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落]
1332 ~ 1385,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周豪李中(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出身農民家庭,少有野心。元十三年(1353),徐達加入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轉投朱元璋麾下。出自滁州(今安徽)、河州(今和縣)等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位列將軍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處渡江,采石,到太平(今當塗),俘獲那霸千戶。繼率大軍,取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柯基慶(今南京)起兵,命帶將軍取鎮江,號令蘇明,授懷興義將軍元帥。十七年,率軍攻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滬周首領張士誠西進。次年,留居應天(今南京),升為國將,知樞密院事。20年五月,長江中遊漢政權首領陳友諒攻打池州(今安徽貴池),中翼總司令徐達、常遇春埋伏在九華山腳下,活捉陳余。又從朱元璋應城下設伏,擊潰陳友諒軍,俘虜7000余人。二十壹年,從江州(今江西九江)先領兵,逼陳友諒退出武昌,追到漢陽,升任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安豐(今安徽壽縣)援,擊敗張士誠部陸貞,遷廬州(今合肥)助洪都(今南昌)。鄱陽湖之戰,他壹馬當先,大敗陳友諒軍前鋒,陣亡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左出。重新領兵至柯廬州,隨後出兵至柯江陵(今湖北荊沙)、郴州(今湖南沅陵),平定陳友諒余部。二十五年後,他率師東進,遵循朱元璋先攻克淮東,後占領浙西,再破平江(今江蘇蘇州),攻打張士誠、泰州。次年,科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被通報淮東。同年八月,率大將水兵二十萬,從太湖入湖州(今浙江),數次擊敗張士誠軍,迫使守軍李伯生、張天其等投降入城。11月,調兵北上包圍平江,並宣布軍紀,禁止劫掠人民財物。二十七年九月,率兵破城,生擒張士誠。老師也,信國公。10月,徐達奉命率25萬大軍北伐元軍,取得連戰全勝,迫使元濟南守將多爾袞投降,占領山東。明朝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為了收編降元,從汴梁(今河南開封)帶走左君璧、朱昌。繼在塔爾灣(今偃師境內)大敗五萬元兵,逼王阿魯文降城,豫平。旋轉軍取潼關,取化州(今陜西滑縣)西。五月,朱元璋到汴梁督戰時,邀其乘勢直取杜源。閏七月,北遷,連克衛輝(今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在臨清(今山東),大軍沿運河北上,在河西(今河北武清西北)大敗元軍,攻破通州(今北京通縣),逼元順帝北上。八月初二,巡撫柯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奪取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今山西沁陽)等地的勝利。當聽說帖木兒要從太原擴廓,率軍出雁門攻北平(今屬京)時,與眾將領商議,采用批評康、耍花招的戰術,乘虛而入,逼其擴廓,回師救援。所選士兵夜間突襲其營地,迫使擴編率為18,俘虜4萬人,拿下太原,占領山西。二年,發兵入陜,逼袁投降,削袁為張絲路,夷平陜西。三年,領兵至定西(今甘肅),俘獲元朝將帥八萬六千余人。因為他的功績,他授予宰相中書參軍權,成為魏公侯。次年,鎮守北平,訓練兵馬,修城,總領北軍。五年,與李文忠、盛豐為左右副將,各率五萬,騎分路征北元。自輕取中路,淩北(今蒙古哈爾、林)遭北元軍伏擊,壹萬余師損失。次年,將軍復出作戰,在達拉湖(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大敗元軍。回到北平,守衛邊境。徐達壹生剛毅勇敢,審慎謹慎,紀律嚴明,多次統壹軍隊,轉戰南北,被朱元璋譽為“萬裏長城”(《明太祖實錄》卷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