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律師諮詢 - “大家都認同的話,不是表達。”不要讀這本書。

“大家都認同的話,不是表達。”不要讀這本書。

“有些事沒話說,有些事有話說,那就沒多少選擇了。”-道爾登

作者謝丹茹

從最後壹米陽光。

1.

我曾經看過這樣壹句話:“如果世界上有壹種職業叫讀者,沒有人比毛姆更適合了。”

當然,除了毛姆,也有壹些人被公認在閱讀上有獨特的魅力。

比如現代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傅雷。傅雷早年就讀於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國作品,包括巴爾紮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著。在評論方面,他評論了張愛玲的小說,評書《愛的教育》,以及許多翻譯作品的序言(也可視為《評書》的壹部分)等。,主要指“傅雷讀書做人”

再比如備受爭議的丁,她的溫馨三部曲,她談到張愛玲、錢鐘書、梁羽生、金庸、王小波等。

但是,今天我們談論的不是毛姆或傅雷,而是另壹個人,刀爾登。壹個還結合自己讀書經歷,用智慧的語言寫書、寫散文、寫書評,寫出了《中國好人》、《無需讀書》、《點頭搖頭》等壹系列優秀作品的作家。

這真是壹個有趣的人。比如他經常說中了某省的魁元是“他壹生中最大的不光彩的事”,又比如《不讀書》,裏面說“初衷好像有點忘了”。事實是,如果妳通讀《不要讀》這本書,妳會發現,讀完之後,妳會忍不住想看到全貌。

最重要的是,這些“書目”都是多爾登自己看的。他不僅讀了它們,還讀了新思想和“疑惑”。

在碑文中,他寫道:“今日之不智,不可記於前朝之賬。”

應該只有這壹個吧?壹開始我以為我會把重點放在批評上,後來我很快意識到我連壹句表揚和批評都拿不下,後來我意識到我不能把它放在前人的賬上。

就像他談到“傳統”:傳統是過去傳下來的東西還是過去接受的東西?

例如,他說:

“通常,我們聽到兩種聲音。壹個是說我們失去了(很大壹部分)傳統,壹個是說傳統在發光;我們也聽到兩種聲音,壹種是討伐舊觀念,另壹種是拯救過去的遺跡。”

然後,他說:這些觀點可能都是對的,要看新舊觀念,還有壹個判斷。

看這些觀點,讀壹讀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作者持什麽樣的觀點呢?

這有點像鈴木康司說的:“妳說花漂亮,有人會說也有不漂亮的花。”。預料到這種抱怨,我寫下了‘既有美麗的花,也有美麗的花’。這基本就是扯淡。大家都認同的話不是表達。"

誠然,大家都認同的話不是表達。

其實也是這樣。在《不要讀那本書》的題詞部分,道爾坦言:“不要讀那本書”原本是想挑出常見的、最常讀的古籍來討論,但時至今日,這樣的書少之又少,不得不把重點放在常見的概念上,涉及幾本普通讀者不指望讀的書。"

那麽,什麽樣的書才是“不讀”呢?

就具體內容而言,作者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作為讀者,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可能是:留給後人評論吧。

畢竟,對他來說,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表達,做出了討論。

對於讀者來說,讀還是不讀《別讀這本書》還是不讀?還是認真看?

2.

學者普遍有這樣壹個問題:讀書之前,可能不會去想作者,而只會討論書的內容好不好。說白了,這就是和自己利益相關的地方。

所以,誰說文人真的高尚?

姑且說讀書這個行為,讀書的目的必然屬於讀書的範疇之壹,無論是增長知識,滿足好奇心,還是希望獲得壹點知識,啟迪,覺悟,價值,思考等等。總之,顯然很難說服任何說讀書沒有目的的人。

寫書的也是如此。如果他們寫的書不包含人們喜聞樂見或者與人們“興趣”相關的東西,他們寫的東西大部分是不會被看到的。最起碼這壹塊妳是剪輯不過去的。所以,妳得滿足壹些需求。而且,說實話,如果把這壹切都放在壹邊,寫書人應該寫什麽?換句話說,還能寫什麽?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每壹本書之所以能夠出版,或者說能夠被挖掘,都是有壹定原因的。只是到底是人挑書還是人挑書是個問題。

就說“別看書”吧。也不能違反這個“規則”。

不管妳是好奇這個書目裏都收錄了些什麽,害怕漏掉壹些書,還是想知道“沒必要讀”的依據是什麽,妳都得說點什麽,這是有道理的,不是嗎?

