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大海從不掀起波瀾”之意而得名,是沿江沿海地區的樞紐城市,是“長江城市群”的壹員。
位於江蘇省中南部,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東臨黃海,西接如東,西接泰州姜堰區,南接如臯、泰興,北接東臺。海安東西直線最長71.1 km,南北最寬39.35 km,總面積1180 km2。
轄4個街道9個鎮,其中國家級開發區1,省級高新區1,省級商貿物流園區1,老壩港濱海新區1。
擴展數據:
秦舊稱海陽。海安歷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頭。南莫青墩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海安西部。西周到東周屬吳國,後屬越國,楚國滅亡後屬楚國。
今天的海安及周邊幾個縣市,當時叫海陽。雲(今歷發)是海陽的中心,是吳侯和魏侯相遇的地方。秦屬東海郡,漢屬吳國。漢初,這裏曾是王武劉濞的封地。
漢代至西晉,屬海陵。漢武帝年間,海安屬臨淮郡海陵郡。至東漢,仍屬海陵郡,屬徐州廣陵郡。三國時先屬魏,後屬吳。壹度廢海陵郡,西晉復海陵郡。
東晉設寧海縣,南北朝設海安縣。伊七年(公元411)設寧海縣,隸屬海陵郡。寧海縣,即現在的海安縣,是海安縣的開始。南北朝南宋第七年(471),寧海縣西界設海安縣(因海水常淹農田,為“永不興浪”而命名海安),後並入寧海縣。
唐代海安縣。唐初,寧海縣海陵郡,屬揚州淮南道。唐中宗景隆二年(708),海陵縣東遷至海安縣。縣治今海安鎮,唐玄宗十年(722年)(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海安縣並入海陵縣。
中唐至元代,屬海陵郡。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海陵升為泰州,宋代海陵縣不變。海安和西溪(東臺)是海陵縣的兩個主要城鎮之壹。北宋設泰州軍,元代設泰州路總政府,轄海陵縣。
明清時期分屬臺州、如臯、東臺等縣。明初,海陵郡入泰州,屬揚州府,清代不變。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東臺郡位於臺州東北,海安東南在如臯郡,屬通州。北部在東臺縣,中西部還在泰州,屬於揚州。
民國時期,泰州改為泰縣。民國六年(1917),泰州改為泰縣。
設紫石(海安)縣。1940年,新四軍東進,在海安鎮建立了泰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二月,海安鎮以東設立臺東縣,海安、瞿塘、米白以北設立臺北辦事處。紫石縣成立於1943年6月,縣政府設在沙崗莫家莊。到了6月,1946,縣城和海安大致相當。
這種後市隨著東泰、泰縣而改變。1948年3月,紫石縣改名為海安縣。海安東部是黃海。因海水經常淹沒農田,故名海安,意為“永不興浪”。
1949 65438+10月20日,海安全境解放,政府遷回海安鎮。1949年2月後,江北、米白、城東區劃歸臺縣,臺南劃歸東臺縣,河東區的鮑莉、角斜、西昌、河口區和河南的崖州、曲南和海南重新劃歸海安。1950 1月,海安劃歸蘇北南通行政區。
1953 1月,撤銷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區和南京特別市,設立江蘇省,海安隸屬江蘇省南通地區。1971,南通地區改為南通地區。
1983年,江蘇省各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實行市管縣體制。海安縣隸屬南通市。
201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海安縣,設立縣級海安市,原海安縣行政區域為海安市行政區域,海安市省直管,南通市管理。
百度百科-海安
海安市人民政府-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