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京審判的回顧已經失去了舊城市的喧囂和勾心鬥角。我懷著悲壯的心情觀看了電影《東京審判》,梅若奧法官的出色表現讓在場的每壹位學生都驚嘆不已。有幾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啪”的壹聲,梅法官毅然將壹個裝滿水的玻璃杯送到地上,水濺了壹地,碎玻璃片散落在四周的角落裏,再也無法重疊。這壹舉動震驚了在場的各國評委,也震驚了每壹位觀眾。他表示決心為中國人民討回公道,不處死戰犯。今天有多少人有勇氣和智慧與強大的外國勢力抗衡?各國出場順序如何並不重要,但梅法官為此爭論不休,甚至不惜辭去法官職務,最終讓外國法官妥協。在今天,有多少人能夠為了這種所謂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國際場合與他人發生沖突,敢於站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我也被曾誌偉演的日本兵感動了。國家壹片混亂——長島原子彈事件剛剛讓日本人民損失慘重,國家領導人被送上軍事法庭。每壹個日本青年都對外國勢力充滿無限仇恨,而他,在得知全部經過後,紛紛跪下,剖腹自盡,甚至詛咒日本軍國主義,殺死自己的兄弟,與另壹個日本青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明辨是非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幾乎已經消失。愛國主義在各種教科書和媒體上被顛倒了無數次。什麽是真正的愛國主義?我很困惑。記得小學的時候去春遊。同學看到路邊壹群好像會說日語的小孩在罵人,我記得在網上看到無數侮辱日本的帖子。我感到非常難過。這是愛國主義精神嗎?我們生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從來沒有經歷過被別人侮辱致殘的悲痛。上壹代的是非,似乎離我們很遠。現在,我們用沒有被賦予新詞的感覺來指責同樣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感到困惑的外國新壹代。如果我們是他們,我們會怎麽想?什麽時候是報恩的時候?上壹代的恩怨需要了結,但我們絕不是新壹代。我們不應該生活在壹個仇恨滲透的時代。我們應該以健康向上的心態迎接每壹天,這是國家所期待的。我相信很多觀眾看完這部電影後會重燃愛國心,增加對日本人民的仇恨,但我的直覺告訴我,這絕不是電影的預期結果。愛國絕對不是對其他國家無盡的仇恨和蔑視。而是應該從影片中學習梅汝璈法官在與外國勢力的交接中不卑不亢,堅決維護民族尊嚴,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高呼:“我不是戰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2、
東京審判-中國人的必看之地。為什麽?聚焦它的名字,思考它的內容,足以讓我和很多中國人湧現出壹種莫名的反感和愛國沖動。就在半個小時前,我還在電影院默默欣賞這部電影。現在第壹次剛到家,什麽都不做,就打開電腦,開始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是值得留下的回憶。
總的來說,這是壹部讓我失望的作品。看電影的時候,因為幾個主角的義憤填膺和充滿激情的發言,我非常期待。但是,當妳坐在電影院用心感受的時候,整個過程只有壹種輕浮的感覺。明知道這些歷史足以讓人感到壓抑和刺痛,但這些歷史的重量卻卡在喉嚨裏,缺乏毀滅性的打擊力,使得這些重量瞬間超重,甚至慢慢沈澱——然而,不!!!在整個過程中,我感受不到日本軍國主義和侵略帶來的悲痛和仇恨,以及隨之而來的殺戮和流血。感受不到各國歷史事件的碰撞與爆發,感受不到因犯罪而被懲罰,展現和平的快感與興奮。
總而言之,缺乏-震撼。影片出自中國評委梅茹?以h為切入點,聚焦整個審判過程中的壹些節點,還穿插了中國記者與日本記者的戀情,部分日本人的意識,部分日本青年對戰爭的曲解,對中國的仇恨和報復,戰後日本老兵留下的陰影和遺憾,以及日本女性在戰爭中響應國家號召而受到侮辱的恐懼。
讓我印象深刻的關鍵情節:壹、庭審壹開始的梅茹?爭取審判席位;先是兩名醉酒的日本人被美國司機開槍打死;第壹,溥儀的證詞;先是美國法官質問東條英機,東條英機最後固執地承認如果可能的話會繼續侵略戰爭;壹個是日本老板娘被子彈打死的場景;最後,表決死刑的情節。
然而,正是這些關鍵情節讓我不太滿意。這些情節不夠深入細膩,讓人無法投入感情。即使是壹個充滿憤怒,準備投入情感的觀眾,也無法沈澱自己的感情。其實整部電影總有壹個閃光點,有兩個公認的實力主創,劉松仁和曾江,不用擔心他們表達不出這些情緒。但是,不知道是編劇還是導演的原因,這些情緒化的演員都在闡述壹些空洞的說辭,壹點實力都沒有。就像壹個大拳頭打在妳身上,讓妳顫抖,害怕,但並沒有妳想象的那麽痛。
不知道是不是導演的角度太客觀了,他極力用情緒煽動觀眾,以至於在拍攝中出現了情緒上的矛盾。貫穿全片的真實歷史片,不斷出現的字幕,讓這部電影更像壹部紀錄片。人們有壹種被胳肢卻笑不出來的不舒服的感覺。看似爆炸,實則如喉。往上走,走不上去;趴下趴下。
還有壹個錯誤,就是把整個情感線都集中在了《審判中國》上。中國法官爭座位,中國法官說服大家同意死刑。好像整個審判都是中國人主導的,中國人用了大部分力量來打壓和報復日本人。這樣容易誤導觀念和情緒。
演員方面:首先溥儀的出場應該是壹個突破點。在這個情節中,我們應該讓溥儀用平靜而樸實的語氣說出讓別人憤怒而發自內心的事實,但溥儀的表演更像是壹場秀,有壹大堆華而不實的流氓偽君子;其次,“賊”僧的回憶是對的,但他回憶的內容不能讓別人感受到眼前的痛苦和顫抖,要換內容,繼續細膩;第三,美國律師對東條英機的質疑是非常好的部分,有感情,有內容;還有日本的辯護律師。讓他的防守更卑鄙更狡猾可能更好...類似的小角色還有很多,但都有壹個普遍的問題——不細膩,不深入,但大膽的描寫,以及表演者的沖動,絕對無法讓人動情。
不過這些表演者的實力還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朱孝天演技欠缺,其他人包括小角色的表演都比較到位。而且這些演員從長相到氣質都比較符合歷史上的真人,選角也沒有太大差別,可以贊壹下。
另外,影片中畫面之間有壹種不連貫感,有些地方甚至有斷裂的跡象。比如東條英機受審的場景,鏡頭對準東條英機的頭頂,好像被定格了,然後下壹個畫面直接切到美國律師的臉上。如果從頭頂往下推,然後慢慢過渡到律師的臉上,效果會很好。我不知道導演怎麽會有這麽大的疏漏。很明顯,制作人和剪輯沒有做好,或者至少做得不夠。
總之,我覺得這部電影本來應該比現在更精彩,演員表演總體不錯,音效還是有分量的,畫面還是精致的;但是劇本明顯寫的不到位,入口不到位,出口卻很開;導演、制片人、剪輯師也非常缺乏。整部片子真的很淡定,會有壹種懦弱的感覺。不過這部電影的意義和意圖還是不錯的,也希望通過電影等宣傳的方式,將歷史的真相暴露給國際社會。不過類似作品的後繼者真的要好好想想劇本的深度和力度,不要浪費這些優秀的演員。
最後,考慮到配音的不真實感,我覺得還是再看壹遍原聲電影比較好。也許未經處理的聲音會比配音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