我個人比較喜歡柏詩睿集團創始合夥人楊文彪對書本上可以學到的知識的分類。他說:

“我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分為三類,即自我知識、側面知識和其他知識。這些知識是對壹個人的職業或人生目標影響最大或關系最密切的知識;Sideknowledge是指幫助妳實現人生目標,起到促進作用的知識;而且和自己的人生目標關系不大,但是可以豐富社會經驗的知識。相應的,書籍可以分為專業書籍、工具書和休閑書籍。所以,同樣壹本書,每個讀者的定位是不壹樣的。對妳來說,壹本書提供知識;但對我來說,可能只是作為壹本隨便看的書。但僅僅是另壹本書可能對妳我有相反的價值。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閱讀的書目壹定要以自己的目標為準,切不可受時尚的影響而偏離閱讀的方向。雖然妳想博覽群書證明自己潛力無限,可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妳要在讀書之間做出選擇!”

最後他總結道:“關於推薦書籍,我的建議是:妳知道的書要合格,妳知道的書要修剪,妳知道的書要合格。”

按照這種分類,很明顯“不要讀的書”應該屬於“它知道的書”,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讀它需要壹定的緣分。

在這裏,我想起了最近發現的壹件更有趣的事情:

三年前買了《不必讀》這本書,那時候我剛讀完《中國好人》這本書,然後我就順著作者的思路買了他的其他書,比如《七日談》、《老山河》、《大道與小道》、《點頭與搖頭》、《牛人物種起源》、《風箏的歸來》等等。當時我幾乎想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收入囊中。其實我是有,花了幾百塊錢在平臺上買了他所有的作品。

要知道,當妳真正被壹個人的才華所吸引的時候,妳不會想那麽多,妳也無意去權衡利弊,計算得失,妳也不會像逛街壹樣去比較利弊。妳只是想盡可能的收集所有關於這個人的作品。

欣賞,喜歡,愛,得到,擁有,占有...原因之類的,早就忘記了。

這是“學者”的另壹個問題:當妳開始閱讀壹本書、壹篇文章或壹個雜誌故事時,會發生什麽?如果作品有意思,那麽妳找的就是作者。妳在猜測文章背後的大腦。

很明顯,那就是我。

但是,買了之後,我沒有第壹時間去讀。這似乎是很多“學者”的習慣。買回來之後,因為不會消失,很容易被放在壹邊,任其塵封,以為以後看了也無所謂。再加上沒有急著看,就算知道是好的,還是可以等等看。我的很多書都是這樣,結果很多書還沒看完。

直到今天,我突發奇想,突然想起了這樣壹個人,這樣壹本書,我又翻開了。

出於好奇,我查閱了無閱讀目的的相關資料,卻被告知該資源版權合作已暫停,我們正在爭取...

還好我買這本書早。

所以,真的,有些書是需要緣分去讀的。

3.

說到為什麽選擇《沒有讀書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最近壹直在寫書評。

偶爾會碰到壹些非常好的書,但是要評價的話不知道從何下手。

基於這種情況,我恰好記得有壹個人很欣賞,我又想起有壹本書,於是就找到了這本書。也就是道爾登的《不要讀那本書》。

當然,不能忽視的是,既然對方的主題是“不需要閱讀”,“不需要閱讀”本身就有壹定的批判意義。眾所周知,人們說不並不比說是容易多少。就像中國的好人壹樣,妳要說什麽是“好人”,為什麽,這才合理。而說“不”顯然是多了壹層。妳不僅要分析它的好,還要推翻它的好,給出“不”的理由。這是合理的,不是嗎?

