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安部統計,2016年,全國公安機關為群眾緊急止付挽回經濟損失565438+2億元,止付、清退涉案銀行賬戶67萬個。兩年前,追回被騙資金幾乎無計可施。
據公安部統計,2015年6月以來,公安部、工信部、中宣部等23個部門建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8.3萬起,查處違法犯罪人員3.4萬人,同比分別上升49.6%和61.8%。2016,檢察院* * *以電信網絡詐騙批準逮捕19345人。
結果令人滿意。如何乘勝追擊,從源頭上遏制電信網絡詐騙?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對此更加關註。
“精準造假”怎麽破?
以徐玉玉的情況為例,經濟資助申請表包含20多個數據項,這不僅顯示了申請人的自身情況,還反映了她的社會網絡。類似的信息收集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公安局渝中分局大陽溝派出所所長鄭尚倫認為,當前信息采集過度,埋下了信息安全隱患。
“絕大多數電信詐騙案件都涉及到個人信息的出售。”鄭尚倫建議,進壹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個人信息交易的處罰力度。
目前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散見於很多法律中,包括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以及正在制定的電子商務法和民法通則。近年來,代表、委員呼籲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艾今年也準備提出這樣的建議。
“個人信息的保護需要壹部專門的法律來規範信息收集、使用和管理的責任,國家也已經透露了立法意圖。”艾表示,在2016年底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表述與之前有所不同,由“研究制定”改為“推廣頒布”。
源頭管理抓什麽?
“主要來源有兩個:壹是攔截所有境外改號電話,阻斷信息流;二是及時凍結返還被騙資金,切斷資金流。”有反電信詐騙專家之稱的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偉才說,他多年來壹直在研究如何從源頭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今年的建議和提案都是關於如何阻斷信息流和資金流。
陳偉才在調查中了解到,不法分子在臺灣省、東南亞等地設立電信詐騙窩點,專門撥打大陸集團的號碼,主要是將號碼改為公安、檢察院、法院相關辦案部門的電話。部分受害者通過114查詢得知是政府部門的辦公電話後更加深信不疑,上當受騙。據統計,電信詐騙每年通過在國外更換電話號碼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6543.8+00億元。
2065438+2006年9月,陳偉才在視察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廣東省分公司國際關口局時了解到,平均每月有800多萬個電話通過關口局撥入廣東。“幾年前,只有65,438+0萬多部電話撥入。現在人們有了更多的聯系渠道,電話使用相對較少。撥打的電話增加了8倍,說明境外換號電話大量存在。”陳偉才認為,只有攔截海外改號電話,才能阻斷詐騙電話的流入。因此,他建議工信部盡快通知三大運營商,攔截所有顯示為政府部門辦公號碼的境外電話。
此外,陳偉才還建議,銀監會、央行、銀聯等部門加強對銀行卡境外活動的管理,限制未出境的賬戶持有人在境外取款、轉賬,切斷資金流向。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常務委員麥清泉壹直在觀察自去年全國各銀行被敦促將ATM轉賬延遲24小時後的實施效果。麥清泉說:“現在詐騙分子基本都是繞過ATM機,利用網銀或者微信轉賬功能實施詐騙。說明延遲到達是有效的。建議銀行盡快在所有轉賬渠道實施延遲到賬。”
如何打“精確打擊”?
在去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陳偉才等代表建議檢察機關根據電信詐騙犯罪的特點,研究科學的逮捕標準,以“精準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據了解,最高人民檢察院積極采納了這壹建議。2065438+2006年9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召開典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分析研討班,選取5起典型案件,與公安、檢察辦案壹線幹警共同分析研判,重點研究新型電信網絡犯罪的證據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5438年6月+同年2月,最高檢、最高法、公安部聯合發布《關於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意見》。
今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相關職能部門還將組織開展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培訓,進壹步提高辦理此類案件的證據審查、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能力,確保依法、及時、準確、有力地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