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鞍山路派出所有壹個不壹樣的警察:高大魁梧,但心思細膩。他的主業不是抓罪犯,而是關註青少年的成長。他是同事眼中的“心理醫生”,是孩子眼中的“警察爸爸”。
他的名字叫康龍。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康龍文心工作室”在青島市鞍山路派出所正式成立。這是青島第壹個由公安牽頭,心理研究咨詢機構支持的工作單位。
三年來,在康龍團隊的堅持下,工作室從壹個幾平米大小的社區平房,三四個誌願者老師,20多個心理咨詢師,成長為壹個擁有8個分支機構,2207名註冊誌願者,371名專業工作人員的成熟公益組織。
“剛開始的時候,我沒想過以後會有多大。”康龍坦言,工作室的成立,原本是鞍山路派出所警務創新的壹次嘗試。
“要想從根本上減少青少年犯罪,引導他們走上正途,心理疏導和鼓勵必不可少。只有真正了解青少年,通過專業手段把他們的負面情緒轉化為正能量,才是青少年犯罪預防的重要壹環。”當時還是業余心理醫生的康龍,開始在工作室專註於如何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
對他來說,三年來經歷的每壹個案件都讓他印象深刻,每壹個孩子都是關註的焦點。
小花(化名)有很多求助對象的影子。小華,15歲,就讀於某職業學院。她壹年前在網上認識了異地戀女孩小紅(化名),並很快墜入愛河。沒過多久,小紅從外地來看他。因為還小,小華的父母堅決不同意。壹怒之下,小花帶著小紅離開了家。由於兩人都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壹天,小花在網吧偷東西被抓。
小華因為未成年被免於刑事處罰,但這段經歷給小華的心裏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通過與小華半年的交談,康龍了解到,小華的父母常年在外出差,疏於對孩子的傾聽和關註,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心理隔閡,最終導致矛盾激化。
康龍堅信“孩子性本善”。經過壹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和參與幫扶活動,小華不僅慢慢走出了陰影,還在心理小組活動中表現出了表達欲、親和力和領導力,讓父母和工作人員感到欣慰。
三年來,康龍和他的團隊接受各類心理幫助2萬余次,采用“暖心咨詢法”服務,立案609起。原來的心理學愛好者,逐漸變成了大家眼中的“心理醫生”。
康龍坦言,壹直希望把“康龍文心工作室”項目做成壹個不間斷服務的系統。
在他看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預防和行為矯正是壹項涉及面廣、難度大、時間長的工作:“不是壹個人或幾個人能完成的,也不是壹個部門或幾個部門能完成的。”
因此,康龍借鑒美國兒童青少年服務體系“大社區”的理念和實踐,通過研究試點提出“1+2暖心咨詢法”:1首席心理咨詢師(針對個別青少年)、1家長心理咨詢師(針對家庭治療)、1輔助心理咨詢師(針對同伴監督和
與如今的名氣相比,康龍和他的心理工作室並沒有壹帆風順:資金匱乏、尷尬的誌願者身份、被大眾接受的緩慢——這些都導致他們壹開始進展緩慢,壹個案子甚至需要數年才能破案。
項目之初,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他的團隊,甚至有“不作為”的聲音。
“雖然項目是公益性的,工作業績也不錯,但經常被評價為‘做好事’,長期處於‘非主流’地位。”作為項目負責人,康龍坦言無私奉獻的背後也有很大的壓力。
即便如此,康龍也從未滿足過。他不斷學習心理學知識,不斷和團隊壹起為廣大的校園和社區發起各種心理沙龍、講座和活動,不斷充實自己和團隊,慢慢走進大眾,獲得信任。目前,康龍的“暖心計劃”已經得到市北公安分局的認可,並在區域層面進行推廣。
康龍在生活中無疑是壹個好父親。翻看康龍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發現他是壹個十足的“炫童壹族”,他會註意記錄兒子成長的點點滴滴。他給兒子起了個“小白鼠”的綽號,還經常把和兒子相處中獲得的感悟“嫁接”到“暖心計劃”的實踐中。
從“自娛自樂”到做好事再到把社會需求和自己的興趣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