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臺寺又名萬壽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腳下,距潭柘寺8公裏,距市區35公裏。因寺內有全國聞名的戒臺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故壹般稱戒臺寺或譚潔寺。
戒臺寺歷史悠久。根據寺內現存碑文及相關文獻記載,該寺原名慧聚寺,始建於622年唐高祖武德。這是周知禪師的壹個僻靜的地方,他在當時以禁欲而聞名。遼代道宗清寧年間,壹位被海內外譽為中普賢之靈的著名高僧法君來到此山隱居。遼顯雍五年(1069),奉召助呂金臺武松入冬。他在殿左側創立了菩薩環壇,寬四人,日度千年。當時不僅遼國管轄的人來這裏,南宋也有很多人來這裏受戒。道宗告訴他,他為路沖博士保管菩薩戒指,並稱贊他在旅行的高峰放松了數千英尺,清理了天心和月亮。當時,和尚法軍被邀請到各地傳教。所到之處,文人墨客堵路,旨在停市輟耕,忘饑解渴,無數弟子受戒。
元朝時,這座寺廟裏的和尚是嶽泉長老。有題“馬鞍山慧聚寺月泉新宮長老塔序”的碑文,建於元二十八年(1368)。本文記載了嶽泉對該寺的修繕。因雲山變色,鐘鼓樓新聲,內外皆婀娜,遠近皆宜,終有善報。這三五年來,增加產業,開山,破墻,毀屋,無非是幫楚。元朝末年,寺廟大殿和祭壇被士兵毀壞。
明朝宣德年間,李思宦官阮堅用皇帝賜的金幣購買材料,把正殿做得服服帖帖,左右十六羅漢,外有四天王殿,左有珈藍神殿殿,右有祠堂,有物有物,外有演論殿,住的是僧舍、亭子、圖書館。修繕工程由智煥大師親自主持,始於宣德九年(1434),完成於正統五年(1440)。建成後,李思太監王鎮請其改名,英宗皇帝賜名萬壽寺。
主持重建工程的和尚,姓劉,道符,很受明英宗器重。英宗召見,見其額頭凸出,稱其為鳳頭僧,但稱其不敢攀龍附鳳,自稱鵝頭僧。被封為禪師錄部左講經長生戒壇主。在重建寺廟的過程中,知道了假象和和尚鏟臉,於是開始重建,散了幾千個和尚和仆從,選了幾千個和尚侍奉董,工匠們心中有數的時候就回到他們手裏,不讓雨水落下,但是得知他們急於裝飾寺廟,雕刻繪畫都極其拙劣。
清代,這裏的著名僧人是子宮哲,他從康熙年間就在這裏住了四十多年。根據文獻記載,這座寺廟在清末有過壹次大修記錄。只是在光緒十七年(l891),由恭親王出資對羅漢堂、千佛閣、龔蓓(牡丹園)進行了小幅修繕。此外,從碑文中可以看出,還有許多民間組織,如西藏社、三元大悲社、大悲社、廣益米社、五寶聖社等。,而且廟裏還建了壹些小廟,比如財神廟、皇後廟、領主廟、藏廟,使得這個佛寺裏出現了壹些非佛寺。
1949後,戒臺寺停止佛教活動,由北京市園林局管理,作為公園開放。1966後,因天壇修繕需要木材,千佛閣被拆除,寺內大部分佛像也在文革中被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寺經過大修後重新開放,北京雕塑廠重塑了壹批佛像。
戒臺寺,東西向,建在山腳下的緩坡上。正殿沿著兩條東西軸線建造。壹群大熊住在南邊的前面,從低處逐漸上升。壹群街電住在北側,都建在高臺上。大廳周圍有許多庭院。這裏有精致的疊石,有茂盛的古松柏,有古塔古碑,春天山花流過,顯得格外美麗。廟裏的樹早在明朝就很有名了。如詩所雲,潭柘勝憑春,戒臺勝憑松名。壹樹有態,與造物競巧。有著名的松、臥龍松、九龍松和稀有的可動松。隨便拉壹根松枝,整棵樹的枝葉都會隨之晃動,仿佛壹陣大風就要來了。活動松在200多年前就很有名了,乾隆皇帝在這裏留下了壹塊小石碑,主題是活動松詩。戒臺寺也以松樹聞名。寺內部分古松古柏是遼金時期種植的。松樹的枝幹奇形怪狀,能坐能臥。古人常爬樹築巢飲酒,留下許多吟誦松樹的句子。如乾隆《活動松頌》詩中有兩雲:老幹邊頗百尺,枝搖何以自為?咄,拍它的領子是錯誤的,而且是壹點點的舉動。與老幹部搖側枝,山僧持之以示人驚。壹千個聲音在空谷中回答,我問神通做了什麽。這兩句詩刻在壹個短短的圓頭碑上,現在立在可移動的松樹旁。除了古松古柏獨具特色外,其他植物如綠牡丹、太平花、銀杏、探春等也是寺內的珍貴樹種。朱宗基《辭壇觀松》詩:寶樹倚向陽峰,月影重。葉子很深的鸛;樹枝永遠是壹條龍。富滇春銀赫;雙靈有壹種強烈的翡翠色。.....更生動。
