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馬嶺公園
孫文紀念公園
東區建於1988。是中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東區面積71.4平方公裏,轄10個社區居委會,18個經濟協會。全區戶籍人口約9萬人,常住人口約654.38+0.5萬人。全區有30000多名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居住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山的僑鄉之壹。
東區背靠五桂雄峰,環境優美,路網四通八達,交通便利。京珠高速公路貫穿東部,距中山港僅6公裏,南距澳門50公裏。中山博覽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全民健身廣場、鐘惺體育館、博愛醫院等城市生活設施均位於此。聚集了李和希爾頓酒店、京華酒店、盛京商務酒店等壹批國際標準的商旅配套項目,使東區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休閑的理想平臺。
近年來,東區實施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美麗中山重大戰略,全力促增長、惠民生、保穩定,促進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市前列。2014年,全區生產總值(GDP)17539億元,同比增長9.6%,居全市第三位。稅收總額54.8億元,增長15.2%,位居全市第二。2015東部地區經濟繼續實現平穩發展。上半年,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59萬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90.06億元,增長106%,占全區GDP的89.53%。國地稅總收入3011億元,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66億元,增長3.0%;固定資產投資33654.38億元,增長6.4%。全市重點項目投資進展順利。上半年,盛京尚峰馬孜奔騰、天壹國際廣場、遠洋城市綜合體、雅居樂紫菱國際壹期、恒隆豪苑三期5個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87282萬元,占年度投資目標的80.82%,大幅超額完成均衡進度。預計年度投資計劃能夠順利完成。推進“新300”戰略實施,全區通過“新300”認定企業6家,其中百億級企業1家,十億級企業5家。今年有5家新企業申請“新300”百億級。
建區27年來,東區逐步完成了從當年的城鄉結合部向“工業區”(1988-1995)、“工業強區”(1996-2002)向“服務強區”(2003年至今)的轉變。近年來,東區以中央商務區建設為核心,大力實施轉型升級戰略,全力打造“總部經濟”和“辦公經濟”。中央商務區位於中山路和萬奇路交匯的“黃金十字”地帶。是2009年在市區建設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2011被省發改委認定為“廣東省首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東中央商務區的集聚效應顯著增強,企業超過1.5萬家,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從業人員近4萬人。亮點主要有兩個:壹是服務業重點項目多。目前,東區有30個重點服務業項目,包括盛京尚峰金融商務中心、中山李和國際金融中心、帝東方中央廣場、大東宇商業中心、宏宇大廈、遠洋大信商業中心、連贏時代廣場等。盛京尚峰紫馬奔騰項目、天壹國際廣場、雅居樂紫嶺國際等市政重點項目正在建設中。二是高端產業發展。突出發展金融業、信息業和中介服務業。其中金融企業50余家,從業人員近萬人。今年壹季度,金融業增加值達到6543.8+0.45億元,超過房地產業,成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知名銀行有匯豐、恒生、東亞、興業、中信、郵儲、招商、浦發、光大、平安,還有廣發期貨、廣發證券、中信證券、中國人壽、中英人壽、平安保險等金融機構,是中山金融業最集中的地區。信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中山市首個軟件園——中山軟件園東區,位於東部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域,聚集了50余家信息企業。還培育發展了全通教育、節能教育等上市企業和壹批儲備上市企業。中央商務區的中介服務業也形成了集聚發展的趨勢。900多家中介服務企業入駐,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廣告設計、商業策劃、財務會計、法律咨詢等行業蓬勃發展,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了配套支撐。東區在向“服務強區”轉型的同時,充分利用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狠抓R&D和銷售兩端,推動壹批大型制造企業上規模、提質增效。目前,全區共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5家,今年新申報24家。院士工作站1個,省級工程中心3個,市級工程中心8個。掛牌公司3家,新三板掛牌公司1家,後備掛牌公司10家。工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發展後勁明顯增強,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實現了東部城市精細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由於城市經濟的蓬勃發展,整個地區的經濟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區之初,東區三次產業比例為8:62:30;截止目前調整為0: 10.7: 89.3。東區從以工業為主體的郊區發展成為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新城區。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東區落實省委相關戰略部署,依托信息產業和金融產業發展優勢,在東區盛京尚峰打造“中山馬孜智慧教育集聚區”。同時,通過市區* * *建設模式,選定盛京尚峰紫色馬奔騰項目,計劃三年內投資6000萬元建設中山眾創金融街,打造全市創業創新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促進金融、科技、產業有效創新融合,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實現全市產業轉型升級。目前,中山馬孜智慧教育集群已經正式成立。集群內中山創客眾創空間有15個項目,30多個智慧教育相關創新項目準備入駐集群。智慧教育集群通過構建創業生態、聚集創新人才、培育創意企業,力爭在5年內發展成為年營業收入500億元、吸引2萬多名高素質人才、培育5家以上上市公司的創新產業基地。
