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油橄欖樹與人類生活及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被認為是團結、和平與友好的象征。埃及、希臘、古羅馬人民將它神化,比作光明之神、天神。
橄欖樹的文化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發展。大約在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當時的海上強國西班牙,用輕快的帆船,把橄欖樹的文明載到了新大陸、南非、澳洲、美洲以及東方的中國。對西方人而言,橄欖樹就是生命之樹的最佳代名詞,因為它不僅點燃了地中海文明,同時也為味覺、健康和青春帶來了幸福的感覺。 中國真正引種和成功種植和榨取橄欖油,已經40多年的歷史,早在1963年,周恩來到阿爾巴尼亞訪問時詳細了解了油橄欖的情況後,決定在中國引種油橄欖。1964年3月3日,周恩來在雲南省昆明市海口林場親手栽下了這批樹苗中的第壹株油橄欖樹。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引種油橄欖最早始於1975年,時任甘肅省委書記的宋平同誌親自倡導在隴南進行引種試驗栽培油橄欖,先後從武漢、南京、漢中等地引進30多個油橄欖品種6萬多株苗木,分別在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流域沿岸海拔700~1300米範圍內的20多個鄉鎮進行試驗栽培。
1988年,在陜西漢中考察油橄欖的中國林科院徐緯英、鄧明全等專家教授意外發現了武都生產的油橄欖果是在漢中榨油,引起了專家們的高度重視,他們組織專家多次深入隴南實地考察論證,確定武都白龍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川壩河谷區及半山地帶為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經考察論證,武都白龍江沿岸的氣候特征和土壤結構等與地中海沿岸很相似,呈現出“雨熱同季”的特點,對油橄欖夏梢生長極為有利;冬季也比較溫暖;土壤具有多孔性、多鈣性、土質疏松,通氣透水性能良好,掛果早,且穩產、高產,其掛果率、出油率都與原產地相差無幾。
1989年,在中央、省、市特別是宋平的熱情關懷下,受到國家計委、國家農發委、國家林業局的重視和列項扶持,並被國家列為全國三大油橄欖生產基地之壹。
中國發展橄欖油產業的序幕是由周恩來總理於1964年引入並親手栽下第壹株橄欖樹苗而拉開,隴南武都區作為中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區,祥宇橄欖油作為國產橄欖油領軍品牌,同時為中國橄欖行業的後繼者,為了紀念這位已故的產業奠基人,“祥宇”的商標名采用了周總理青年時代的字“翔宇”的諧音“祥宇” 。祥宇商標圖形設計采用對稱方式構成,核心部分的X形是4組向外綻放的橄欖枝、橄欖果;外形是8個連續的小弧形組成的圖形,蘊含了祥宇事業四面八方的寓意。
隴南市武都區把油橄欖作為特色支柱產業大力扶持,經過十九年的不懈努力,隴南市武都區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油橄欖種植基地。隴南油橄欖已步入科學化、規模化、產業化的軌道,油橄欖成了隴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產業。現已建成高科技示範園3處,全市油橄欖種植面積16萬畝,年產油橄欖鮮果1200多噸。力爭在十壹·五末種植面積將達到30萬畝。使甘肅隴南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橄欖油之鄉。現在甘肅省隴南油橄欖獲得了由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用標誌,這意味著有著“植物油皇後”之稱的甘肅省隴南油橄欖有了國家級“保護傘”。這也為隴南油橄欖產業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