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日本對國際的開放市場,開啟了日本與歐洲和美國搭起的鐘表貿易橋梁.。當時,全世界各地因鐵路系統的發達和發展等原因,人們開始前所未有的忙碌日常生活。而對於準確時間的需求大增,甚至超過了壹些奢侈品的需要。明治時代的開放政策另外也將全世界所通用的西洋日歷時間,從1873年1月1號開始,引進並成為日本全國官方的日歷計算系統。
就從西洋日歷系統的引進開始,日本的鐘表工業開始了全新的發展。因為日本所有的鐘表工匠,必須將所有的舊月歷系統遺棄,而重新研究制造全新計時的鐘表產品。當時,日本大部分的時鐘是從美國進口,懷表進口於瑞士地區,鐵制鬧鐘則是來自德國。就在東京、大阪、京都和名古屋等國內地方城市,大量的進口鐘表相對的刺激了自行仿造制作的生產,。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國內鐘表產業開始了發展的契機。
Seiko創始人-「計時器之王」服部金太郎
其中日本鐘表的先驅者之壹,就是服部金太郎(Kinataro Hattori)先生。
服部金太郎,18歲還是壹位鐘表修理的學徒。後來在1887年9月1號,於自己家裏開始經營「服部鐘表修理店」,位於當時的采女町,京橋。也就是現在的銀座,六町目。這20世紀的末期的小小的鐘表修理店,就是現在可說是全球最大且最重要的鐘表公司-Seiko集團的前身。而服部金太郎對於鐘表事業的終生貢獻和成就,讓他贏得了「計時器之王」之美稱。
浪潮上的遠見
1892年,服部金太郎正式將鐘表修理店變成「精工舍」(Seikosha)。精工舍成立不久,為了改善制作的效率與規模,工廠非常需要發電工具與系統。但是在人潮擁擠的市中心當中,無法取得發電系統的使用執照。因此,就在精工舍成立後壹年,公司就搬到本城的柳島。在木蓋的新工廠裏,架設了可以擴大產能的5馬力的蒸氣引擎。同時,精工舍不只生產機械零件,還包括面盤、指針以及木制鐘殼。值得壹提的是,本城,位於東京隅田川東岸,是當時明治時代東京工業化的重要地區,並且充滿了高水準的技工與技師。服部金太郎這個搬遷公司工廠治本城的決定,被形容為「工業化狂潮裏的先見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