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優秀的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這片沃土上生活繁衍,4500年前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龍山文化”。境內文物眾多,城子崖遺址、焦家文化遺址、西河文化遺址、東平陵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造就了壹代又壹代勤勞智慧的龍山人。從最後棄體揚名漢室的大軍,到建立新王朝的王莽,再到近代軍事將領傅,著名文學家任遠,高考狀元,龍山人壹代又壹代,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為建設章丘西部星城而努力奮鬥。
地理位置優越的慶忌公路穿越市區,慶忌高速、吉焦鐵路貫穿腹地,王磐路縱貫南北,距濟南姚強國際機場15公裏,距濟南市區25公裏。平嶺貨運站位於境內,交通便利,貨暢其流。
基礎設施完善。章丘電廠在國內建設,裝機容量654.38+0.45萬千瓦,電力供應充足。廣播電視寬帶綜合信息網貫穿全境,通信現代化程度高;巨野河、婺源河縱貫南北,匯入面積5000畝、蓄水量11萬立方米的龍湖(張度水庫),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水資源豐富;擁有四通八達的寬闊道路,交通便利;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區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升。
平陵工業基礎好,鑄造遍地,章丘鐵匠享譽全球。主導產業是電子、陶瓷、鑄造、汽車零部件等。,特別是鑄造行業相當大,出口到全國十幾個省市。總規劃面積3.5萬畝的重卡城及配套工業園區已入駐其中。明水經濟開發區龍棗集團是章丘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項目區之壹,屬於省級開發區,充分享受省級開發區的優惠政策。
龍山黑陶、龍山小米、龍山豆腐,物產豐富,被譽為“龍山三寶”,其中龍山小米是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公認的名牌產品。新店有機大蔥、李灌無公害瓜菜、黨家特色水果的興起和發展,大大加快了農民增收的進程,尤其是大蔥,更是全國的名牌產品。
作為章丘市“壹區三群”的重要群體,投資環境優越的龍棗集團不僅是與省會濟南的結合部,也是全市招商引資的最前沿。它不僅具有直接的輻射效應,而且蘊含著巨大的資源增值潛力。辦公室制定了壹系列優惠政策。對批準入園的項目,所有申辦手續均由街道辦辦理,提供全程服務,為企業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環境。
社會環境良好,積極創建“平安龍山”“文明龍山”。部門服務規範高效,社會治安秩序穩定,村風民風淳樸高尚,整體文明程度高。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為外商創造了可靠的投資平臺。
龍山人信守承諾,創新發展。我們熱烈歡迎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有識之士來龍山投資和發展。
龍山古河道尋古
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從太乙山遷徙到平原,選擇水生活。巨野河和婺源河流域可能是原始祖先生活的理想場所。從山上走到山下,是人類邁出的至關重要的壹步。有了這壹步,以後就有了壹條藍色的道路和壹個“四方”,今天我們稱之為中華文明的曙光——龍山文化。
“兩河流域”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曙光。龍山文化起源於巨野河和婺源河流域。巨野河,其西支發源於歷城區西營鎮八支泉,東支發源於章丘市曹範鎮北曹範村西的巨野河,又稱巨河水。據北魏地理學家李道元《水經註》記載:“何炬南出稷山,北過何炬古城。”東西支在龍山北部匯合,流入現有的張度水庫後,在城崖王口匯入小清河。全長約46.8公裏,河床寬50米。這條河兩岸遺址眾多,城子崖是支流匯入巨野河的第壹個河邊臺地遺址。婺源河,又名巫山原水,位於巨野河以東。據水鏡註,“婺源原水北經郯城之東,北至東平陵縣之西。”歷史上著名的城和潭州古城就坐落在這兩條河流之間。