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開展環境責任保險意義重大,發達國家的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中國應因地制宜,適度發展環境責任保險。
環境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因環境汙染應承擔的環境賠償或治理責任為內容的責任保險。責任保險屬於財產保險的廣義範疇,是指被保險人依法將民事損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壹種保險。
責任保險可分為公眾責任保險、雇主責任保險、職業責任保險、產品責任保險和其他類型。
環境責任保險是從綜合壹般責任保險(CGL)發展而來的。
20世紀60年代以前,環境風險並不突出,環境責任案件很少。因此,CGL保險單沒有將環境責任損害列為除外責任,也就是說,CGL保險單承保汙染風險。到1973,幾乎所有的CGL保單都將故意環境汙染和漸進性汙染造成的環境責任排除在保險範圍之外。
CGL保單中有兩個附加的汙染責任險條款:壹個是指定地點有限汙染責任條款,承保因汙染事故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責任,壹般限於被保險人汙染環境造成的突然或驟然的損害事故;另壹種是指定地點汙染責任條款,不僅涵蓋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還承擔被保險人處所汙染的清理費用。目前環境責任險主要分為兩大類:環境損害責任險和自有場地管理責任險。壹、環境責任保險的特點1。承保條件嚴格,保障範圍有限。環境汙染責任通常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賠償金額高,有時資金巨大。商業保險公司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保證財務平衡,往往對承保責任和範圍做出嚴格規定。如上述“指定地點汙染責任條款”中有10項除外責任。美國的公眾責任險和歐洲的第三者責任險都包含突發意外條款,任何不屬於突發意外事故的汙染都被排除在外。如廢液、廢氣、廢渣、空氣、水、土壤等的排放和處理造成的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不在保險範圍內。1由於法院對意外和意外的解釋過於寬泛,保險人甚至覺得CGL保單中的所有汙染險都應該納入除外範圍。2.單獨確定費率環境責任保險的特點是賠償責任大,對保險的技術要求高,被保險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因此,保險人應對每個保險標的進行實地查勘評估,分別確定保險費率,降低風險。每份保險合同的內容都是具體的。3.經營風險大,需要政府支持。從西方國家的實踐來看,汙染責任復雜,環境責任保險人承擔的賠償金額過大,覆蓋面窄,經營風險遠高於其他商業保險。要想發展環境責任保險,形成多元化的環保力量,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如稅收優惠、政府強制執行某些類型的環境責任保險等。二、發展環境責任保險的意義1,增加控制環境汙染的參與者。目前,中國環境汙染相當嚴重,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壹。2002年,我國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27萬噸,煙塵排放量為10130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9410萬噸;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量為9.5億噸。2 .環境汙染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聯合國《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環境問題使中國損失了3.5-8%的GDP。2002年,全國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為6543.8+0363.4億元。環境汙染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健康,許多地區與環境汙染有關的疾病明顯增加。非典的流行給環境保護敲響了警鐘。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環境保護不僅僅是政府和環保部門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參與。2.轉移風險,減輕企業經營負擔,減輕政府環境壓力。環境汙染具有面積廣、受害人數多、賠償金額巨大的特點。壹般汙染企業無法承擔造成的全部損失。即使企業可以承擔全部損失,但巨額的賠償也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和發展。