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鄭州至Xi安高鐵鞏義段,可以到達鞏義市回郭鎮北寺村窩溝,這裏有壹個體積為31.647立方米的巨大“堡壘”。從“堡壘”的邊緣向上看,用堅硬的石頭築成的大壩有10米高。
回郭鎮附近的村民,尤其是北羅、清溪等村的村民都知道,這個距離羅易河僅3公裏的“堡壘”儲存著5萬多噸鉻渣。從1990開始,“鉻渣堡壘”在這裏已經存在了20年。
鉻渣堆本來不在這裏,壹直露天堆在當地壹個化工廠的院子裏,因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所以在1990被搬走了。
2010 10 12鞏義市環保局處置科科長、危險廢物輻射中心主任吳基偉說:輝果鎮堆放的鉻渣是鞏縣輝果鎮第二化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鉻渣,被當地群眾稱為“老二”。
“老二化”成立於1976年4月,主要生產鉻酸酐。“當時生意還挺紅火,是回郭鎮乃至整個鞏義市的骨幹企業,稅源很大。”
然而,生產鉻酸酐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鉻廢渣。“當時環保意識淡薄,對鉻渣的危害認識不深。未經處理,到處堆放,導致北洛、清溪等村莊地下水被汙染。雨季到來時,鉻渣浸出液隨雨水進入羅易河,地表水受到嚴重汙染……”
早些年,回郭鎮農民種的蔬菜和糧食,自己不吃,都賣到外地去了。有時候土地幾乎荒蕪,水裏的魚很難生存,周圍村民的壹些莫名其妙的疾病也很難發現。村民將其歸咎於鉻渣汙染,工廠和團體之間的糾紛不斷。
1990迫於壓力,“老二花”征用了回郭鎮南北寺村窩溝6畝土地,修建了鉻渣堆放場。雖然垃圾場的底部已經硬化,建造了渣壩,並覆蓋了50厘米厚的灰土墊層,但工廠不斷產生的新鉻渣仍在威脅著周圍的環境。
1992,“老二”被強制關機。鉻渣被封在坑和裂縫裏。
據省環保廳調查,全省像回郭鎮這樣的鉻渣堆有5個,分別藏身於安陽滑縣四間房鄉、開封龍亭區鳳泉區大塊鎮、義馬市三門峽、鄭州新密市大圩鎮。
六個鉻渣堆都是52萬噸,其中最小的在新鄉,2.84萬噸,最大的在義馬市,32.5萬噸。義馬的鉻渣占全省的67%。"這些汙染物壹旦進入水或土壤,就很難清除,並可能影響幾代人."
什麽是鉻渣?有什麽危害?
河南省環保廳固體廢物管理中心主任邵豐收告訴記者,鉻是壹種銀白色的硬金屬,比鐵略輕,有三價和六價化合物。所有含鉻化合物都是有毒的,其中六價鉻的毒性最大。鉻渣是生產金屬鉻和鉻鹽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物,是壹種毒性很強的危險廢物。
由於生產過程的特定需要,只要鉻沒有轉化為產物並固定下來,變成不溶性的,這些鉻就會變成離子鉻,溶於水,很快就變成劇毒的六價鉻。
“如果土壤和水中富含六價鉻,它們很容易被生物體吸收。歷史遺留的鉻渣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置,對整個生態系統都是非常嚴重的安全隱患。”邵豐收說。
10 6月18日,河南省職業病防治研究所相關人員介紹,鉻中毒是指人體血液和尿液中鉻的含量超過正常標準。從事化工、電鍍的工人容易發生鉻中毒,六價鉻在體內容易被吸收積累。
壹位從事毒性研究的醫生說,工業接觸鉻及其化合物,主要是鉻礦和鉻冶煉產生的粉塵和煙霧。在臨床上,鉻及其化合物主要侵害皮膚和呼吸道,導致皮炎、潰瘍、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等。長期接觸對消化系統的傷害也很大,會出現胃腸道潰瘍,味覺和嗅覺會降低甚至消失。“但臨床上對急慢性鉻中毒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壹般都是根據金屬中毒的癥狀來治療。鉻有致癌作用,鉻的致癌部位主要是肺,其次是肝和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的壹位研究員說:六價鉻對人主要是壹種慢性毒物,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粘膜侵入人體後,主要在肝、腎、內分泌腺中蓄積。人畜飲用含六價鉻的水後,六價鉻會被體內許多組織器官的細胞吸收。人類的致死劑量是5克。但同時,該研究人員也表示:鉻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每天鉻攝入量的正常範圍是0.05微克。眼睛近視和糖尿病與鉻缺乏有關。
