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還有:真意大師,慧修大師(548 ~?)、鴻雁大師(504 ~ 564)、慧思大師等。,其相關事跡可載入《續僧傳》。
智者大師,即智壹(538-597),中國陳隋時期著名的佛教領袖和佛教思想家,被天臺宗尊為第四祖(中國天臺宗持龍樹為第壹祖,慧文、慧思為第二、第三祖)。事實上,他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真正創始人,因此他經常被視為天臺智者。
欽那若陀:中文名的真正含義,南朝印度高僧,第壹個來泉州傳教的外來僧人。
據《續僧傳·諸那羅陀傳》雲,應梁武帝之請,諸那羅陀從阜南出發,“於南朝通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到達(今廣州)。壹路走來,停了兩年。太清二年(548)八月奔,第壹屆景邑(建業,今南京)...陳永定二年(558),回到張羽(今江西),去了臨安(今杭州)、晉安兩縣。真意雖經經傳,道乏情,原意未施,機土多察,故欲航至索加修國(今馬來半島北部北大年)。請真誠,並發誓留下來...(陳天佳二年,561)到了梁安縣,裝了大船回西。徒弟們追逐廝守。太守王芳慷慨地對待許多人的感情,甚至邀請他們。真相跟隨人事,權利止步於海的壹角...從天嘉三年(562)九月起,源於梁安,由西方廣泛傳入。八年後,陳太鑒元年(569年)卒。
惠秀(548 ~?)初唐僧人。潁州(河北)人,俗姓樂。十六歲那年,認識了壹個薩滿,聽了他講的第三代轉世的苦難故事後,很喜歡出家,就按照律師的說法出家了。我開始學習葉都,並訪問了於陵和世界各地的其他部門,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回到渤海,聆聽嚴明的現實主義,學習雄心壯誌。入關後,從譚謙、道尼處學習大乘理論,又從法立等律師處,可以探隱和了解各種流派。隋末回到香洲,住在雲門寺。每當有亂時,香洲軍民棄城而逃。只有老師帶領二十余人入城守衛,道觀得以保存。貞觀九年(635),皇帝頻頻召入京,但老師因病不肯辭官。十九年,我住在香洲慈潤寺,依然健康如初,九十八歲。我不知道該怎麽辦。(上接《三藏傳》15)
鴻雁(504 ~ 564),南朝僧人。祖籍(浙江紹興),常見姓謝。從小就聰明漂亮,善於讀書,對上帝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解。小塵,向龍光寺綽法師學習法律,研究其中的深意。酒席過後,眾人聚在壹起談現實,名聲大振。他還擅長詩畫,隸書也是文采橫溢,壹時無與倫比,所以人們稱他為貌、義、詩、書四絕。梁健·文帝勸他返璞歸真,去做官,但他沒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避亂後入縉雲,止於若野雲門。陳武帝定天下後,天嘉初年(560 ~ 563),在建康玄武寺受教,徒弟雲集。他寫了幾十卷現實主義理論和20多卷文集。於天嘉五年死,活了六十壹歲。葬於中山開禪寺東港。(上接《三藏傳》7)
惠斯,南魏禹州汝陽縣武進縣(今河南省上蔡縣)人,俗名李。十五歲時,他信佛出家。二十歲時,他被戒律嚴格束縛。他平時不常與人交往。他在幾年的時間裏,每天閱讀和背誦《法華》等經典數千次。我又開始練習禪,因為我讀了《妙丁晟經》。出去逛逛,問問禪,經常在林子裏練禪。中間去找了當時有名的慧文禪師。從打坐方法來說,我白天跟著和尚,晚上專心打坐。結合Hokkekyo的意思,體會到了佛法和中國的三摩地。他向於堅和最著名的禪宗大師請教他的理解,贏得了他們的認可,並使他的名聲遠播。之後,他走遍各州,跟隨他學禪的人越來越多。為了向弟子傳授禪學,他著手從大乘、大乘的理論中搜集相關的教義,並通篇講解。三十四歲(548)時,在兗州教禪。因為弟子的復雜,我生來就有是非,被惡師謀殺。從此以後,我不再去北方旅行,而是帶領人民去南方。先去忻州,再去雲州。請到處說說大乘。在雲州,惡人又在食物中下毒,三個人中毒而死。553年,梁武帝第二年,率眾南下,到達光州,次年留宿大肅山,在開嶽廟和關彜廟講學《大品般若經》。結果信眾多了,他就許願用黃金寫般若經。44歲(558)時,虞城縣廣漆寺實現了他的願望,寫了金字經的書,並作為寶信保存。他很重視這件事的完成,還專門寫了誓約,描述了自己出家、修持禪宗以及在各地受到各種不同方式的幹擾和毒害。於是,他寫下了金字經出書的緣由,並發誓要修習禪法解決問題,獲得神力,弘揚般若,廣化眾生的大願。因為這個“誓約”的流傳,引起了遠方信徒的敬仰,很多遠方的人也因此受益。就是在這個時候,後來創立天臺宗的智壹不避戰,來到光州為他學道。惠斯在光州遊歷了十四年,但在陳代光二年(568),她帶著四十多個弟子到了湖南,留在了南嶽。在那裏,他繼續倡導冥想,陳的追隨者們渴望加入他。陳大師迎他到陳都城建業,住在玄思寺,講“大品般若”。他對南帝佛教界重理輕禪印象深刻,於是開了兩個門:定慧,白天講理,晚上修行打坐,同時講禪波羅蜜。諸宸尊他為偉大的禪師,並為此感動了壹段時間。後來住在南嶽,繼續傳禪。他平時戴個大戒指,只穿棉布,冬天鋪艾葉擋風霜。續僧傳特別稱贊他的善良。陳太鑒九年(577),從山頂下來,住在半山道場,聚集大批弟子,勉勵他勤修佛法,言語極其尖酸刻薄,於六月死於南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