如果企業投保了環境責任保險,可以用少量的壹定支出(保費)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保證生產經營的持續穩定,從而避免侵權人因賠償負擔過重甚至破產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為了降低賠付率,保險人肯定會請專業人士對被保險人的汙染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可以通過分級、浮動費率等措施督促被保險人做好防災防損工作,減少汙染事故的發生。因此,投保企業獲得了間接風險控制能力。在規範和間接激勵的雙重作用下,投保企業有能力將汙染事故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此外,在很多環境汙染事件中,政府扮演著最後責任人的角色。發展環境責任保險還可以通過風險分擔減輕政府的環境負擔,使被破壞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及時的重建和修復。3.降低環境糾紛的交易成本,有效維護公眾的環境權益。近年來,我國環境糾紛數量逐年上升,從198到18萬,從1999到25萬,從2000年到30多萬。在很多環境糾紛中,由於侵權人賠償能力不足、訴訟成本高、訴訟過程曠日持久,很多受害人實際上無法獲得賠償。據估計,美國88%的環境汙染清理糾紛花費在交易成本(律師費和相關費用)上,只有12%花費在汙染清理上。在中國,很多汙染受害者是弱勢群體,面對高昂的訴訟費用只能望而卻步,很難得到公平的賠償。當他們不能得到公平的補償時,壹些人會采取極端的措施,這將影響社會穩定。設立環境責任保險,由保險人承擔被保險人的經濟賠償責任,可以降低環境糾紛的交易成本,及時向受害人支付賠償金,有效保護公民的環境權益。4.轉移西部開發的環境汙染風險責任。西部大開發是在西部環境承載能力相當薄弱的條件下進行的,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以汙染環境為代價。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特別是在能源開發中,環境汙染的風險無處不在。假設發展規劃使西部在十年內達到東部的經濟發展水平,總投資約為5萬億元,其中4萬億元用於治理環境,1萬億元用於投資企業。以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根本不可能做到。52001年,我國為西部大開發發行了430億國債,但治理蘭州目前的環境汙染只需要幾百億資金。可想而知,新開發項目中的環境汙染將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壓力。因此,不能讓西部開發中有限的資金承擔環境汙染的風險責任,而應該轉嫁風險,要求投資者在汙染者付費的原則下投保環境責任保險,以較小的成本獲得分擔未來可能遇到的損失賠償的權利。三、環境責任保險的實踐1、國外情況美國是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代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推行。美國的環境責任保險經歷了三個發展歷程:1966之前,事故型CGL保單涵蓋了環境責任保險;從1966到1973,CGL保單開始承保持續或漸進汙染造成的環境責任;1973之後,CGL保單將故意汙染和漸進性汙染造成的環境責任排除在保險責任範圍之外。美國對處置有毒材料和廢物可能造成的損害責任實行強制保險。1988美國成立了專業的環保保險公司,承保被保險人的漸進性、突發性、意外性汙染事故和第三方責任,每次事故最高賠償責任1萬美元。1989,美國在其CGL保險單中設計了“有限汙染責任擴展審批表”,將汙染責任擴展至被保險人的工作場所或操作過程。此外,“汙染責任險”和“有限汙染責任險”都有獨立的責任險保單向被保險人銷售。在美國,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是工程保險的壹部分。無論是保險人、分包商還是咨詢設計師,如果參與了這類保險,而且沒有投保,是不可能獲得工程合同的。美國政府每年還向財產和巨災保險公司收取5億美元的稅收,專門用於清理嚴重的環境汙染,協調保險公司承擔的責任和汙染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分散保險公司可能面臨的巨大責任。德國將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相結合。在德國,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多年來壹直將漸進性汙染造成的損失列為除外責任。從1965開始,保險人開始對水面的逐漸汙染損失進行賠償。1978後,保險人同意賠償因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財產損失,但如果發生在投保企業所在區域以外,可預見的定期排放造成的損失仍列為除外責任。自1991 1 10月1起,德國依法強制推行環境損害責任保險。為了保證環境侵權的受害者能夠得到賠償,加害者能夠履行義務,《環境責任法》規定,特定設施的所有人必須采取壹定的預防和保障措施,包括與保險公司簽訂損害賠償責任保險合同,或者由州、聯邦政府和金融機構提供經濟擔保或保證。如有違反,主管機關得禁止其全部或部分營運,設施所有人亦得處壹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罰金。在英國,上世紀60年代初,保險人還把凈化設施的缺陷和有害積聚物、煙霧、蒸汽等汙染物的排放造成的汙染責任作為除外責任,但到了1968,保險合同只剩下壹項除外責任:放射性物質造成的汙染責任,事故的突然性不再是必要條件。