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巴黑馬是傳說中的僧僧黑馬,阿巴嘎草原深處那仁寶力格蘇木有壹處自然形成的馬蹄印巖石,當地牧民稱之為成吉思汗馬蹄石。壹代天驕成吉思汗曾率兵征戰此地,非常欣賞此處美景,下令就地安營,祭拜了此處敖包,暢飲了此處聞名遐邇的壹泓清泉—僧僧寶力格(蒙語最好的泉水),休兵息馬,將士歡欣鼓舞,戰馬奔騰雀躍,留下了馬蹄跡。在阿巴嘎旗境內發現巖畫230余幅,其中與馬有關的巖畫有60多幅。成吉思汗同父異母的兄弟別力古臺駐守阿巴嘎部落,(阿巴嘎旗所在地別力古臺鎮因此而得名),為建立蒙古汗國立下了卓越的功勛。他身兼數職,其中壹職就是管理蒙古汗國所有戰馬。別力古臺非常喜愛體格健壯、四肢發達、腰身長、奔跑速度快、耐力強的純黑色馬。長期以來,阿巴嘎黑馬在這裏繁衍生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地方良種。阿巴嘎黑馬(原稱僧僧黑馬)因聞名遐邇的壹泓清泉—僧僧寶力格(蒙古語最好的泉水)而得名,這就是民間傳說中“僧僧黑馬”的歷史背景。長期以來,廣大牧民群眾在選留種馬時,將毛色烏黑發亮、體軀發育良好,奔跑速度快的馬匹留作種用,久而久之,形成了現在的阿巴嘎黑馬。1958年4月,阿巴嘎旗原寶格都烏拉蘇木賽汗圖門嘎查(現在別力古臺鎮)建立了草原民兵連,在1959年的“八·壹”建軍節時,“黑馬連”參加了電影《草原晨曲》的拍攝;1960年10月,八壹電影制片廠為“黑馬連”拍攝專題片;電影《阿巴嘎旗黑馬連》和電視劇《今天的黑馬連》在全國範圍內發行,成為全國民兵的先進典型和榜樣。在2006年調查後,經多方協商將原稱“僧僧黑馬”更名為“阿巴嘎黑馬”。2009年6月,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審定、鑒定為畜禽遺傳資源,列入國家家禽遺傳資源名錄。
所在地域:內蒙古
申請人:阿巴嘎旗畜牧工作站
所在地域:2013年
地域範圍
阿巴嘎黑馬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範圍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吉日嘎朗圖蘇木、伊和高勒蘇木、那仁寶力格蘇木、別力古臺鎮、洪格爾高勒鎮、查幹淖爾鎮6個蘇木鎮的71個嘎查。位於錫林郭勒盟中北部。地處東經113°28′~116°11′,北緯43°05′~45°26′。東邊與東烏珠穆沁旗和錫林浩特市相鄰;西邊與蘇尼特左旗毗鄰;南部與正藍旗交界;北部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175_。草場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裏。年存欄馬8000匹,其中成年母馬5000匹,年產馬奶200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阿巴嘎黑馬是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在草原上全天放牧的飼養條件下經過長期人工與自然選育的影響,使阿巴嘎黑馬具有耐粗飼、易牧、抗嚴寒、抓膘快、抗病力強、戀膘性和合群性好等特點。阿巴嘎旗在歷史上以策格之鄉而聞名。1、獨特感官特征:全身被毛烏黑發亮,體質較清秀結實,結構協調勻稱,骨骼堅實,肌肉發達有力;頭略顯清秀,直頭或微半兔頭,額部寬廣,眼大而有神,嘴桶粗,鼻孔大,耳小直立,耳根粗大;頸略長,頸礎低,多數呈直頸,頸肌發育良好,頭頸結合、頸肩背結合良好;_甲低而厚;前胸豐滿多為寬胸;母馬腹大而充實,公馬多為良腹;背腰平直而略長,結合良好;尻短而斜;四肢端正,四肢關節、筋腱明顯且發達,蹄質堅實,蹄小而圓,系部較長,蹄掌厚而彈性良好;鬃毛、距毛發達,尾毛長短、濃稀適中。2、內在品質指標:速度和耐力;阿巴嘎黑馬行動靈活敏捷,速度快、耐力較強。經測定3200米速度3′20_16;20km速度31′1_(騎乘者體重59kg,鞍具13.5kg)。產馬奶性能:每匹母馬平均泌乳期天數90天左右,年產馬奶300公斤左右。3、質量安全規定:酸馬奶(策格)的生產必須符合《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以及《企業生產民族特色生乳制傳統奶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1)版》相關規定,衛生指標參照生鮮乳生產、加工及檢驗標準嚴格執行。必須遵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動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