗祠。
蓮花山旅遊區位於珠江口獅子洋畔,海拔108米,面積2.33平方公裏。它距離廣州30公裏,距離香港60海裏。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是集古代粗獷與現代秀麗於壹身的景區。2002年被廣州* * *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壹,同年也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區。
長隆旅遊度假區擁有長隆歡樂世界、長隆國際馬戲、長隆香江野生動物世界、長隆水上樂園、廣州鱷魚公園、長隆酒店、香江酒店、長隆高爾夫球練習中心、香江餐廳等9個子公司。它是第壹批國家AAAAA風景名勝區,也是廣州唯壹的壹個。
廣州大學城位於廣州番禺趙信鎮南岸的小谷圍島。西鄰洛溪島,北鄰生物島,東臨長洲島。與琶洲島、瀛洲生態公園隔江相望,距離廣州市中心約17公裏,距離規劃中的廣州新城約17公裏。位於廣州南擴和都市圈的上軸。
大夫山森林公園是廣州最大的公園,被稱為“番禺的氧吧”。位於番禺市橋西三公裏,跨市橋、鐘村鎮,毗鄰順德碧桂園,北與祈福新村接壤。公園總面積約9000畝。
番禺博物館位於番禺區沙頭街尹平路貴港東麓,是番禺八景之壹。博物館占地240畝,分為多功能主展館和東漢古墓景區三部分。
長隆歡樂世界是壹個遊樂園。壹期占地1000畝。
著名人物陳元德李王漸隋秋王來任冼星海何六堂高陳黃自然和尚曲大軍陳李何伯忠何張何英東何林冰黃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