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灘古鎮位於重慶市酉陽縣304省道,重慶市酉陽縣、彭水縣、貴州省沿河縣交界處,烏江與阿彭河交匯處。酉陽縣至彭水縣公路穿過龔灘中心集鎮,龔灘碼頭年貨物吞吐量500萬噸以上,水陸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川(渝)、黔、湘、鄂的客貨中轉站,有“錢公潭”之稱。
龔灘概況
龔灘鎮立體氣候明顯,適宜楊樹、烤煙、水稻等糧食作物生長。盛產半夏、青蒿、厚樸、天麻等名貴中藥材;煤、鐵、大理石等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儲量300多萬噸的“烏江黑”大理石正在逐步開發利用;銀杏、水杉等珍貴樹種和水獺、大鯢、錦雞等珍稀野生動物極其眾多。
歷史的發展
龔灘古鎮,根據現有資料,距今已有1700多年。現在的龔灘就是漢服郡,古涪陵郡。《宇宙》:漢服郡,涪陵郡,屬巴郡,疏理郡在此。賈丹《四易書》說:“漢賦,郡治”。《元和誌》《漢·涪陵郡》。太康迪記:涪陵縣漢賦。劉麟註《華陽國誌》:“漢服郡,屬涪陵郡,位於酉陽縣龔灘鎮。西晉未廢。唐武德二年(619),彭水、石城二郡,置洪都郡,屬前州。貞觀三年(629),北遷洪都溪。林德二年(665),龔疃遷,即今龔灘。胡三省《資治通鑒》註:“今乾州洪都縣為其故裏。按:唐代的洪都縣,就是酉陽縣的龔灘。天寶元年(742年)屬鐘君郡,甘源元年(1192年)設覃逸巡檢司,專管龔灘。據原告示牌記載,告示牌背面刻有石碑:“明朝萬歷年間四月七日(四月七日,1573),後山坡鳳凰口左側崩塌,烏江泛濫。當時在龔、遊、翁、梅、陸等姓氏中,龔被殺的很多,故名龔譚”。
清乾隆元年(1736),酉陽改直隸州,龔灘為關隘,離州較遠,難以控制。所以在這裏設立了檢查部門來“管住”。乾隆二年(1738),龔灘還有大堂、二廳、花廳。大堂主管刑事案件,二堂主管民事案件,花堂主管地方紳士訴訟,依次為大寶、團宗、鄉約、大保管政權、團關主管軍權、鄉約主管地方百姓。清末民初,龔灘分縣(龔灘縣輔)。民國二十三年(1934)前,李、呂被鎮壓,後鎮設保、賈,鎮轄7保、8賈半。
自然地理
龔灘位於重慶市酉陽縣、貴州省彭水縣、沿河縣交界處,烏江與阿彭河交匯處。酉陽市到彭水的城際公路經過龔灘中心集鎮。龔灘碼頭年貨物吞吐量超過500萬噸,水陸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川(渝)、黔、湘、鄂的客貨中轉站,有“錢公潭”之稱。全鎮面積133平方公裏,轄8個行政村,57個組,210000余人,耕地26000余畝,森林78000畝。
產品資源
龔灘立體氣候明顯,適宜楊樹、烤煙、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生長。盛產半夏、青蒿、厚樸、天麻、杜仲等名貴中藥材;煤、鐵大理石等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儲量超過2億立方米的“烏江黑”大理石正在逐步開發利用;有銀杏、水杉等多種珍貴樹種和水獺、大鯢、錦雞等珍稀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