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先後產生了3名狀元、396名進士,湧現了宋代著名詞人劉過、抗元英雄劉士昭、明代三朝重臣楊士奇、近代革命家袁玉冰等壹大批仁人誌士。
泰和風光秀麗,景色怡人。全縣森林面積2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0%。縣城東門有因北宋黃庭堅任縣令期間作《登快閣》詩而聞名遐邇的“快閣”;城東龍頭山有明代“西昌八景”之壹的狗子腦塔;可供遊覽的還有省重點文物白口城春秋遺址、文天祥議事舊址和白鷺湖國家森林公園。
泰和交通便捷,區位優越。105、319國道、京九鐵路、大廣高速、泰井高速以及正在建設的泉南高速在縣城縱橫立交,千裏贛江傍城而過,井岡山機場距縣城僅15公裏。泰和己成為水陸空八條交通網線的樞紐,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三角區的腹地,承接粵閩、港澳、江浙滬等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泰和資源豐富,物產豐饒。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商品牛基地縣,也是世界珍禽—中國烏雞的正宗原產地。兼具保健、美容、抗癌三大功能的泰和烏雞已喜獲中國馳名商標,是全國唯壹的活體馳名商標。境內有鎢砂、型砂、瓷土、石灰石等26種儲量大且開采價值高的礦產,盛產車前籽、竹篙薯、百合、紅瓜子等高效經濟作物,肉牛、山羊、灰鵝等草食畜禽頗具規模。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全縣上下奮力拼搏,開拓進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事業不斷進步。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6.92億元,增長11%,連續四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達 8666元。財政收入“雙上臺階”,總收入突破3億元,達3.456億元,增長29.9 %,實現四年翻壹番;地方財政收入突破2億元,達2.33億元,增長21.3%。三次產業的比例由2006年的30.5:40.2:29.3調整為28.9:41.8:29.3。農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加404.3元,達4456.3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加1277.6元,達9139.6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028萬美元,增長34.9%,其中現匯進資1200萬美元,增長269.5%;實際利用5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6.8億元,增長41.7%;全年外貿出口1200萬美元,增長195.6%。全縣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88%,創歷史新高。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達115.37萬畝,總產達7.8億斤,連續四年創歷史新高;泰和烏雞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填補了吉安市中國馳名商標空白,成為全國唯壹壹件活體馳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