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誌》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字太康,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裏故城古隆鄉。黃夷南下中原,東夷少昊的後裔--黃夷的後代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建立了黃國。《竹書紀年》載:"(夏)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商代黃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與商王的關系不是十分和諧,蔔辭中有"伐於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後,黃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壹直保持婚姻關系。黃國故城位於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裏處的隆古鄉。城址長方形,周長6700米,城墻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裏的光山縣寶相寺壹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黃國史實見於《左傳》者,始於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於相距較遠,躲過壹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魯莊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國。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遊的楚國,黃國采取了依靠強齊抵禦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前658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等四國會盟。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谷盟會。前655年秋天,黃、江二國伐陳。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子逃奔黃國。6年後,即前649年冬,楚國借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由伐黃。半年後,即前648年夏,黃國終於被楚成王吞並黃國〔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戰國公元前648年〕存在1500年黃國開國國君大廉字太康約延續繁衍50代子民。黃國在原始社會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時期稱黃邑,東周列國時期稱黃國。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地名依然稱黃邑。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稱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縣隆古鄉境內,黃國都城的遺址成了河南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黃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八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南陸公受封黃邑,食邑黃城,以地為姓,成了黃氏的肇基始祖,成為黃邑的統治者。黃氏宗族就是以貴族的地位在黃國的土地上壹代傳壹代地繁衍分支,發展起來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國吞並以後,黃氏宗族結束了壹兩千年的貴族地位,變成了平民百姓,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黃國都城舊址建在今河南潢川縣城以西約十公裏的隆古鄉南面,故城略呈長方形,周長為6720米,城墻用灰沙夯土築成,墻高5-7米,基寬5.9米,現尚存三處城門豁口,是目前河南省東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壹座古城遺址。由於它在公元前648年夏被楚國所滅,黃國遺民們又從春秋戰國迄今經過2650多年的改朝換代和災荒戰亂,時過境遷,古城荒廢倒塌,今天的黃國都城已經蕩然無存,已經掩埋在壹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黃國都城能夠看到的古跡,只有黃國宮殿池和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黃國都城故址的壹個小山崗上有壹個小水池,池邊豎著壹塊石碑,石碑上邊刻著“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黃國宮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黃國都城的西面,有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公的墳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其余的古跡蕩然無存。