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將CI應用於企業形象設計的是德國的AEG電氣公司,但美國是CI理論的發源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著名設計師雷蒙特·羅和保羅·蘭德就提出了CIS壹詞,即企業識別系統。
企業識別系統由三部分組成:表層子系統、基層子系統和深層子系統。表層子系統主要由企業的外部視覺形象元素組成,如企業的標誌、標準文字、標準顏色、名稱、圖案等視覺符號,以及外界可以感知的行為元素,如廣告、標語、企業的各種活動、員工的行為等。基層子系統由企業的各種制度、關系、結構、質量、競爭力、組織等要素組成。深層子系統包括企業理念、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等精神要素。
從這三個子系統的內在聯系來看,深層子系統是最根本、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因為從企業個體行為來看,企業的壹切外在表現和行為,都是由企業理念和價值觀發起的,是企業文化的外在形象。基層子系統和表層子系統是深層子系統的外化,即企業的觀念層面支配著企業的行為,從而形成企業的外在形象。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壹個企業的行為和外在的視覺形象來判斷其深層次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以及其文化內涵。
嚴格來說,CI和企業形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英語中,CI是Corporate Identity的縮寫。而且,雖然企業形象也可以用CI來表達,但它是企業形象的簡稱。翻譯成中文,企業身份和企業形象也是不同的概念。壹般來說,企業形象代表了公眾和員工對企業的印象,是企業在人們心目中的行為和特征的反映。如產品形象、企業管理者形象、員工形象、環境形象、企業社會性等。而且企業標識在中文中很難找到相應的詞語作為替代和解釋。英語中對同壹性的定義是:(1)同壹性和壹致性;(2)識別與鑒定;(3)性格和特點。從字面上看,這是三個意思,但在企業CI的實踐中,它們是不可分割的、壹致的。因為我們要達到企業識別的目的,就必須達到企業形象的壹致性,這樣外界才能得到統壹的印象。此外,還要充分展示自己獨有的特點,讓人們從眾多的企業中識別出來。換句話說,要想讓企業的身份得到大眾的認可,就要統壹企業的內外形象。如果我們把企業形象理解為壹個復合概念,它是由深層的企業理念、基本制度、組織結構、表層的企業行為和視覺形象構成的。這樣,企業形象最多只能算是企業形象的壹個方面,也就是企業形象的外在表現。
因此,我們對CI系統設計的定義是:CI系統設計企業是企業經營理念、價值觀和文化精神的塑造過程,從而改造和形成企業內部的制度和結構,通過企業的視覺設計,將企業形象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播給企業內外的廣告公眾,以達到公眾對企業的理解、支持和認同的目的。具體來說:
第壹,CI首先通過心智認同(MI)塑造企業靈魂。顧名思義,企業靈魂主要是指企業精神範疇的存在形式,如企業哲學、企業文化、價值觀、經營理念等。心智認同(MI)是企業識別系統(CIS)的核心和出發點,英文稱為Mind Identity。心智認同本身就包含了塑造企業精神的含義。CI活動首先要塑造構成企業靈魂的企業理念和價值觀,不斷提高企業文化的品位和檔次。從這個意義上說,CI是雕塑企業靈魂的偉大工程。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企業理念源於企業的實踐活動及其所依賴的物質環境。
第二,CI是將企業理念轉化為企業行為的物化過程。企業理念需要通過企業的行為來傳播,這樣才能樹立企業的形象。只有通過企業行為的實施,思想上的企業理念才能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現實。人們壹般將企業理念的行為轉變稱為企業行為認同,英文稱為Behavior Identity,簡稱BI。BI是將MI的精髓物化在企業的行為中,體現在企業的各種制度、行為規範、管理方法、教育培訓、公益文化、公共關系、營銷活動等方面。,從而獲得企業員工和消費者的認可和認同。對內,提高了員工的凝聚力,加強了與消費者的溝通和聯系,縮短了管理者與員工、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說,CI是壹種提高企業行為檔次和品位的創新活動。
第三,CI是象征和形象化企業形象的傳播過程。企業識別系統的主要作用是將反映企業內部理念的標誌轉化為能夠被員工和消費者接受的符號系統。如企業標誌、名稱、廣告語、口號、商標、圖案等。人們稱之為視覺識別,簡稱VI。VI是CI具體化、形象化、符號化的過程,是CI本質形象化的結果。這樣才能塑造企業的形象,體現企業的個性,形成企業的獨特風格。通過企業形象的傳播活動和傳播方式,最終將企業形象樹立在普通大眾的心目中。在這方面,CI是壹個企業形象建設項目。
總之,CI是由MI、BI、VI組成的企業識別系統。如果說傳統企業賣的是產品,那麽現代企業賣的是企業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CI活動就是創造、生產和銷售企業形象的過程。
妳要做的工作很大,有什麽具體的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