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律師諮詢 - 社區組織如何應對各種常見的突發事件?

社區組織如何應對各種常見的突發事件?

基層單位是預防和處理突發事件的關鍵環節和第壹現場。加強基層應急處置和管理能力建設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的基層組織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組織基礎,在應急管理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應急機制建設,有利於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對經濟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壹直以來,面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種突發事件,特別是近年來,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基層黨組織積極應對、妥善處置,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彰顯了基層黨組織在關鍵時刻的動員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近年來,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和事故頻發,各種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多,且大多發生在基層。基層黨組織在應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從我區當前實際看,城鎮化水平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群眾應急意識薄弱,基層防範和抵禦風險能力差。因此,各級黨組織要充分認識加強基層黨組織應急機制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采取有效措施,把應急管理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內容納入基層黨建工作範圍,紮實推進基層黨組織應急機制建設,促進基層黨組織應急管理能力的整體提升,把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應對突發事件的強大力量。

壹.緊急情況和緊急情況管理

(1)突發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於2007年8月3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NPC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並於2007年6月30日起施行。《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經湖南省第十壹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壹次會議於2009年6月27日通過,自2009年6月27日起施行。根據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緊急措施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突發事件有很多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特點,但總體來說,突發事件有七個共同的特點:突發性、不確定性、破壞性、衍生性、擴散性、社會性、周期性。

在我國,根據社會危害程度、影響範圍、突發事件的性質和可控性等因素,壹般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分為四級,即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ⅳ級(壹般),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社會安全事件不分級,是因為社會安全事件不同於其他三類突發事件,其演變呈現非線性特征,其破壞力難以用簡單的指標量化。

(2)應急管理。簡言之,應急管理是指預防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活動。具體而言,是指政府、企業和其他公共組織在突發事件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後,為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而開展的預防、應對、處置和恢復等活動。應急管理是政府的核心職能之壹,並將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發展而得到加強。

中國建立了統壹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應急管理體系。在應急管理的具體工作中,壹般遵循以人為本、安全第壹。統壹領導,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救結合;快速反應和協調反應;社會動員和國家參與;依靠科學,依法規範;信息公開、引導輿論等七項原則。

根據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規律,應急管理的任務涵蓋了突發事件的四個階段,即事前預防和應急準備、事中預警和應急響應、事後處置和應急救援、事後評估和恢復重建。

二、我區治安形勢

(1)自然災害頻繁。我區常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冰雹、幹旱、低溫凍害、山體滑坡、雪災、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給我區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

主要原因是:壹是受全球變暖等因素影響,極端天氣增多,發生流域性洪澇、地質災害、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概率增加。二是我區降水強度大。大範圍強降水是洪水和地質災害頻發的直接原因。第三,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水系豐富。壹些山區容易發生泥石流;壹些地區容易發洪水。四是受森林覆蓋率高和當地風俗生產習慣的影響,森林火災頻發。清明節和農業生產是引發森林火災的重要因素。

(2)事故災難頻發。主要原因是:第壹,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交通事故頻發。山高坡陡,水系遍布全國。部分群眾交通安全意識淡薄,經常發生重大道路、水上交通事故。二是企業安全生產投入欠賬多、基礎差、隱患多,事故潛在危險較大。該礦規模小,投資少,采空區多,生產條件差,非法開采屢禁不止,安全隱患突出。三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建築工地多,建築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高層建築、橋梁等在建工程是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重點。

案例1,2011.10.18:吳毛家塘工地墜樓身亡。

(3)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我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傳染病為主,其次是食物中毒,其他職業中毒和環境因素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第壹,傳統傳染病沒有完全消滅。我區是霍亂老疫區,也是全省鉤端螺旋體病、傷寒、麻風病、艾滋病、結核病的重災區。自然疫源性疾病暴發的可能性很大,傳染病防控任務相當艱巨。二是新發傳染病頻發。隨著我市人員流動性日益增強,非典、HINI流感、輸入性急性傳染病以及新發和未知疾病的風險不斷增加,防控形勢嚴峻。三是農村衛生條件差,生活習慣差,部分食品經營者食品安全措施嚴重缺失,隱患多,導致我市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第四,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涉及重金屬的工業的發展,造成了環境汙染和中毒事故如重金屬超標、工業汙染和血鉛超標等趨於高發。

