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帶來了香港電影壹時間的繁榮,同時也受到了專業影評人的詬病。思想和內涵的缺失,成為其輝煌中不和諧的音符。然而,總有少數人試圖打破這壹傳統。在我看來,陳木勝的《三岔口》就是這樣壹種嘗試。兩個不相幹的人被殺,拉開了影片的大幕:霓虹燈下,大雨如箭壹般打在地上。淩亂而匆忙的腳步,在傘下的午夜街道上搖曳。她覺得有人在跟蹤她。的確,在她身後幾米的拐角處,有壹個男人,並沒有意圖。後來,她不知道,或者她會認為這壹切都是她的幻覺;但霓虹燈下的邪惡依然撲朔迷離。恍惚中,壹根鋒利的鐵絲突然勒住了他的脖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是他萬萬沒想到的:他在地上亂踢亂蹬,雙腿抽筋,指甲在彌留之際深深地劃在墻上——太震撼了。這種看似脫離電影主題的暴力,其實另有深意。它總是在跌宕起伏中若隱若現,直到命運降臨的雨夜才最終被演繹,壹個無助的生命被引入深淵!飛機上,孫兆仁警官帶著汙點證人走上屏幕。證人想吃面,警察的嘲諷脫口而出;但誰也沒想到,生命會如此脆弱,平常的要求會突然變成壹種奢望。壹顆子彈穿透了證人的胸膛。世界總是神秘的,原本平行不相關的人生軌跡,會因為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而交叉碰撞。當生死懸而未決的時候,那顆還沒有發射的子彈已經把警察和殺手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了壹起。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逐漸顯現出來。警察、殺手、律師被壹起洗錢案拖下水。第二起謀殺案實際上已經把主要人物串聯起來了。黑暗懸疑的劇情中,每個主體的內心都存在著雙重甚至多重的人格分裂以及行業、生活習慣、性格的偏差。三個充滿想象力的職業,三個無法預測的人生,在命運的岔口有多少迷茫和選擇,人該何去何從。故事的張力已經躍上屏幕了!作為商業罪案調查科的王牌,孫兆仁警官在面對連環兇殺案和毫無線索的汙點證人謀殺案時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然而,真正讓他困擾的是十年前女友的神秘失蹤。在這裏,導演為自己的人生設置了壹條無法逃脫的情感鏈條。當他不期而遇大律師杜厚生的妻子時,他完全被她與女友幾乎壹模壹樣的臉給迷倒了。他開始不自覺地關註律師家庭,但最終還是壹針見血,促成了案件的真相。但是已經背離了職責和程序的正義還算完整嗎?會不會變成“毒樹之果”?所謂的真相有什麽不可替代的價值,警察能徹底粉碎籠罩在他們生活上空的情感陰霾嗎?.....從專業角度來說,殺手的技術水平是壹流的,但他不是壹個合格的殺手。他不僅數次對警察手下留情,甚至冒著坐牢的危險帶領警察壹步步接近真相。他已經背離了殺手的職業道德。命運是壹幅大圖,他終究逃不掉...但能和喜歡的人壹起進墳墓也是壹種幸福,盡管他意外去世了——雖然古龍的作品中頗有些悲劇意味。大律師杜厚生的故事近乎完美。他口若懸河,所向披靡,成為業內典範。他有壹個幸福的家庭,壹個美麗溫柔的妻子和健康可愛的孩子。但在適當的時候,他會徹底顛覆他展現給大眾的形象,給觀眾極大的精神震撼。雖然影片側重於警察這個角色,律師在影片中展現實力的空間極其有限,但我從略顯蒼白的角色身上看到了更多...最早對律師的感情源於小時候看的港片:戴著假發,穿著莊重的律師袍,在法庭上走來走去,邁著方步說話的侃侃。但是律師的形象並沒有那麽神聖。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必須解決壹件緊急的事情,那就讓我們先把所有的律師都殺了吧!”即使在最好的時期,律師的公眾形象也很難讓人稱贊。作為壹個群體,律師經常受到批評和譴責。人們認為律師是貪婪的投機者,趁人之危,搶劫。律師的介入往往損害了糾紛雙方不訴諸法律解決矛盾的可能性——過於依賴甚至沈迷於法律可能導致肯諾維亞式的悲劇,在離婚案件中甚至主動激化近親之間的矛盾。俚語或漫畫中經常提到“追救護車的人”,嘲諷那些交通事故後搶著代理損害賠償的無良律師。雖然我國律師制度的歷史並不長,但律師也很難逃脫類似的道德和信任危機,這從我國訴訟經紀人屢禁不止就可見壹斑。為什麽會這樣呢?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誠然,如果從人的心理狀態而不是法律規則出發,可以發現正式制度與個人偏好的矛盾導致了律師行為中揮之不去的矛盾與沖突。