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代稱之為“粽子”。相傳是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的傳統食品。
歷史記錄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子”二字寫成“易”,還有《說文解字新賦》?“米蔔”的意思是“隋,蘆葦葉裹米。從米,是吱吱的。”“說文?顏:“哎,夠了。"當鳥飛行時,它會收攏它的腿和爪子. "定韻?寄韻:“嘿,角是也。”或者包餃子。"
粽子又名“交趾”,最早記載於西晉地方風俗:“仲夏初五,方伯極和。在順德享受玉米烏龜秤。註:結束也是開始,表示五月初五。四忠是方伯。五月五日的風俗很重,和夏天的至日壹樣。●(與“鴨”相同),春福雞在夏季至日期間都可以吃。首先前兩個節是壹天,然後糯米包上葉子,拌上小米,用純灰汁煮,第二個節還是不錯的。.....裹在糯米裏,壹個‘糯米’,壹個‘角粟’,掩蓋了陰陽仍纏繞包裹的形象。”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明確記載,小米用樹葉包裹,以尖角或棕櫚葉的形狀烹制成食品,故稱“角粟”或“粽子”。
明清以後,粽子多以糯米包裹,故稱粽子而非粟米。
民間傳說
南北朝以來,民間就有粽子起源於民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吳郡(467-520)在《續和》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死於汨羅,楚人哀悼。每天,大米被儲存在竹筒裏,並在水中獻祭。漢朝軍事建設期間,長沙回歸歐洲。白天,我突然看到壹個自稱三閭博士的人,他說,“妳應該看看這個犧牲。很親切。但經常被苦龍留下偷走。如果今天有什麽好處,可以在上面放上印楝葉,用彩色的絲綢系上。這兩樣東西也是龍害怕的。“回他的話。世人用五色絲和楝樹葉做粽子,都是汨羅的遺風。”
還有壹種說法是,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河裏的魚吃掉,就把粽子包起來扔到河裏餵魚。
粽子與屈原相關聯的觀點因其浪漫主義色彩而廣為流傳。粽子經常出現在文人的詩詞中。
元稹在《夏日十首》中寫道:“彩雲縷縷,香白玉珠。”
宋代,楊武俠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閑幾個黃梅雨。又到中午了。玉米包金,菖蒲滿玉,風景依舊美。襯衫式艾虎。朱伏更簪卷發,臂纏紅雷。浮粉香棉,呼風扇午小窗。”
粽子的有趣故事
最古老的粽子是Xi安的蜂蜜涼粽子,它被收錄在湯唯聚源的食譜中。其特點是只用糯米不加餡,煮熟後晾涼,吃的時候用絲線拉成薄片,澆上蜂蜜和黃桂花醬——白糖腌桂花醬。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子,產於廣西南寧,每個重約兩公斤。裏面是肥豬肉和綠豆,香軟糯潤不膩。
最小的粽子見於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亭。長約壹寸,形似枕頭,以火腿為餡,小清新;湖亭覺得茶和食物都很棒。
粽子流派
北方的粽子多是簡單的白米飯,或者混合紅豆、棗、糖。
江南的粽子最有名,最復雜,尤其是餡料,千變萬化。與北方粽子的壹大區別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是提前泡好醬油,用肉餡蒸熟,清香撲鼻。