解放後發掘黃國都城時的700多件青銅器的歷史文物,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黃氏宗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來到黃國當統治者,過著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夏、商、周歷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認黃國的王侯地位,從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襲相傳1500年約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之後,黃氏宗族結束了統治者的地位,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謀生存,***謀發展。隨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黃氏宗族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多,歷代分支繁衍,必須采取分支遷居的方式,來維持宗族的繁衍與發展的局面。因此,黃氏宗族根據中華民族的留長遷幼的方式,各房留長子往黃國繼承祖業,次子以下的兄弟外遷移居他鄉,另創基業,各自立自強,興旺發達。經過四千多年的歷代遷移傳播,大江南北,黃河之濱,長城內外,海內國外,五洲四海,處處都有黃氏宗親在居住,在創業,在發展。黃氏子孫,勤勞智慧,遵紀守法,艱苦創業,處處繁榮昌盛,丁財日熾,人文蔚起,形勢喜人。黃國是黃氏宗族的發祥地,是黃氏宗族的祖宗鄉。黃國人民勤勞樸實,民風民俗清雅,令海內外每壹個到潢川縣尋根訪祖的遊子十分佩服。潢川縣當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積極發掘黃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籌建黃都古跡旅遊景點和相應的旅遊設施,吸引海內外黃氏宗親到祖宗鄉投資置業,觀光拜祖,為黃都增添光彩。由於黃國被楚國所滅和都城的倒塌,黃氏宗族地位的改變,黃氏宗族逐步遷居外地他鄉,另謀發展。今天的黃國都城舊址,幾裏路內盡是田野,沒有鄉村,更沒有壹戶黃姓人家,十幾裏路內的鄉村,黃氏鄉親少之又少。國內外新編的有關黃姓的誌書族譜中,對黃國都城的美好描寫提請改寫,不要盲人說瞎話,不要誤導海內外鄉親。等到海內外鄉親同心協力,***建黃都旅遊勝地完成之日,才是我們黃氏宗族開心之時。潢川縣城地處中原腹地,城市規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規劃恰當,街道縱橫有序,街路清潔整齊,令人心曠神怡。潢川縣的父母官,對於尋根訪祖的黃氏鄉親十分熱情,帶領妳到黃國都城實地參觀。隆古鄉是黃都所在地,鄉政府官員每年接待著壹批又壹批的海內外黃氏宗親,黃國的父母官的行為令人欽佩黃國的人民令人可敬。
糖王黃氏家族
在印度尼西亞,建源公司與黃氏家族的影響已經煙消雲散了,但年長的人都還記得,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這個公司及這個家族曾有過壹段令人矚目的輝煌。
建源公司以經營糖業為主,它的創始人黃誌信是壹名華僑。
黃誌信1835年出生於中國福建同安縣。他的青年時期,正是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蹂躪的時候。廈門地區出現了小刀會這樣的民間反帝組織,吸引了廈門、同安壹帶的農民、漁民和城市貧民。黃誌信也參加進去,並擔任管理後勤糧草的軍需官。後來,起義失敗,黃誌信等人乘船出逃,到了印尼爪哇島。在這裏,他以做小買賣起家,漸漸發達,到1863年,他的資產已達上百萬荷盾。
從那時起,黃誌信就創建了“建源棧”。當時,印尼實行開放政策,他把爪哇出產的蔗糖和煙運往中國,再把中國的茶葉、絲綢、香料等運回印尼,後來又經營大米。這種海上貿易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到19世紀末,他已成為南洋著名的華僑巨商。
黃誌信的兒子黃仲涵1866年出生於印尼三寶壟市,當時印尼是荷蘭殖民地,但華人所占人口比例很大。在華人社會中,多數人還是用家鄉語言,很多人不會講當地的印尼話。黃仲涵從小與當地人接觸較多,能操壹口流利的印尼語,這非常有利於他在當地的商務活動。
黃仲涵天資頗高,辦事精明,黃誌信看出他有經商的稟賦,便更加精心地教導扶持。在黃仲涵24歲時,父親把經營管理權交給他,並將建源棧改組為建源貿易有限公司。
1893年,荷印殖民政府為了發展當地經濟,政策上作了壹些修訂,諸如放開自由貿易,取消強迫種植甘蔗等等。黃仲涵認為這是天賜良機,立即調整了建源公司的生產、貿易比重和經營結構,從1894年起,他發展大面積的甘蔗種植,並先後投資興辦了巴基斯、裏約阿貢等5家糖廠,總投資約為1000萬荷盾。其中裏約阿貢糖廠采用當時最先進的電氣碳化設備,能夠加工生產優質白砂糖,令同行十分羨慕。
黃仲涵的事業青雲直上,不到10年時間,他的糖廠年產量已達到15萬噸。可是,正當他壹帆風順迅速發展時,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英國和荷蘭政府將本國的船只都征調回國運送戰爭物資。這樣壹來,爪哇的航運秩序便被徹底打亂,三寶壟海口碼頭上,華商的貨物堆積如山,茫茫海面上卻看不見壹艘貨船。
蔗糖無法運出,爪哇的糖商們紛紛降價傾銷,壹時糖價大跌。作為爪哇最大的出口企業,建源公司的損失更是慘重。眼看著大廈搖搖欲墜,黃仲涵心急如焚。他決定組織壹個糖業股份公司,向荷蘭商業銀行借貸以緩和危機。然而,當時的荷印殖民統治者對華商企業有許多限制,從各方面予以刁難,荷蘭小公銀行更是落井下石,趁機提出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苛刻條件。黃仲涵放棄了對殖民主義政府的幻想,轉而召集各路糖商,連續開了十多次同行業會議,群策群力,終於找到克服航運停滯的辦法,渡過了難關。