2.中國發展現狀《國際油汙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規定實施油汙損害強制責任保險。作為締約國,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載運2000噸以上散裝貨油的船舶,應當持有有效的油汙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此外,中國對從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企業、機構和作業者實行了強制環境責任保險。上世紀90年代初,保險公司與地方環保部門合作推出汙染責任險,最早於1991在大連推出。後來,沈陽、長春、吉林等城市也相繼啟動。總的來說,我國的汙染責任險僅限於少數城市,投保企業很少。四、發展責任保險應註意的幾個問題1、環境責任保險的發展有賴於環境保護法律和監督管理制度的完善。責任是法律的壹種創造,環境責任保險的發展最終取決於法律的完善和執行。西方國家的實踐證明了這壹點。美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有1970的《空氣清潔法》,1987的《水清潔法》,1980的《環境問題處理、賠償和責任綜合法》。雖然幾經修改,但法律的基本框架不變,仍然采用汙染者付費原則。例如,對於嚴重違反環保標準的行為,法院將對違反規定的企業處以每日25000-50000美元的罰款,對個人處以壹年或壹年以上的監禁,甚至關閉違反規定的企業。1980《環境問題處理、賠償和責任綜合法》確立了美國財產所有者的嚴格責任,規定土地的現有所有者應承擔清理位於其土地上的有害廢物的費用,即使廢物是由土地的前所有者或承租人傾倒在他的土地上的。歐盟成員國對環境問題的關註與美國的發展同步。1997年,歐盟政策聲明第17項表明歐盟將采用“汙染者付費”原則:“防止和消除汙染侵害的費用必須由汙染者承擔”作為壹項原則。根據單壹歐洲法案1987的規定,環境問題在歐盟的政策計劃中處於優先地位。在制定環境政策的過程中,歐盟提出了壹個比美國更高的標準——預防原則,該原則認為,如果存在嚴重或不可逆轉的環境汙染威脅,“缺乏足夠的科學確定性不會成為推遲實施防止環境惡化的低成本措施的理由”。中國的環境保護法規正在建設中。《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和防治汙染的決定,汙染環境,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環境保護法》第41條規定:“造成環境汙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賠償。”總的來說,我國的環保法律法規並不完善,尤其是缺乏汙染賠償的法律規定,再加上執法不嚴,客觀上對汙染者並不構成壓力。據權威部門估算,我國每年因環境汙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千億元,但賠償金額少得可憐。在執法過程中,汙染賠償責任往往大部分由國家和社會承擔,企業壓力不夠大,缺乏參加環境責任保險的動力。此外,我國現有的解決環境糾紛的途徑主要是民事訴訟和行政調解。汙染受害者不僅要承擔高額的訴訟費和律師費,而且在索賠過程中也有困難。由於汙染企業大多是地方利稅大戶,或者受到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保護,汙染者缺乏參保的風險意識。隨著環保法律法規的完善,環境責任保險發展潛力巨大。2.保險設計應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環境汙染壹旦發生,賠償金額往往巨大,責任認定復雜,需要盡可能防止被保險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發生。由於不同企業造成的汙染損失金額差異很大,在確定保險費率時應采用科學的方法評估風險,並可根據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保險費率,避免逆向選擇。但掌握好合適的度,壹切都很重要。目前我國汙染責任險費率較高,按行業劃分,費率最低為2.2%,最高為8%,比其他險種高出數倍。這麽高的賠付率,這麽低的賠付率,企業根本沒有投保的動力。企業投保環境責任保險後,應制定相應的條款,限制或減少被保險人的不誠信或欺詐行為。如限定保險責任範圍,明確除外責任,對被保險人的不誠信行為給予嚴厲的經濟制裁,以降低道德風險。在保險實務中,保險人在承保時應考察被保險企業,嚴格估計企業的風險程度,並要求被保險人提供有意義的補充資料,以確定損失概率和金額;保險人還應對被保險人的防災防損設備和措施提出建議。在合同有效期內,必須監督企業的生產活動,提出避免環境汙染事故的措施。發生保險事故時,應明確企業的責任程度,根據汙染類型和汙染原因確定不同的賠償金額,並根據其違反保險人提出的防汙染措施的情況決定制裁措施。3.因地制宜確定保險責任範圍和除外責任。美國環境責任保險政策的範圍也受到嚴格限制。其標準責任政策將與危險廢物清理相關的費用排除在承保責任之外。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這壹除外條款的規定並不明確,在各州法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大多數人都站在保險人壹邊。