法律規定,律師應當保持自律,避免與委托人不必要的接觸。但是,基於* * *與職業的天然聯系,律師無法回避某個特定的聯系。甚至法律社會學的研究也表明,這種聯系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降低糾紛當事人將法律適用到極限的傾向,增加協商和解的可能性。在實踐中,律師受到制度規則、社會結構等約束的支配,形成壹種期待可能性,同時往往會根據即時面臨的具體情況,做出隨時間、地點、條件而變化的及時反應,進而演繹出具體的現實多樣性。理想與現實,期待與無奈,律師總是在壹個充滿分裂癥狀的環境中工作。同時,律師作為需要特殊知識和使命感的自由職業者,與壹切以金錢為評價標準的市場經濟有些格格不入;但自由職業也需要經濟收入,甚至更高的收入,才能擺脫經濟壓力,更好地服務於公益事業。這種應然與實然的差距,某種程度上為律師埋下了墮落的因子。但是,單從經濟的角度來評判律師,並不能完全揭示律師職業中的倫理沖突和悖論,更不能恰當地解釋杜厚生律師在影片中所經歷的痛苦和掙紮。傳統上,律師應該忠於客戶的利益,運用專業知識熟練地管理事實和法律,以便更好地為客戶服務。但是,律師維護委托人利益的行為必須同時受到法律的規制,也就是說,除了委托人的利益之外,根據職業道德的要求,律師還必須忠於法律。所以律師總是在委托人和國家,市場和法律之間遊走。在履行對當事人忠實義務的同時,還必須忠於法律和公序良俗。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在律師職業道德允許的範圍內,委托人利益偏離社會關系利益幾乎是必然的;這種情況的存在,讓律師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只要求律師像法官壹樣全心全意地忠於法律,或者允許律師為了達到委托人的目的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情,這種尷尬就可以解決了。然而,在現行法律體系下,律師的忠誠是有分歧的:他們被視為客戶利益的“盲目”捍衛者,同時又被期望在法庭上責無旁貸地維護法律的完整性。當兩者背離時,我們不能指望律師同時實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期望。他們不得不做出選擇,這使得律師陷入道德困境,這成為伴隨律師職業的困境,所以每個進入法律執業的人都不得不試圖應對這種困境。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律師;只有那些缺乏堅定單壹信仰,能在不同信仰間遊走的人才有能力和天賦去做律師,雖然看起來有點可悲。三岔口的杜厚生律師顯然缺乏這種特質。雖然他根據職業道德積極有效地為當事人辯護和開脫,但他冷靜地回應了因情緒失控而失去理智的警察,安慰了因正當程序缺失而造成的情感傷害。他的所作所為是如此的慷慨和體面;但他內心的良知和逃避法律帶來的不安,讓他備受煎熬;雖然他可以將委托人的罪行公之於眾,但這不僅違背了他的職業道德,最終還會毀掉整個律師行業。為了擺脫罪惡感,他開始在夜幕的掩護下,用“私人力量”懲罰邪惡,救贖靈魂。回到影片開頭的雨夜殺人案,被勒死的男子多次被控非禮,還涉嫌奸殺未成年少女,但杜的精彩辯護最終使其因證據不足被判無罪。逍遙法外的他,或許會試圖在那個雨夜繼續他令人發指的暴行,但他沒想到的是,曾經充當過他救命恩人的杜律師,這次卻突然把自己的角色換成了“上帝之手”主持正義;律師變成了殺手。但是正義真的得到了伸張嗎?為什麽壹定要以如此悲慘的方式?法律的重要功能之壹就是約束私權,把糾紛的解決納入秩序和程序的軌道,用規範的公權力救濟代替落後的、不文明的、無法無天的私權救濟,這種公權力救濟是應該被壓制和拋棄的。然而現實總是那麽無奈,影片中所謂的正義,最終還是要通過私力來實現。更具戲劇性的是,這位私權大師不過是壹位被設定為依靠國家公權力“教化”在制度框架內幫助解決糾紛的律師。杜律師是壹個合格的律師,他在捍衛委托人權益的同時,以壹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捍衛自己的“正義”。然而,他不是壹個合格的律師。這樣壹個善良而有罪的人,無法在分裂的世界裏遨遊,最終會因為良心而墜入深淵!本文由徐昕主編:《圖像中的正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冒用他人低保卡怎麽處理下一篇:南京刑事律師不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