中國的粽子是長江以南嘉興地區最著名的粽子。嘉興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美食書籍記載了嘉興粽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水餃》:“取竹葉包在白糯米團子裏,煮熟。尖端就像切好的生菱角。”
《艾香粽子》:“糯米淘洗幹凈,與棗、栗子、綠豆,用艾葉包好,放鍋裏煮。”
《薄荷味粽子》:“薄荷浸米蒸至軟,拌洋糖,裹糯米熟。”
《紅豆沙餃子》:“紅豆沙、糖、脂肪油,煮在小餃子裏。”
《蓮子餡餃子》:“剝心,拌洋糖,包小籠包。”
《松仁粽子》:“沒有皮包的小粽子”
《火腿餃子》:“把餃子放在火腿塊裏。如果火腿是金華的,細肥要均勻。還有,肉丁可以包餃子。”
嘉興粽子中,五芳齋最有名。嘉興五芳齋的鮮肉餃子,四季供應。他們用筷子分成四塊。每壹塊看起來都像肉,香潤,酥嫩,肥糯而不膩。湖州最老的粽子,擅長洗沙和甜粽子。用豆沙和肉丁填充它們並不罕見。難得的是,紅豆沙是經過淘洗砂煮去殼,再用糖、熟豬油、玫瑰汁炸至又黑又亮。這種紅豆沙好吃,潤,細,滑。
著名的粽子
1五芳齋粽子(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著名商標、中華老字號)
2稻香村粽子(創建於1895(清光緒21),中華老字號企業)
好利來粽子(著名品牌,大型糕點連鎖企業)
三全粽子(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
5思念粽子(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
6利口福粽子(著名品牌,廣州餐飲企業集團旗下)
7老邊粽子(創立於1829,中華老字號餐飲企業)
8田明頂粽子(1994 Xi安,知名品牌)
9斤天堂粽子(1996天津某知名品牌)
10 Kutokuhayashi粽子(創建於1922,中華老字號企業)
粽子形狀
因為地域不同,材質甚至“裹”的形狀都有很大差異。比如早期人們用角祭天,所以到了漢晉時期,粽子多被做成角,作為祭祖的產品之壹。此外,壹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邊形、尖三角形、正方形、長條形等。
粽子做法
(1)古代
漢代的粽子是“粽葉包米”;到了西晉就變成了“糯米包葉,拌小米”。魏末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對此有更詳細的記載:
《食經》雲:“粟黍法:先取米,染後放。數兩升大米,壹桶小米,壹排大米,壹排小米,用繩子包好綁好。繩子各不相同。必須用水壺煮,十石米就能煮。”
《食時報》上說:“●:用米粉、絲、水、蜂蜜混合,如濃湯、糕面。手持,使它超過壹英尺長和兩英寸寬。四碎,滿地棗栗肉,裹油竹,爛蒸。第二杯我開不了,但我把兩頭都弄斷了,把包袱解開了。”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華,俗為粽子。古人用蘆葦葉裹小米煮之,角尖如棕葉心之形,故稱糯米。糯米在現代被廣泛使用,但它被認為是5月5日的壹個節日。或者作為對屈原的祭品,投河餵龍。”
可見,在明代,糯米已經成為粽子的主要原料。
(2)現代性
目前,傳統的方法是浸泡粽子的葉子(蘆葦葉或竹葉等。)先把糯米泡在水裏,取肉、豆瓣醬、棗仁等。作為餡料,包成三角形、方形、枕形,蒸熟即可。具體做法,詳述如下:
1,肉棕色
a、5斤香糯米,將糯米浸泡在溫水中(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水溫摸起來有點燙但可以接受)2、3個小時(期間撓1到2次,讓米泡得更好),用小簸箕或過濾籃將水瀝幹。