對於壹個涉及生產或實用技術的公司來說,清理環境汙染和賠償受害方的費用可能是天文數字。例如,埃克森·瓦爾迪茲公司因2000年阿拉斯加漏油事件支付了20億美元的清理費用,最終的責任比這多出了數百億美元。事實證明,美國所有財產意外險公司的資本約為2300億美元,估計清理環境汙染的費用為1000-10000億美元。這種財產損失責任會因集體訴訟而加重。即使保險只賠付1/5的全球現有汙染清理預估費用,也足以讓整個保險業破產。因此,發展環境責任保險應該是適度的。我國環境責任保險處於起步階段,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制定合適的保險合同條款相當困難。因此,保險人應嚴格限定責任範圍,被保險人的非正常生產活動、違反規範和故意行為所引起的賠償責任和預防費用可列為除外責任。我國有學者主張擴大環境責任保險的範圍,但筆者認為,從我國目前的汙染狀況、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環境責任保險的範圍是不能擴大的,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發揮保護環境的作用,而不是事故發生後無力賠償的多個險種,更為實際。當然,不要走向另壹個極端。如果責任範圍過窄,投保企業的環境風險轉移太少,企業就沒有積極性投保環境責任保險。例如,從1991到1995的賠付率僅為5.7%,從1993到1995的賠付率為零,遠遠低於國內其他保險的50%左右,而國外保險公司的賠付率為70-80%。10賠付率過低的主要原因是保險責任範圍過窄。我國目前只把突發性汙染事故造成的民事賠償責任作為保險標的。事實上,汙染引發的民事賠償不僅僅限於突發性汙染事故,還包括漸進性汙染事故。當汙染物積累到壹定程度時,還會對第三方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後者發生的頻率和損失遠大於前者。4.宜采取政府強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從目前發達國家的環境責任保險模式來看,主要有強制保險和非強制保險。美國和瑞典是強制責任保險的代表,法國以自願環境責任保險為主,強制責任保險為輔,德國實行強制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相結合的制度。從發展趨勢來看,許多國家都有加強強制責任保險的趨勢。在分析環境責任保險的強制與非強制問題時,不能不提到日本。現在,日本已經制定並實施了壹系列涉及空氣汙染、水汙染和有害廢物的法律法規。然而,根據地方和中央政府官員給出的“行政建議”,與企業就工廠和工業發展設施的運營達成“汙染控制協議”,這在日本被廣泛使用。該協議規定了具體的排放標準,並提出了監測和報告要求。治汙協議是自願協議,沒有法律效力。但日本工業公司不願意因為沒有達到自己自願設定的標準而失去信譽,所以制定了有效的執行機制。可見民族文化對法律適用的影響。目前,我國部分行業已經實行了強制責任保險,但大部分環境責任保險是自願保險。大多數企業出於僥幸心理不參加這個保險,導致無辜受害者獲得不公平賠償的情況屢見不鮮。基於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模式,實行政府強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制度。對產生最嚴重環境汙染和危害的行業,如石油、化工、印染、采礦、水泥、造紙、皮革、火力發電、燃氣、核燃料生產、有毒有害廢物處理等行業,實行強制責任保險。在其他汙染相對較輕的行業,政府給予積極引導,模仿日本提出壹些有益的“行政建議”,利用政府的威信,讓企業自願購買環境責任保險。參考文獻:1,所羅門·胡布納等,陳欣等,財產與責任保險[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版,詹姆斯·s·特裏斯曼等,裴平等,風險管理與保險(第11版[M],東北財經。3、2002年,王燦發。環境糾紛解決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美)4。王明遠: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第6版。小哈羅德·斯凱博,陶靜等。1999第7版。王澤鑒:《民法理論與案例研究》(下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第8版。安淑敏:我國開展環境保險的可行性研究[J],重慶環境科學,2000年9月第6期,劉壹。青海財經,2002年第5期,10,安淑敏,曹靜:論環境汙染責任保險[J],中國環境管理,2000年第3期,11,陳麗琴: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研究[J],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網65438。13,劉廷敏:論環境汙染責任保險,[j]上海保險1993No .1.14、劉大平:設立環境責任保險[J],滬保1992第2期15、斯科特·e·哈靈頓、格裏高利·r·尼豪斯,風險管理與保險,歐文/麥格勞-希爾1999 16、尼克·洛科特,環境保險責任,卡梅隆·梅,1996作者簡介:陳冬梅,女,復旦大學保險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