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就是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文獻檢索專家賈玉文教授。我想用幾句話勾勒出賈玉文教授的傑出事跡,但只能做到零零碎碎,不及全貌。65438+10月22日上午,在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壹間陽光明媚的辦公室裏,記者占用了賈玉文教授兩個多小時的寶貴時間,試圖走近這位中國文件檢驗領域的領軍人物,詳細了解這位70歲老人的思想。華懋集團董事長龔如心與其嶽父王廷歆之間長達八年的“世紀產爭”終於有了定論。終審判決確認,龔如心的丈夫王德輝於1990年3月書寫的遺囑為最後遺囑,有效。這壹消息讓以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教授賈玉文為首的三位大陸專家成為眾多媒體關註和追逐的焦點。然而,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位中國文獻檢索界的著名人物是如何走過壹條充滿機遇和變數的成長之路的。
賈玉文65438-0936出生於葫蘆島壹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作為這個有八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的長子,賈玉文最大的願望就是讀不花錢的書,減輕家裏的負擔。初中三年級,學校要派100學生承擔抗美援朝衛生防疫任務,賈玉文入選。70歲時,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記者看到的是年輕人的興奮和自滿。“當時我們是唱著青年團的歌出發的,壹心想上前線報效祖國。”
但在結束防疫學習,完成階段性地區鼠疫防控任務後,賈玉文和同學們還太小,不能上前線。賈玉文1955大連醫學院畢業的時候,正好趕上司法部法醫研究所在全國範圍內選拔200名學生作為第三期學員,賈玉文入選了。當時中國法醫數量少,年齡大,專業知識薄弱。醫學院的院長送他們的時候說:“以後哪裏有大案子,妳們都要去。有了相機妳就可以驕傲了!”但在上海的培訓基地開始學習後,賈玉文知道當法醫根本沒有機會在現場“哢嚓”拍照。雖然有些失望,但賈玉文還是很快喜歡上了法醫學,甚至因為太專註於研究而抱著屍骨睡著了,在學校裏被傳為佳話。
賈雨雯的發言很嚴謹。他說他的特點是適應能力還不錯,基本上可以做壹件事愛壹件事。經過壹年的法醫學學習,賈玉文做好了在基層做法醫慈的充分準備。但在隆重的畢業大會上,校長壹個個宣讀學生的作業,賈玉文卻沒有聽到他的名字。原來,司法部法醫學研究所成立了第壹屆研究生班,他再次被選上,機遇畫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司法部司法鑒定所,賈玉文學的是文獻檢索。文件檢驗全稱是指運用文件檢驗的理論和方法,對各種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中的文件物證進行檢驗,確定文件與案件事實、當事人或嫌疑人之間的關系的壹種偵查和司法鑒定手段。文件檢驗,如法醫檢驗、痕跡檢驗、物證檢驗等。,屬於司法鑒定的範疇。賈玉文教授說,文獻檢索的對象包括筆跡、印刷體文字、印章、語音識別等。,內容豐富,越研究越有意思。
故意造假的人,擔心的時候總會輸。賈玉文教授相信壹句話:不可能是假的,真的不可能是假的。1960年,賈玉文正式到公安部第壹警察幹部學校(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的前身)任教,壹個星期後乘坐壹輛載有裝備的卡車回到家鄉。作為國內第壹個文件檢驗專業的研究生,賈玉文在教學的同時還要參與壹些重要案件的鑒定。
說起案情,賈玉文點燃壹根煙,勾起了那些沈澱在記憶深處的故事。吉林敦化發生壹起綁架殺人案。壹個11歲的小女孩被騙出學校,生死不明。真正的兇手在警方列出的嫌疑人之列,但沒有證據讓他守法。案發半年後,真兇見風聲越來越小,越發囂張。他寫了壹封匿名信來勒索女孩的父母,甚至聲稱如果他們再有壹個孩子,他就殺了他們。但兇手沒想到,正是這封信中他用左手寫下的惡言,讓賈玉文找到了破案的希望。賈玉文找了壹份有嫌疑人真實筆跡的卷宗,關了兩天兩夜的門,對提筆習慣、力度、文字結構等細節逐壹分析,最終得出鑒定結論。在無可辯駁的科學論據面前,狡猾的罪犯終於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交談中,記者有壹個問題:電腦如此普及,如何檢查和識別打印的文件?賈雨雯教授對此並不尷尬,說:“要想讓人知道,就要自己去做。”對於賈玉文來說,每壹張紙,每壹盒墨水,每壹個硒鼓都是不壹樣的。特定環境下的句式和語氣可以反映具體人物的性格特征、心態、情緒等特征。文獻檢索不是簡單的單詞識別,而是基於文化、歷史、物理、化學等科學知識的綜合測試。談話持續了近兩個小時,賈玉文教授對“世紀之爭”只字未提。或許是因為各界關註太多,賈老財也不想多提。他只是說:“我壹直不甘心。為什麽我們對的時候壹定要被說錯?”不久前得知最終結果,我松了壹口氣。"
2000年8月,賈玉文接受中國人民大學物證鑒定中心許教授的邀請,與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詹楚才研究員壹起,作為壹方的筆跡專家,對遺囑上簽名的真實性負責。這三位國內文獻檢索領域首屈壹指的權威專家被港臺媒體譽為“鐵三角”。反對專家組的三名成員分別來自香港、美國和加拿大。與這樣的對手競爭鑒定遺囑上8個繁體字簽名的真偽,賈玉文教授說:“案子雖小,榮譽卻很大。個人榮譽小,國內文件檢驗行業榮譽大。”
賈玉文、許、詹楚材經過仔細分析後得出結論,日立公司1990年3月遺囑中王德輝的親筆簽名和見證人簽名均屬實。2001年8月,香港法院正式開庭審理此案。賈玉文代表專家鑒定組出庭。壹審庭審歷時173天,創香港法院庭審周期紀錄。在此期間,關於簽名真偽的辯論多達37天,僅壹筆就需要多輪辯論。雖然是第壹次出庭,但賈老對自己在法庭上的表現非常滿意。我們的大律師在庭後激動地對賈玉文說:“我做律師這麽久,妳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壹個。”甚至有消息說,對方大律師被賈老的學識和風度深深打動,想請他為另壹個案子做鑒定。
然而,初審的結果卻出乎賈老的意料。龔如心被判敗訴,初審法官完全否認了鑒定結果。“鐵三角”首輪0: 1落敗。在隨後的二審中,賈玉文再次赴港,進壹步強化專家組的鑒定結果。然而,二審法院裁定龔如心敗訴。三名二審法官中有兩名認為維持原判,壹名法官認為龔如心勝訴或發回重審。1∶2的二審結果讓賈玉文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回憶起當時的心情,賈老說,最讓他擔心的是:我們三個國內文獻檢索界的“老家夥”,學生那麽多,怎麽跟他們說?香港實施的法律屬於英美法系,是判例法而非實體法。“世紀物業之爭”這個案子有很大的價值和影響,將來極有可能作為判例。那樣的話,我永遠都不會閉上眼睛!
針對對方完全相反的鑒定結論,賈老指出兩大硬傷:壹是得出結論後找證據犯了先入為主的忌諱。第二,壹個人同時寫的兩個相同的字不會完全壹樣,對方在文獻檢索過程中犯了機械對比的大忌。2005年9月16日下午,經過兩輪聆訊,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5名法官壹致裁定“上訴人上訴成功。1990年3月12日立下的遺囑是王德輝生前的最後遺囑。”在賈老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這份兩厘米厚的終審判決書。首頁“直”字下面,有賈老用紅筆畫的壹條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