戰後,歐洲物資極為短缺,砂糖也屬奇缺商品,價格比戰前翻了四五倍。乘著這股“西風”,黃仲涵空前地擴大糖業生產,並迅速地打進歐洲市場。當時,在歐洲的每壹個國家裏,到處都可見到黃氏企業白花花的砂糖。不用說,建源公司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幾年中,黃仲涵的資產也翻了幾倍,他成了印尼地位顯赫的大企業家。
1918年,黃仲涵在克列貝特創建了東南亞最大的木薯粉廠,還有占地2000萬公頃的種植園。雇員近4000人,年產量達27萬擔。木薯粉主要市場也是在歐洲。此外,黃仲涵還經營橡膠、咖啡、木棉、花生、蓖麻粉、香茅油等。
黃仲涵在雅加達、錫江、萬隆、棉蘭等印尼各大城市設立了辦事處和分行,以擴大貿易。在荷蘭鹿特丹、英國倫敦、馬來西亞的核城和恬保以及新加坡也設了辦事處,黃仲涵的經營範圍擴展到全世界各地,僅倫敦分行每年銷售的貨物就達14.5萬噸。
建源貿易公司的日益壯大,需要相應的金融機構。1906年,黃仲涵動用400萬荷盾創建了建源銀行,隨著他的資本日漸雄厚,又增加了水災和人壽保險等項目,同時還代理經營其它保險公司的業務。另外,他在航運業方面也頗有發展,他的船隊成為荷印華商航運業主力。制糖業更是獨霸壹方,僅5家糖廠資產就達4000萬荷盾。
不少人認為,黃仲涵的成功是因為他比較幸運,他從父親那裏接手時,建源棧已具有相當規模和良好的信譽。黃誌信是在建源棧經營最好的時候交到兒子手裏的,他有多年建立起來的完整的貿易網絡和充實的資金,這些都為日後黃仲涵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印尼,黃仲涵是印尼華僑最先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人,他早在20世紀初就認識到,要發展事業,人才是根本。建源公司的各個重要部門,都選用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很高業務水平的人擔當領導職務。他既不排斥從歐美各國聘請技術人員來參與管理,更重視華僑專業人員的培訓。他從自己的公司裏挑選優秀的青年,千裏迢迢送到歐洲各國去學習,也讓他們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有人說他是個數典忘祖的“洋奴”。可他並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他的糖廠是印尼最先使用電氣設備和流水作業法的,由於敏銳地接受新事物新觀念,使得他在糖業的競爭中獨占鰲頭,創建了壹代繁榮輝煌。
1924牛,黃仲涵去世時,人們對這位巨富到底留給子孫多少遺產眾說不壹。壹般認為他大概有2億荷盾資產。這在當時,幾乎是個天文數字。黃氏家族的第三代人黃宗宣、黃宗孝等人主持的建源公司已是國際的大公司,不僅在印尼、在東南亞有巨大影響,在全世界也是炙手可熱的大富豪家族。
在荷蘭殖民主義者統治時期,印尼華僑被列為第三等人,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對他們征收的苛捐雜稅更是多如牛毛。甚至,華僑所到之處都要繳費領取路條,否則便受重罰。警察對待華僑和印尼當地人是完全不同的態度,在華僑面前,他們的話就是法律。殖民政府還規定了許多莫名其妙的禁令,其中有壹條是華僑不得穿西服。黃仲涵對此極為憤慨,他通過律師交涉,迫使政府取消了這條禁令,又帶頭穿起了西服。
隨著黃仲涵財勢日漸壯大,荷印政府對他的財產垂涎三尺,早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時,他們就以種種借口和手段企圖扼殺建源公司,只是由於黃仲涵的精明頑強,壹直沒有得逞。
1917年,荷印政府以征收“戰時所得稅”為名,規定經營者從戰爭開始時年獲利達3000萬荷盾以上者,必須繳納30%的稅,乘機大肆劫掠;1921年,又要求黃仲涵繳納3500萬荷盾“戰爭稅”和“收入稅”。然後又說,如果黃仲涵感到力不能及,政府願以700萬荷盾的代價收購黃家企業。此時,黃仲涵已經看清了殖民政府的貪婪與無恥,他清醒地認識到對方的目的是為了扼殺華僑資本,占為己有。他嚴辭拒絕了。
黃仲涵去世後,年僅25歲的黃宗宣和19歲的黃宗孝主持建源公司的經營。這兄弟倆既沒有父親和祖父的魄力,也沒有那樣的幸運。1924年,席卷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的嚴重經濟危機也殃及建源公司,整整兩年時間,建源公司處於停產關閉狀態,企業元氣大傷。黃宗宣灰心喪氣,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於是,他退出了建源公司,帶著屬於他的那份資產,另謀出路去了。這對公司來說,無疑又是壹個沈重的打擊。
從此以後,建源公司的重擔就落在黃宗孝壹人身上。他振奮精神,力挽狂瀾,但經營剛有了點起色,二戰惡魔又降臨了。日寇侵占了東南亞,印尼也不可避免地處於日寇的鐵蹄下。稍有恢復的建源公司再次面臨危機。
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獲得獨立的印尼政府采取了扶助本土居民的經濟政策,對華僑經濟實施打擊和排斥。黃宗孝奮力拼搏,卻不幸於1950年突發心臟病而離開人世。此時,黃氏家族沒有壹個能夠挑起這副重擔的繼承者,又缺乏專門的經理人才,黃氏後人眼看著建源公司江河日下,無力回天。
1961年7月10日,印尼三寶壟經濟法院以“偷漏重稅”、“違反經濟法令”為由,接管了建源公司,這個光耀了整整壹個世紀的黃氏家族企業從此便銷聲匿跡。雖然在印尼以外其它各地還有黃氏後人經營的“建源私人有限公司”,卻終究難以再成氣候。黃仲涵當年盛極壹時的事業只有在舊報刊和三寶壟的史誌中才能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