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律師諮詢 - 在民事訴訟中,被告沒有證據。法庭如何判斷證人?

在民事訴訟中,被告沒有證據。法庭如何判斷證人?

民事訴訟證據:指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事實材料。民事訴訟證據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即客觀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等七種。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規定》第六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有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依法作出判決。”由此確立了證據鑒定原則。民事訴訟中的證據鑒定是查明案件事實的唯壹載體。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僅限於擺在面前的證據,已經無法從其他渠道獲得案件事實的相關信息,更談不上因證據不足而拒絕判決。因此,民事訴訟中的證據認定在整個審判中尤為重要。證據的可采性直接關系到案件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是法院判決的“基石”。

壹.民事訴訟中的證據類型

1.書面證據。是指以文字、符號、圖形等觀念記錄的內容證明案件事實真相的證據。這種文章被稱為書證,不僅是因為它的出現是以書面形式出現的,更重要的是它所記錄或表達的內容能夠證明案件的事實。從司法實踐來看,書證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書證、印證、刻證等。從書證載體看,有紙、竹、布、石。就具體表現形式而言,有常見的合同、單據、票據、商標圖案等。所以書證的主要形式是各種書面文件,但有時也是各種物品。書證是民事訴訟中廣泛使用的壹種證據,在民事訴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物證。物證是指以其形狀、質量、規格、特征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物證通過其外在特征和自身屬性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不受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物證是民事訴訟中的重要證據之壹。民事訴訟中常見的物證包括:有爭議的標的物(房屋、物品等。);因侵權而損壞的物品(加工過的物品、衣服等。);痕跡(痕跡、指紋)等等。

3.視聽資料。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存儲的信息和數據等證明案件事實的壹種證據。它包括錄像帶、錄音、傳真材料、膠片、縮微膠卷、電話錄音、雷達掃描材料和計算機存儲的數據和材料。壹般來說,國外民事訴訟法並沒有把視聽資料作為壹種獨立的證據類型,只是把它分為書證和物證。鑒於其獨立的特點,我國民事訴訟法將其列為獨立的證據類型並加以運用。

4.目擊者證詞。證人是指知道案件事實,應當事人請求,經法庭傳喚出庭作證的人。證人就案件事實向法庭所作的陳述稱為證人證言。

5.當事人陳述。當事人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就與案件有關的事實向法庭所作的陳述。當事人陳述作為壹種證據,是我國民事訴訟證據分類中的壹個特色。當事人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由於與訴訟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當事人的陳述具有真真假假的特點。因此,法官在使用該證據時,應當註意防止將虛假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其他證據進行審查核實,以確定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6.鑒定結論。是指鑒定人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鑒別、判斷後作出的結論,稱為鑒定結論。民事訴訟中的鑒定結論廣泛多樣,通常包括醫學鑒定結論、文件鑒定結論、痕跡鑒定結論、事故鑒定結論、產品質量鑒定結論、會計鑒定結論、行為能力鑒定結論等。

7.審訊記錄。是指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在訴訟過程中,為查明某些事實,親自對與案件爭議有關的現場、物品或物件進行勘驗、拍照、測量或指定有關人員進行勘驗、拍照、測量的記錄。

第二,民事訴訟中的證據認定

民事訴訟證據提交法院後,法官依法對證據進行審查判斷,決定是否采納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可見,民事訴訟中的證據鑒定是對民事訴訟中的證據進行審查判斷,主要是排除明顯不能作為定案依據的證據。可以說,民事訴訟中的證據采信,其實就是壹個“篩選”證據的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顧:

1.證據的限制。我國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沒有規定當事人舉證的期限。目前,理論界對證明力的限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當事人舉證既是當事人的義務,也是當事人的權利,所以當事人在任何審判階段和審判法庭都有舉證的權利,法院不能限制。設定舉證時限,相當於限制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有人認為,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舉證時限,當事人可以在庭審的任何階段“隨時”出示證據,容易造成突然襲擊,貽誤訴訟,損害訴訟的效率和公正。為了真正落實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有必要建立舉證時限制度。在某壹階段之前,當事人不能或不能舉證的,應當承擔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由於我國相關法律沒有關於舉證時限的規定,實踐中操作比較混亂,各地做法也不統壹。有的規定當事人必須在壹審開庭前提供證據;有的規定當事人應當向壹審法院合議庭提交證據;有的規定當事人必須在壹審期限內提交證據;還有規定,在二審階段,當事人仍然可以提交證據。筆者認為,當事人舉證期限的不確定或當事人不按時舉證,往往會影響民事訴訟的效率,增加訴訟成本,加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負擔。更重要的是,容易使審判活動隱形於當事人舉證,造成審判活動的被動性和判決結果的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建立舉證時限制度,舉證時限壹般限於壹審法院審理前當事人舉證的時限;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交證據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經人民法院同意,可以適當延長;二審或者再審期間,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請求撤銷或者變更原判決的,除有特殊情況外,原則上不予采納,視為放棄壹審階段的舉證權利,承擔不舉證的法律後果,以維護法院判決效力的嚴肅性和穩定性。

