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把兒子們分作王,駐紮在全國各地。他的第四個兒子朱迪被封為太子,駐紮在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死後,他傳給了他的長孫朱允炆。為了與朱允炆爭奪皇位,朱迪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南之戰。
1399年,燕王朱迪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攻打滄州。1402年,入侵明朝都城南京,登上皇帝寶座。朱迪即位後,非常欣賞他征戰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他認為這是壹個風水寶地,並要求他的大臣給他們的名字。最後,朱迪選擇了“天津”這個詞,意思是“天子穿越天津的土地”,因此得名天津。
不久,朱迪遷都北京,天津成為北京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天津* * *設三魏,兵力1.6萬余人。因此,人們也稱天津為天津衛。建城就是建城,天津作為壹個完整意義上的城市歷史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擴展數據:
天津簡稱津,又稱津沽、津門。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也就是現在的津港橋三岔河口,歷史上被稱為“三匯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朝中期以後,天津成為南糧北運的水陸碼頭。金朝在支固設“支固村”,元朝設“海金鎮”,為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
“衛”是明朝的軍事機構,由都督指揮,直接隸屬於軍事都督府。魏的建制雖然沒有行政權限,但有壹定的土地(城堡和屯田)、大量的人員(屯田的士兵和軍屬)和政治事務(軍政和屯田)。
隨著人口的增加,商業的發展,眾多的事務和糾紛,健康中心已經無法管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城市。明朝廷紛紛在天津設官、辦公處、學堂,或將外國官、辦公處遷至天津任理事。
1949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壹步鞏固了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業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壹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已成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
百度百科-天津衛
人民網-天津的起源(天津周邊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