案例二:2008年桃花侖小學腮腺炎疫情。

社會安全事件高發。刑事案件和群體性事件是我區社會安全事件的主體。雖然全年我區未發生影響市場穩定的突發事件和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但社會安全事件增多,造成經濟和財產損失增加。社會安全事件高發的主要原因有:壹是社會利益主體的分化對社會安全產生了壹定的負面影響。二是社會管理不到位,為刑事犯罪提供了空間。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糾紛急劇增加。三是流動人口增多且成分復雜,流通領域犯罪上升。第四,改革過程中政策調整遺留的問題。國企改革、軍轉民、高校畢業生就業等相關群體的利益。五是發展進程帶來的利益調整。征地拆遷、商業、社會管理等。六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非法集資等事件容易引發大型群體性事件,危害社會安全。

案例三:2008年8月8日甌江岔醫院產婦死亡事件。

三。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的原則、任務和措施

(壹)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的基本原則

1,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牢固樹立生命高於壹切的思想,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落實到預防準備、監測預警、救援和恢復重建等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和影響;其次,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壹定要堅持救人第壹,同時要註意救援人員的安全,不能做出不必要的犧牲;最後,要切實加強應急科普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案例四:2009年婁底市雙峰縣“7·2”抗洪搶險英雄事跡。

2.我們必須堅持科學指導。站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堅持把常態管理和非常態管理統壹到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各個方面,堅持把加強應急管理貫穿於實現科學和諧發展的全過程。要依靠科技,運用科學手段,掌握科學技能,切實提高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3.我們必須探索事件的規律。突發事件也是有規律的,也有應對的方法。大量的經驗教訓表明,對於復雜的突發事件,要運用系統、綜合的方法,快速判斷,把握時機,果斷處置;要迅速集中分散力量,統壹指揮,形成合力;要堅持預防為主,把預防和處置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事件風險,同時做好充分的應急準備;要深入分析局部頻發、易發突發事件形成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總結處置經驗,增強趨利避害、轉危為安的能力,牢牢把握處置突發事件的主動權。

4、要抓好制度建設。應急管理的效率來自於科學完備的制度保障。成功的經驗和規律性的認識需要通過制度建設加以規範和升華,使應急處置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要進壹步完善各類應急預案,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規範化水平;要進壹步完善各項應急機制,切實加強監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處置、責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設。

(二)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的主要任務

1,早期預防——增強應急意識和能力。要加強應急宣傳教育和培訓,增強公眾的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鄉鎮政府要加強對本級領導幹部和村、社區黨員骨幹應急能力的教育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組織指揮能力。農村應當充分利用活動室、文化站、宣傳欄等場所,對公眾開展多種形式的應急知識普及教育。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加強從業人員的應急培訓,熟練掌握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和技能。教育主管部門要推動將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小學要認真落實《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加強學校應急知識教育。

2、及早發現——做好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基層組織和單位要逐步建立健全及時發現、定期排查、實時監控、有效整改風險隱患的動態監管機制;對引發各類突發事件的危險源、危險因素、危險區域和社會矛盾進行全面排查,邊排查邊整改;要建立風險隱患臺賬和信息數據庫,按照突發事件分級標準實施分類管理和動態監控。社區、鄉村、企業、學校要特別重視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和其他影響社會治安的隱患,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

3.早期報告——加強信息報告和預警。鄉鎮(街道)和重點企事業單位要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村(居)委會、社區物業要加強值班工作,第壹時間上報突發信息。充分發揮基層信息工作者的作用,針對重點地區、群體和行業設置安全員和信息工作者,形成以基層群眾為主體的安全信息網絡。要建立健全預警信息通報和發布制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話等多種手段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 上一篇:上海第二看守所和第四看守所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