正殿有三層木圈壇,上下有臺階相連。院西北有千佛閣,內有旋梯。樓上樓下有數不清的小佛龕,每尊佛像壹個。這些佛像都不到壹英尺高,但雕刻精美。目前千佛閣只剩下橋臺和柱基。過去這個亭子曾是整個寺廟的中心建築,預計離亭子有百裏之遙。亭子為七開間,外觀兩層,腰檐暗樓,中間為平座,亭頂高20余米。內殿兩側有五個大龕,每個龕有二十八個小龕,每個龕有三尊造型各異的三寸佛像,共有100多尊佛像,稱為千佛閣。寺中軸線上,山門殿、鐘鼓二層、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遺址)、觀音殿、三仙殿、九仙殿依山而建,蔚為壯觀。
西北院的正殿是譚潔寺,與泉州開元寺譚潔、杭州肇慶寺並稱中國三大譚潔。環形祭壇為方形三層漢白玉基座,高3.5米。底座邊長約11米,每個石臺外圍雕刻有數百個環神。原來石龕外有24尊壹米高的環神,排列在環臺四周。在戒臺殿頂部的中央,有壹口藻井,井壁上鑲嵌著幾尊臥龍的金色雕塑。藻井最深處是壹條低著頭的龍,象征龍浴。環形平臺的頂部中心是悉達多喬達摩。像前面十把雕花沈香木椅,前三把是律師席;左邊三個,右邊四個是證人席。被稱為三師七證總塊。皇帝必須命令老師打開祭壇。佛教徒是以非常莊嚴的儀式被任命和執行的。
譚潔·坦普爾在譚潔教授嚴格的規章制度。明規是指寺廟中僧人的行為規則;戒律是佛教修行的道德標準。在中國佛教史上,有淮海寫的《禪師規》,稱為《古清規》,是為禪宗寺廟制定的規矩。現在流行的百丈清規被後人在禪師規則的基礎上改寫了。戒壇裏有五戒、八戒、十戒,還有幾個戒足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道德、不說廢話、不飲酒,是普通佛教徒和在家修行的人必須遵守的。五戒加上坐在大床上不睡覺,不打扮,不聽歌不跳舞,不吃反季節。其中前八條為戒,後壹條為齋戒,合稱八官亭戒。這是出家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戒律。出家後,沙彌或和尚必須遵守十戒,即以上八戒合為九戒,外加無金銀財物。壹般出家或出家的人,20歲就可以變成比丘或比丘,而且壹定要守紀律。與米沙或沙彌尼的十戒相比,有腳的戒律就足夠了,所以稱之為。關於戒律的數量,眾說紛紜。隋唐以後,中國的僧尼都是按照四分法受戒,僧尼戒律250條,僧尼戒律348條。根據戒法在戒壇接受此戒的僧人,獲得正式的僧尼資格。
寺內還有許多其他建築,如南龔蓓院、方丈院和寺東南角高臺上的小四合院,都屬於宮中貴族和僧侶的住所。龔蓓大院又稱牡丹園,是恭親王奕劻的第六個兒子曾隱居的地方。院子分為兩部分。前院有假山,後院有牡丹花,非常難得。
戒臺寺碑碣、建築眾多,有遼二號樓、金壹號樓、元壹號樓等明、清、民國以後的碑碣。寺後山上有許多洞穴,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古洞、觀音洞、華陽洞、龐涓洞和孫臏洞。太古裏、觀音洞外有八角十壹層塔。華陽洞右側,百米之下有壹只石龜,如浮於波中;龐涓洞極深,兩面墻壁都是石質乳膠,還有壹口深井,裏面扔著碎石。叮叮當當的聲音不為人知,傅說的這口井與渾河相連。每個洞穴都有許多奇跡。
戒臺寺於10月28日被列為北京市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1957。1998年,中國佛教協會派僧人進駐。寺廟現在是監獄裏的奇妙主人。他今年26歲,畢業於普陀山佛學院。
戒臺寺後山為石灰巖結構,在億萬年雨水的侵蝕下形成了許多天然洞穴。洞內石質乳液造型奇特,觀賞價值高,其中最著名的有華陽洞、孫臏洞、黃連洞、三會洞、極樂洞、觀音洞、朝陽洞、金燈洞、羅漢洞等。洞內有碑刻、摩崖石刻、摩崖造像、石窟寺遺跡等。戒臺寺內有遼代古塔、石經樓、望石信、元代墓塔、明代青銅三世佛、大鍋、太平壇子、雕龍木龕、清代石獅等眾多歷史遺跡和文物。寺前有壹條長約2000米的石香路,沿途古跡眾多。詩佛村現存明代佛龕16個,雕刻佛像18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北京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摩崖造像群。此外,還有大型摩崖刻字和雕刻精美的大型石牌坊。戒臺寺歷史上有不少明高僧,隋唐時期睿智的周高僧被譽為“師門”。遼代的法家、宇易、吳敏和金代的吳渚是公認的佛教法家領袖。元代的嶽泉被稱為“祖國法海的遊龍”、“傑出的繼承者之壹”。明代的智煥、德齡,清代的成哲、杜波、德成,民國初年的聞達,都是著名的佛學大師。戒塔寺有很多佛教活動。除了在祭壇上進行佛事儀式外,壹年壹度的寺初沐浴佛事會、六月六日的聖上放經會、七月三十日的藏傳佛教會都是重要的佛事活動,成千上萬的善男善女湧向戒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