所以,比起“好”,“不”還有另外壹層。從深度上,大致可以這樣理解。

其實“不要看書”的內容確實是這樣的。它不僅需要讀每本書的好,還需要根據它的好提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不讀”的理由。妳避重就輕,追根溯源,或者本末倒置,或者從過於片面、偏頗、偏執的角度切入,都是不夠的,泛泛而談更是行不通的。如果是,那就太沒有說服力了。

而且,千萬不要把讀者當傻子。要知道,把別人當傻子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才是別人眼中最大的傻子。

顯然道爾深知這壹點,所以他沒有回避現實,沒有泛泛而談,也沒有刻意做“裝飾品”來解釋“不必讀書”的沖動。

在這壹點上,已經是非常可貴的品質了。

如果妳了解人類的反應和思維傾向,妳就會同意我的觀點:

例如,人們傾向於沖動地將他們觀察到的東西合理化。

再比如,總有壹些人不知道所謂,尤其是喜歡泛泛而談的人。我說話前很少仔細思考,而是讓情緒、偏見、成見、好惡、希望、挫折代替了仔細思考。

4.

那麽最好的方法是什麽呢?

今天看了壹個睿智的說法,我覺得是個好辦法。她說,“當妳面對壹個觀點和壹個問題時,妳應該把自己想象成壹個國際法官。妳要耐心聽取雙方辯護律師的所有陳述,不要過早下結論,也不要摻雜太多個人感情。妳想想,如果這個時候需要判斷壹個人的生死,妳會不會更加謹慎和公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書也是如此。

上面說讀書需要緣分,但是光有緣分顯然是不夠的。就像我買了這些書,等到現在才看壹樣,有更多的書,我可能即使買了也永遠碰不到,這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無論是買書,看書,還是選書,同樣不要過早下結論,尤其是在看書的時候,這是極其危險的。這對於書,或者說讀書,或者說對於自己的需求,都不夠嚴謹和公平。

比如幾年前,我可能會覺得“不要讀”就像這個標題壹樣,讀了也沒什麽。畢竟那時候我對書目裏的很多書都有些感覺,這個時候幾乎聽不到任何反駁。比如四大名著,莊子,老子,內經,周易。我壹直覺得這些書,無論是珍貴程度,還是文化傳統、文明、思想意識,都有壹定的深度。如果妳告訴我不用看這些,我該看什麽?還有什麽比這更值得壹讀的呢?

但是,就像有人說的那樣,“言語中有無言語的真空。”

每壹本書,或者每壹種表達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如果能客觀看待它的局限性,那絕對不是貶低,而是拓寬,可以拓展我們的思維,提升我們的認知,讓我們回到更接近事物本質的狀態。

《不要讀》這本書就是這樣。不是純粹的批評或指責,也不是故意貶值。反而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書本身,書本身的內容,內涵,本質。

就像有人說的,被誤解是說話人的宿命。

壹方面,這不就是表情的本質屬性嗎?大家都認同的話不是表達。

另壹方面,有多少人只接受固定來源的信息,傾向於相信他們想要的,傾向於將他們的偏好或經歷投射到現實生活中,傾向於概括特殊事件。這真的是離真相和本質越來越遠了。

尤其是目前各種營銷手段,各種“馬甲”,各種文藝擺件,對傳統、古典書籍或者其他書籍都是非常不友好的。此外,過分關註作者的成就而忽視其思想,缺乏辯證思維,缺乏獨立見解和獨到見解的現象也不少見。這樣壹本書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是時候了。

所以,我覺得《別看書》這本書不錯。好的方面是,它給更多的人提供了壹個重新審視這本書本身的視角。不是先入為主,自以為是,而是“論書論書”,考察其內容和思想。

還是那句話,大家都認同的話,表達不出來。就書而言,“別讀那本書”做到了;在表達方式上,《別看書》也做到了;在內容和思想上更是如此。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不要讀》這本書。就像有人說的,不帶偏見的看世界。如果妳有偏見,妳就看不遠。做壹只井底之蛙,沒什麽值得驕傲的。如果妳能看得更遠,就必須伸長脖子,敞開心扉向前看。

讀書也是。

  • 上一篇:廣東刑事案件有名的律師事務所
  • 下一篇:2020優秀律師自薦簡歷模板5篇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