1930至1931,考古界對龍山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上層為東周時期的文物,下層最早發現以打磨黑陶為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跡,最初稱為“黑陶文化”,後以遺址命名為“龍山文化”,現稱“山東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大汶口文化,其次是嶽石文化。放射性碳年代測定被修正,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遺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盤、罐、壇、壺等日用器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杯、三足盤、高柄豆、鳥首足、白黃陶袋、肥袋等,還有工藝精湛、薄如蛋殼的黑亮陶,稱為“蛋殼陶”,制作工藝高超,無與倫比。此外,遺址周圍還發現了壹座長方形夯土墻,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390米,墻基厚度達10米。考古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當時城墻的基址。“兩河流域”發生了壹場著名的戰役,這裏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是“吉左走廊”的要沖,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漢高祖劉邦拜韓信,帶兵攻齊,路過龍山。韓信想出奇兵打齊國壹個措手不及,所以沒有入城。他在龍山以北1公裏巨野與婺源交界處架起石橋,大軍直奔臨淄,大敗齊軍。在未來,這座橋也為當地人民提供了許多便利。為了紀念韓信,當地人把這座橋叫做“韓信橋”。著名的“耿弇張布之戰”也發生在兩河流域。《水經註》記載:“耿弇論張步,亦為守巨,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邊有深坑,還有營地。與費壹戰,必有妳在。”張步,人稱文公、郎協,是壹個地方豪強,聚集千人,自稱五權將軍,據地而居。後來被劉雍下令,劉雍自封為漢公爵,但失敗了。建武五年(公元29年),梁武帝派建威將軍耿弇去討伐張步。張布聽說了,就派大將費祎鎮守濟南(即東平陵),又派費祎鎮守巨力(即龍山城)。又分兵祝啊,在長慶、泰山西側為耿弇設下數十個營寨。耿弇派兵砍樹,揚言要把巨野河填平。幾天後,巨力出現了投降,告訴費祎出兵救巨力。聽到這些,他發出緊急命令,要抓住巨力,然後他帶領他挑選的士兵在何炬城外的高岡與費祎作戰,並將其切斷。這是東漢時期兩河流域著名的戰役。在古江上尋找紅外套軍的營地,何炬過江問李全,那個奇妙的營地還在嗎。誰是第三重,槍號梨花二十年。這是晚清著名詩人王向春在殷琦唱的壹首詩。詩人對這位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女英雄的敬佩,包含著惋惜和惋惜。“去巨野河邊問李全,苗振的營寨還在。”詩人說,金末農民起義軍“紅衣軍”的女英雄楊就駐紮在巨野河畔,這裏後來被稱為的營地。金朝末年,蒙古人南下。金宣宗二年(1214),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蒙古人又南下,在山東、河北大肆掠奪。金朝統治者面臨內憂外患,無力抵抗蒙古軍隊的南下,仍然向中國人民勒索錢財。為了反抗金朝的統治,山東、河北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紅衣軍起義。當時山東紅衣軍有三個軍:魯東的楊安兒,魯南的劉,魯中的李全。當時的章丘在李全的勢力範圍之內。楊,小名四娘子,是金朝末年著名的紅衣軍首領楊安兒的妹妹,善使槍械,號稱“天下梨花槍無敵手”。與李泉相遇後,她成為李泉的左膀右臂,成為李泉的左膀右臂。她的影響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逐漸控制了整個山東,並成功地說山東金朝的元帥張麟,曾接待過青、巨、糜、鄧、賴、魏。分裂派的李權非常重視章丘的建設。金星定二年,與楊入章丘,現龍山(巨野河)、水寨(城子村)、相公村有兵營。最著名的是章丘相公村北會仙山的梨花炮樓,遺存至今。清康熙年間,章丘鎖莊進士李有壹本《小源筆記》考察其遺址。他說:“長白山腳下...孤峰聳立的會仙峰,是李全齋,梨花槍障二十年依舊巍峨……”李全離開章丘後,已在人間十余載。金正大八年,李全因內亂而戰敗被殺。楊北渡淮水,隨養子回山東老家,繼位益都,在山東生活數年後去世。唐力攻其父後,主政山東,統治山東30年。被投蒙古後,反叛蒙古,不久被俘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