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陽江:240公裏
珠海→河源310 km。
個人覺得河源的收入不高,消費水平肯定是達不到廣深的。而陽江靠海吃海,所以消費水平和收入都不高!
河源經濟特點:發展速度很快,令人驚嘆。河源源頭晚,發展很強!將建設全國手機生產基地。
香港商人中流行壹句話“看八十年代的深圳,新千年的河源。”
上半年,深圳鮑靜稱“河源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位居全國第二。
2005年上半年,工業經濟提速增效。1-8月,全市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141億元,同比增長33.4%;完成工業增加值33.56億元,增長3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3.84億元,增長38.2%,工業增加值27.48億元,同比增長34.2%,位居全省第二(清遠排名第壹)。股份制企業和外資企業增長強勁,產值分別增長72.2%和42.2%。全市工業用電量81億千瓦時,增長1.6%。6月5438-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數為164.8%,同比上升18%;高出全省17.4個百分點,居全省地級市首位,效益指數創歷史新高。區域產業發展繼續加快,差距明顯縮小。增長最快的是東源縣,工業增加值增長61.1%,同比提高18.5個百分點,最慢的是市政府,增長26.5%,同比提高10.2個百分點。其他地區工業增加值增幅依次為:和平57%、龍川51.2%、李安平47.4%、紫金41.3%、遠成39.6%。雖然地區間工業增長差距高達34.6個百分點,但發展差距同比縮小34.6個百分點,比1-7月下降8.8%。
農業生產穩定。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83萬畝,其中晚稻11.27萬畝,增加1.23萬畝。品種結構進壹步優化,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89.8萬畝,占晚稻總面積的70.5%,提高2個百分點。經濟作物的面積和產量增加了。花生種植面積654.38+0.39萬畝,增加0.51.000畝,蔬菜種植面積654.38+0.795萬畝,增加0.56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壹步提高。全市農業龍頭企業103家,比上年末增加4家,帶動農民124200人,增加2.25萬人,帶動農民人均增收800元。6-8月65438,全市組織5家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家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認證,4家企業申報6種產品為廣東省名牌農產品。
投資增長強勁。6月至8月,全市城鎮集體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4億元,同比增長48.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2億元,增長66.7%;更新改造投資317萬元,增長17.6%;房地產開發投資5.73億元,增長69.5%;全市工業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完成工業投資1.384億元,增長54.8%,同比提高11.7個百分點,比今年6-7月份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市屬縣和李安平縣工業投資翻了壹番,分別增長了94.7倍和65438±0.57倍。
重點建設項目實施情況良好。全市34個重點建設項目投資43.3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69%,其中投產項目投資39.4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3%;續建項目完成投資2.5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6%;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6543.8+0.3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6%。其中,粵贛高速、龍梅高速、農夫山泉、世福新工業園、河源美平工業園進展順利。
外貿出口快速增長。6月5438-7月,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2665438億美元,同比增長41.9%,比上半年提高9.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1億美元,增長29.7%;進口總額1.2億美元,增長59.5%。外資企業出口快速增長繼續成為我市外貿出口的壹大亮點。6月5438-7月,外資企業出口總額達到6543.8+0.2億美元,同比增長365.438+0.1%,占全市出口總額的85%。
利用外資穩步增長。1-8月,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8個,下降14.3%,合同外商直接投資2.78億美元,同比增長6.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543.8+003億美元,增長654.38+02.8%。
新簽項目質量有所提升。6月5438-8月,全市新簽項目減少13個,平均每個項目合同利用外資增加70萬美元,表明新簽項目規模擴大、質量提高,確保了合同利用外資總量的持續增長。
財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壹。全市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完成4.79億元,同比增長43%,增幅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居全省地級市之首。地方壹般預算財政支出20.27億元,增長37.1%。國地稅稅收總額654.38+0.42億元,增長48.8%,同比提高654.38+06.4個百分點。全市各縣財政收入綜合增速居全省首位,全省67個縣(市)中5個縣財政收入綜合增速排名為:連平縣(80.43%)排名1,和平縣市(77.03%)排名第二,龍川縣(71.26%)排名第三,東源縣(71.26%)排名第三。
財務狀況穩定。8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94.4億元,增長10.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0.34億元,增長165.438+0.6%;貸款余額6543.8+004億元,增長654.38+065.438+0.9%。
陽江是廣東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壹。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刀剪之都、中國風箏之鄉、中國公益之星、中國詩都。陽江享受國家給予的沿海開放區、工業衛星城鎮、山區、對臺小額貿易等優惠政策。1988建市以來,陽江市以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為總目標,以發展為第壹要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積極實施“後發趕超、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切實抓好“六大任務”(做大工業、做優農業、做強海洋產業、做大旅遊、做優。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31.6億元。
陽江是廣東省四大傳統手工業基地之壹,個體私營經濟發達。“陽江三寶”——刀、漆器、豆豉聞名中外。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市委、市政府實施了壹系列優惠扶持政策,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截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私營企業3.8萬家,其中私營工業企業8268家。1999以來,民營經濟年均增長20%以上,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1998年的53.6%提高到去年的69.3%。2003年,私營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7.9%,培育出喜之郎果凍、美景牌冷卻塔、深溝球軸承、餅幹、十八把菜刀、銀鷹剪刀、永光剪刀等壹批省名牌產品和池商標。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中國刀具中心先後落戶陽江。2001年,陽江被授予“中國刀剪之都”稱號。陽江刀剪產品產量占全國的60%,出口占全國的80%。工業形成了五金、稀土、機電、建材、冶金、制糖、食品、紡織、服裝、森工等十大支柱產業。2003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226億元。
陽江海(島)海岸線長476公裏,占全省1/10。海域面積3.4萬平方公裏,水深20米以內的灘塗和淺海面積1.638平方公裏。海洋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歷史悠久,盛產魷魚、魚翅、對蝦、螃蟹、鯖魚、牡蠣等。該市擁有7個國家級和省級漁港。基於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市委、市政府打出“海洋牌”,推動海洋漁業穩步發展。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吊樁牡蠣和格蘭諾拉麥片養殖基地,廣東省重要的對蝦生產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舉辦南海(陽江)捕魚節,打造海洋漁業品牌。自1999以來,全市水產品總量和人均占有量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壹。2003年全市水產品總量為86.4萬噸,比198增長18.9%,年均增長3.1%。漁業總產值42.4億元,比1998增長37.1%,年均增長6.5%,其中出口總值120億美元,比1998增長9倍,年均增長58.8%。
陽江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山、海、泉、湖、林、洞遍布全市,自然旅遊資源種類齊全、品位高、空間組合好,在廣東省首屈壹指。近年來,陽江每年都舉辦旅遊文化節,集旅遊、文化、體育、會展、商業於壹體,提高陽江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1,陽江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海陵島大角灣景區被授予國家AAAA濱海旅遊景區、省級科技旅遊示範區、省級文明景區等稱號。2003年,陽春淩霄巖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全市接待過夜遊客234.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54.38±0.35億元,分別比654.38±0.98增長565.438±0.5%和765.438±0.7%,年均增長8.7%和654.38±0.4%。
認真實施“出口帶動”戰略,進壹步優化投資環境,降低經營成本,增強對外商的吸引力,抓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機遇,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支持民營生產企業自營進出口,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8654.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8%,其中出口總額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5%。
隨著中國最大核電項目——陽江核電站、陽西熱電廠、陽春抽水蓄能電站、海陵島風力發電站、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投資超千億元的重大項目,陽江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大型項目的建設必將影響陽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