2.排除非法證據。取證的方式必須合法,包括證據來源和取證的手段和方法。人民法院和訴訟代理人調查收集證據,也應當遵守法定程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幹問題的意見》第七十條規定:“人民法院調查證據,應當由二人以上收集。調查材料應當由調查人、被調查人和記錄人簽名或者蓋章。”訴訟代理人也應當由兩人共同調查取證。司法部9月發布的《鄉鎮法律服務所工作細則》1991第二十八條規定:“代理人應當持《鄉鎮法律服務所證》、《鄉鎮法律工作者證》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壹般情況下,調查應由兩人進行,並做好記錄。調查筆錄經被調查人核實後,由調查人、記錄人和被調查人簽名或者蓋章。”律師作為代理人,是否必須壹起調查取證,在《律師暫行條例》和《律師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理論界和司法界也有不同的理解。有業內人士認為,律師調查取證也應由兩名律師或壹名律師和壹名律師助理進行,以免在訴訟中處於不利地位,尤其是在刑事辯護中,如被指控串通、作偽證等。這是基於提高律師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筆者認為,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與其他法律工作者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以最大限度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為目的。特別是在民事訴訟中,訴訟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律師和作為訴訟代理人的法律工作者應享有同等權利,律師宜共同調查取證。建議最高人民法院或司法部做出明確規定,規範調查取證程序。禁止以非法手段收集證據。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非法收集證據有幾種情況:偽造證據;賄賂、脅迫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取得的證據。非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需要註意的是,過去最高人民法院將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而秘密錄制的談話材料列為非法證據,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幹規定》淡化了這壹規定,非常人性化和理性。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社會誠信危機在壹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當事人自行取證時,經對方同意錄制談話材料的成功率幾乎為零。只有在秘密錄音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真實的證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幹規定》相對來說更加科學、合理、易於操作。

3.證據的可采性。證據可采性是英美法系的稱謂,大陸法系國家證據法中含義最接近的概念是證據能力。在英美法系,證據的可采性主要與證據的關聯性和合法性相關,即體現了與關聯性相關的品格證據規則的要求。大陸法系國家雖然也制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但對證據資格的限制壹般並不嚴格,審查認定證據的核心是證明力。在我國的證據理論中,證據能力壹般與傳統證據理論中的所謂正當性相對應,而證明力則體現了證據的關聯性和客觀性。總之,證據合法性是壹個與證據可采性或證據能力密切相關的概念。對證據合法性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合理把握和界定,將直接影響證據資格的認定。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取證主體的合法性、證據形式的合法性以及取證方法和程序的合法性。但並非所有非法證據都是不可接受的。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刑事訴訟價值:英美國家強調保護價值,因此對證據的資格有嚴格的把握;大陸法系更註重訴訟控制價值,對證據排除持謹慎態度,壹般不嚴格限制證據資格。首先,我們必須獲得主體的合法性。收集或提供證據的主體違法,由此產生的證據不予采信。非司法機關在司法機關立案前按照有關行政、紀檢、監察規定的程序制作的調查筆錄,在被調查人員死亡或者出境的情況下,經法院調查核實原取證過程的真實性、合法性(符合有關行政、紀檢、監察關於調查取證的規定)後,可以作為證據使用。證據形式的合法性。證據形式主要是指法律對證據種類的規定和形式要求。見證人應該是自然人,單位不能是見證人。證據收集方法的合法性。鑒於非法取得的物證不太可能是假的,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證據的性質和狀態壹般不會因為取證方法的非法性而改變,原則上可以采信;如果證人僅以詢問地點、程序等壹般違法理由否定其原證詞的真實性,證人可以作出合理解釋。如果經調查確實有可能導致其證言不真實的原因,其在這種非法取證下的證言不予采信,但如果沒有這種原因,法院應當結合前後證人的證言,綜合判斷其原證言的真實性。

4.舉證責任的分配。首先是舉證責任分配的特殊規則——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的適用。民事訴訟法中的誠信原則源於古羅馬的“誠信訴訟”,賦予法官以誠信和公平正義原則裁判案件的權力。因為所有有成文法的國家都會面臨同樣的尷尬局面:法律的相對滯後無法完全覆蓋千變萬化的社會形勢。這種限制不僅存在於實體法中,也存在於程序法中,尤其是證據制度中。由於法官在舉證責任分配上不能完全采取法定主義,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法官應以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其分配行為的原則。這無疑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的基礎,對於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具有重要意義。公平原則,顧名思義,就是公正平等的標準。法官不僅要關註分配結果的公平,還要關註分配過程的公平。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的價值體現在法官分配舉證責任的全過程中,既適用於分配舉證責任的壹般規則,也適用於舉證責任倒置和特殊情況下的舉證責任。在司法實踐中,最常見的違背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的現象是舉證障礙,是指壹方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但另壹方當事人因故意或過失丟失或無法出示訴訟中唯壹證據,導致事實真相不明而無法證明自己主張的壹種特殊訴訟現象。實施了妨害證據行為的當事人應當為妨害訴訟的順利進行承擔壹定的處罰後果,法律要求其承擔更多的敗訴風險是程序正當性原則的本質要求。同時,需要建立配套的妨礙證明證據制度。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應當將舉證責任轉移到以下兩種證明障礙上:壹是故意毀滅、偽造證據,阻止他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第二,故意或者嚴重過失行為導致訴訟中唯壹證據滅失的。

  • 上一篇:茂名市刑事律師劉簡介
  • 下一篇:男子微信群冒充幼師欺騙多名家長是怎麽回事?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