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面的補充:
該文物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臺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壹足踏飛燕著地。壹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壹只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淩 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壹只淩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壹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西漢時霍去病墓(今陜西鹹陽)石刻的代表就有馬踏匈奴入侵者。前兩種名稱只有馬而無鳥(燕),飛燕置於馬足之下,故應稱“馬踏飛燕”。1989年,有命名專家揭示出的銅馬造型設計原理,認為馬為“天馬”,鳥為“龍雀”新形象,即“天馬超龍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