b、2斤去皮綠豆,用同樣的溫水浸泡同樣的時間,瀝幹。
c、半肥瘦肉2斤(用瘦肉煮的粽子不夠滑香),將肉切成寬2cm、厚1cm、長10-15cm的條狀,再加入少許鹽、味精(雞精)、料酒、姜片、1湯匙醬油。
d、將粽子葉放入水中煮10分鐘,然後取出冷水將剪刀兩端多余的洗凈瀝幹。
e、剪若幹棉線,每根約20cm長。在妳的腿(膝蓋)上放壹條毛巾,以防淋濕。
f、取兩片(兩面反面)粽子葉,壹端壹尾反方向重疊(不完整),放入壹小碗(125g)大米中,用食指在大米中間輕輕畫壹個字,放入1,2勺綠豆,然後放入肉條,在肉條上放同樣的綠豆,再蓋上123g大米。
g、右手先將粽子葉的外端向內向後折,包好壹端,同樣完成另壹端。將粽子從壹端綁到另壹端之前,先在中間綁壹次,以防變形。繩子不能太緊(煮)也不能太松(淹),輕拉不動即可。
h、綁好後壹個個放入鍋中,然後在粽子上澆冷水約1cm,點火...水燒開15分鐘後,把上下粽子在鍋裏的位置換壹下,再用文火煮1小時。
2.紅棗和粽子
不難發現如何用蜜棗包餃子。最大的區別:大棗用溫水浸泡,去籽切成豆粒,然後和幹糯米混合。至於調味,喜歡甜的可以放點糖。
3、綠豆鴨蛋餃子
糯米750克,綠豆750克,花生25克,熟鹹鴨蛋黃5個。將蛋黃切碎,與糯米、綠豆、花生拌勻,制成餡料。將泡好的粽子殼葉折成桶形,填入適量餡料,放入鍋中,用冷水浸泡。煮1小時後,用文火煮1小時。
4、陳皮牛肉餃子
泡糯米和綠豆各1000克,牛肉和陳皮各100克,豬肉末50克,蔥花,姜末和鹽。用豬油炒出蔥花,依次放入牛肉、陳皮、肉末,翻炒半分鐘,然後淋上香油作為餡料。包的時候先把拌好的糯米和綠豆放進去,把餡放在中間,然後按照上面的方法煮。
5.百果粽子
糯米750克,青梅25克,菠蘿肉、冬瓜條25克,西瓜仁、核桃仁、葡萄幹、紅綾15克,白糖300克。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用白糖煮開,瀝幹水分,再用白糖腌制24小時,就是餡料。包成方底的餃子,煮50分鐘,離火燜4分鐘。
6.鹹雞肉餃子
材料:糯米600克、雞肉800克、土豆400克、蝦米80克、蒜1湯匙、醬油半湯匙、蔥、鹽、雞精、生粉少許、粽子葉適量、粽子繩適量。
練習:
(1)將雞肉、土豆、洋蔥切碎,加入鹽、蒜、雞精、生粉拌勻。
(2)糯米洗凈,浸泡半小時。燒熱炒鍋,放入蔥姜蒜爆香,加入糯米和醬油,炒勻。
(3)將2片粽子折成漏形,放入1湯匙炒好的糯米,放入1方法中均勻裹好的餡料,再放上1湯匙糯米。
(4)用粽子繩把粽子綁好,放在高壓鍋裏煮30分鐘,趁熱吃。如果是普通鍋,壹定要煮2個小時左右。
7、正宗金包餡蒸餃
材料:
(1)糯米500g,幹香菇1,蓮子4個,蝦皮10g,綠豆仁50g,栗子2個,幹荷葉1,幹竹葉6片,幹堿草2根。
(2)鹹蛋黃1,胡椒粉少許,芋頭30g,排骨100g,肥肉;五香粉、蔥油、味精。
練習:
(1)將材料1中的材料在水中浸泡至發起,其中尖糯米浸泡至少2個半小時,再用胡椒粉、蔥油、味精、鹽腌制。把芋頭切好,煎壹下。放在壹邊。
(2)肥肉切塊,用五香粉腌制30分鐘左右。排骨剁碎用黑醋、醬油、鹽、味精、面粉腌制備用。
(3)將荷葉成對撕開,粗糙的壹面朝下,鋪上3片竹葉,放壹半糯米。然後加入香菇、蓮子、蝦皮、栗子、鹹蛋黃、肥肉、排骨、芋頭、綠豆仁。放另壹半糯米,蓋上另外三片竹葉。
(4)將荷葉左右對折並抓住,然後來回對折並抓住將其裹成四邊形,用堿草裹緊。5.上桌前,將餃子在水中煮四個小時。
需要註意的事項
吃粽子的時候可以喝點茶或者糖水幫助消化。最好和壹些蔬菜水果壹起吃,更有營養。另外,有慢性胃腸疾病的人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