在社會建設方面,積極推進“村改居”改革,理順基層管理體制。2001以來,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和“村改居”改造相繼完成,社會形態和管理體制由農村向城市轉變。在農村經營體制方面,農村集體經濟轉變為股份經濟實體。目前,原18個自然村已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2014年,全區16個經濟聯合體(不含白山、羊角口)營業總收入(稅後)達65438+5600萬元,其中6個經濟聯合體超過1000萬元,股東人均分配7930元。基層管理體制方面,“村改居”改革全面推進。從2002年開始,對原有的18個村進行調整重組,與原有的8個居委會進行調整合並,組成10個社區居委會,使原有的農村管理體制向城市管理體制過渡。形成了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社區負責行政管理、聯社發展經濟、理財小組民主監督的職責明確、分工協作、運轉有序的基層組織運行機制。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進壹步加強,市容市貌不斷改善。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社區辦公服務場所,其中8個建築面積超過800平方米,10個社區被評為全省“六好”安全和諧社區。轄區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2005年以來,推動投資者購買社保,區財政給予補貼近6000萬元,幫助18家經濟聯合社實現了股東養老保險全覆蓋,實現了農保轉城保。全區14000多股東的醫保也由區財政全額承擔。全區低收入居民全部實現了全部保障,實際保障線為每人每月530元。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取得新成就。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省級特色文化站,積極開展送電影進社區、東區運動會、社區文藝演出等文體活動。建設17“星光工程”站點和1區級社區服務中心,豐富群眾業余生活。堅持教育優先的戰略地位。投資近2億元建設7所標準化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2004年2月,被授予“廣東省教育強區”稱號。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建設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東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平安建設逐步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2015平安綜合測評全市第壹,人民群眾對東區治安滿意度高。繼續每年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平安建設。在全區建成了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和10社區工作站,建立了綜治調解體系。加強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務站建設,做好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加強社會治安視頻監控建設,鞏固社區警務。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加大信訪調解力度,妥善處理矛盾糾紛。加強安全管理和監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自2008年起,連續七年榮獲中山市平安鎮稱號。黨的建設進壹步加強,各項事業繼續發展。區黨工委及其辦公室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教育強區”、“中山市先進黨工委”、“中山市文明鎮”、“中山市經濟強區”等榮譽稱號。
2020年10月25日,165438+,水利部公布了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東街榜上有名。
孫文紀念公園
孫文紀念公園位於中山市中心南部,鐘惺路與成貴路交界處,中山新十景之“鐘惺錦”上。占地26.6公頃,於6月孫中山先生誕辰日全面竣工對外開放。這個公園裏的牌匾仍然是由臺灣省的著名書法細節> & gt
紫馬嶺公園
紫馬嶺公園位於中山市中山三路南側,占地88.5公頃。是廣東省最大的郊野公園,也是中山市舉辦大型名花展覽的地方。紫瑪嶺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很多富家子弟都喜歡在這裏騎馬。據說當時有細節> & gt
陳天爵夫婦墓
陳天爵夫婦墓位於中山市東區庫沖村金鐘山。始建於宋代,13 (1924)和1990年在清朝和民國時期重建。墓坐西向東,土堆前平面呈環形。墓碑高1.52米,寬62厘米,碑文為:《宋進士禦政詳解> & gt
東街名人歐如君
歐如君,本名贊紅,出生於東區土瓜嶺村,1892。他的祖父歐是華僑,早年在美國經商。我的父親叫歐天福,字常頌,在石齊以行醫聞名。天府有兩個弟弟,叫歐瑞福和歐永福,壹直生活在美國。歐如君有八個兄弟姐妹。
楊子儀
楊子儀(1878-1953),本名邵昌,又名甘舟,東萬奇村人。1905畢業於兩廣師範範,回辦小學,與鄭必安、鄭道師創辦香山訓寶。之後考入兩廣方言學校德語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