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春酒的產地綿竹,釀酒歷史已有三、四千年。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陶酒具和綿竹金土村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銅罍、提梁壺等精美酒器、東漢時期的釀酒畫像磚(殘石)等文物考證以及《華陽國誌·蜀誌》、《晉書》等史書記載都可證實:綿竹產酒不晚於戰國時期。早在1200多年前劍南春酒就成為宮廷禦酒而記載於《後唐書·德宗本紀》,中書舍人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中也將其列為當時的天下名酒。宋代,綿竹釀酒技藝在傳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釀制出“鵝黃”、“蜜酒”,其中“蜜酒”被作為獨特的釀酒法收於李保的《續北山酒經》,被宋伯仁《酒小史》列為名酒之中。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出現了朱、楊、白、趙等較大規模釀酒作坊,劍南春酒傳統釀造技藝得到進壹步發展。《綿竹縣誌》記載:“大曲酒,邑特產,味醇香,色潔白,狀若清露。至1949年,專門經營綿竹大曲的酒莊、酒行、酒店已達50余家,綿竹大曲被稱為成都“酒壇壹霸”。而且還銷往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地。臺灣《四川經濟誌》稱:“四川大曲酒,首推綿竹。”
劍南春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活文物—— “天益老號”酒坊,其規模之宏大、生產要素之齊全、保存之完整,並且是仍在使用的活文物原址,舉世罕見,是中國近代工業考古的重大發現。
劍南春酒秉承傳統工藝,並加以不斷改進和和創新。2005年5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向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頒發了“純糧固態發酵白酒認證標誌 ”,成為國內第壹個允許使用“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誌的企業。2007年,劍南春耗時8年,結合大量人力財力潛心研發出鑒定年份酒的標準--揮發系數鑒別法,並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專利。2008年10月國家發改委為全國79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 企業授牌。作為傳承至今的盛唐宮廷禦酒,今日劍南春被國家授予“中國名酒”稱號,“劍南春”牌、“綿竹大曲” 牌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劍南春品牌被中國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劍南春酒傳統釀造技藝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劍南春及其系列品牌30年典藏劍南春、劍南春15年年份酒、劍南春10年年份酒、東方紅、劍南老窖、綿竹大曲等30多個品牌,上百個品種,多次獲得國家級、部級、省級質量獎,產品知名度、美譽度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