根據環保部的信息,中國地表水中主要的重金屬汙染是汞,其次是鎘、鉻和鉛。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重金屬汙染每年使中國糧食減產10多萬噸。
與土壤打了壹輩子交道的中科院院士趙其國說:“冶金、化工等行業經過多年的生產,汙染物早已滲入土壤。壹些化學物質滲入土壤後,有些甚至在30年後仍然存在。這些汙染物壹旦進入水或土壤,就很難清除,並可能影響幾代人。土壤中的化學物質進入食物鏈後,還是被人類自己吃掉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05年,國務院向全國發出通知,要求到“十壹五”末,所有歷史鉻渣都要進行無害化處置,也就是說,今年年底是處置時限。持續包紮下外滲現象依然存在。
那麽,為什麽這些“毒堡”幾十年來都在威脅著人們的安全呢?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建立了70多家重鉻酸鈉化工企業,也稱為鉻酸鹽企業。重鉻酸鈉是鉻酸鹽系列產品的母產品,用途廣泛,企業效益好,但汙染嚴重。
義馬振興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安全部部長韓崇庭是開封人。他在鉻鹽行業做了近30年的技術員。他將鉻渣堆的形成歸咎於技術落後。然而,市場對含鉻產品的需求很大。“不銹鋼水龍頭、勺子、鍍鉻車把和自行車輪圈、珠寶、磁帶、表帶甚至硬幣都含有鉻。普通金屬鍍鉻後可以防銹,低價金屬鍍上壹層薄薄的鉻膜後耐用美觀。”
鉻鹽企業主要從鉻鐵礦中提取金屬鉻和鉻化合物,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鉻渣。資料顯示,由於當年生產工藝落後,鉻鹽提取率僅為75%,每噸鉻鹽產品排放2.5噸甚至3噸劇毒鉻渣。這些鉻渣大部分都是就地堆放在工廠周圍,只有少部分采用築壩密封的方式進行保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鉻渣的危害。我國政府開始重視鉻渣汙染的治理,全面整頓鉻鹽行業,逐步關停並轉了40多家鉻鹽企業。
企業倒閉了,卻留下了大量“無主”的鉻渣堆。上海、天津、蘇州、錦州、包頭、武漢、青島、杭州、沈陽、江門、長沙、廣州、韶關、鄭州等20多個城市遺留鉻渣600多萬噸。由於技術和財力的限制,當年未能對這些鉻渣進行無害化處理,從而形成了鉻渣的“堡壘”。10 10月20日,記者在義馬市區4公裏外的梁溝看到了壹個更大的“鉻渣堡壘”,比回郭鎮窩溝大4倍。大壩下散落的鉻渣在那天的毛毛細雨下呈現出耀眼的黃色,外墻上每隔壹段距離就有壹個醒目的危險標誌。
義馬市環保局治汙科科長張衛東說,幾十萬噸鉻渣封存了26年,是義馬振興化工廠大力發展後的“遺產”。
環保部的壹份文件顯示,幾乎所有產生鉻渣的企業都建在人口密集區、風景名勝區和上遊水源地。只有少數企業有防滲漏設施,其余大部分只是簡單堆放。鉻渣中的六價鉻被雨水沖走後,流入附近的地表水或滲入地下水,對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嚴重汙染。
而全峰華縣、新鄉和開封龍亭的鉻渣堆,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新密市大圩鎮五裏堡村垃圾填埋場位於鄭州市原五裏堡化工總廠對面低窪隧道改建的渣場。這個3000平方米的鉻渣堆放場,底部沒有任何防護設施,表面卻被附近企業和居民的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完全覆蓋。
10 10月12日,鞏義市環保局危險廢物輻射中心主任感慨地說:“即使這5萬噸鉻渣(返回郭鎮)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置,這壹帶的生態水系和土壤也很可能需要40年才能恢復到過去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