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普斯在1968的論文中建立了勞動力轉移模型。在他的模型中,實現市場均衡(即市場參與者的預期與其行動壹致)無法消除失業,甚至無法消除非自願失業。他強調了勞動力跳槽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因此薪酬必須是能夠減少員工跳槽頻率、努力工作的“效率薪酬”,高於均衡時的薪酬,從而解釋了非自願失業的存在;如果未被發現的“有效需求”的增加推高了貨幣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而企業沒有預期到這種增加,那麽就業就會減少。換句話說,如果實際價格和工資水平的上漲超出了預期水平,那麽“有效需求”的增加就會增加失業率。這其實涉及到壹個信息不完全、不完美的世界。1969 65438+10月,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壹次會議上,經濟學家們充分討論了上述理論。會後出版的題為《失業和通貨膨脹理論的微觀基礎》的論文集,掀起了對這壹宏觀經濟學新分支的第壹輪研究熱潮。
在1969的論文中,費爾普斯建立了“島嶼模型”,解釋了即使勞動者對自己“島嶼”的工資水平不滿意,當他們離開自己的島嶼去壹個工資更高的“島嶼”時,他們仍然是失業的。
這些模型的重要發現是非均衡的存在及其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對工資和物價的錯誤預期會影響失業率。例如,在“孤島模型”中,如果勞動者的預期平均工資低於實際平均工資,那麽壹些勞動者可能會接受低於實際平均工資的工作,並停止尋找這些工作,因此失業率會下降。
整個20世紀60年代末,菲爾普斯試圖在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之間架起壹座橋梁。在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費爾普斯致力於如何從理論上證明,如果每個經濟人都能做出理性預期,那麽對均衡的偏離只能是貨幣性的。他認為,如果工資和價格的決定是異步的,那麽即使在理性預期的情況下,偏離均衡也需要壹段時間才能消失。這項研究推動了所謂“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興起,成為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附加預期菲利普斯曲線”
在解釋凱恩斯難題的同時,菲爾普斯還挑戰了當時流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英國經濟學家A·W·菲利普斯(A W Phillips)在1958年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旨在證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反比關系,即容忍適當的通貨膨脹有助於降低失業率。但費爾普斯對完全依據菲利普斯曲線制定政策提出質疑,指出“通貨膨脹不僅與失業有關,還與企業和員工對物價和工資增長的預期有關”。他的理由是,無論失業率是多少,如果人們和企業預期通脹會上升,他們就會要求更高的工資或設定更高的商品價格。這樣通貨膨脹的預期就會實現,結果失業率不會繼續下降,反而通貨膨脹會上升。費爾普斯提出的這個經濟模型被稱為“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費爾普斯的理論表明,未來的政策穩定性在壹定程度上取決於今天的政策決策:今天的低通脹率也會導致未來的低通脹預期,這將有利於未來的政策決策。這項研究增強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長期和短期影響的理解。他的研究對經濟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當今許多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最關鍵的事實是,在“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之後的70年代,美國的經濟狀況證明了這壹理論的正確性。如今,勞動力市場的狀況和通脹預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皇家科學瑞典學院最重要的貢獻。費爾普斯對經濟理論的貢獻是多樣而傑出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許多研究成果至今仍被頻繁引用。而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增長理論。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了均衡增長理論,而費爾普斯則分析了經濟增長的動態優化路徑,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增長黃金律”,並進壹步探討了勞資關系,從而正式確立了他的經濟增長理論。“黃金律”通常指的是均衡增長路徑中的勞資最優配置,即勞資比例被視為最重要的經濟關系,通過調整勞資比例可以確定壹個可預測的經濟增長。在他關於“黃金律”的論文中,他還試圖分析工業發展與技術進步速度之間的關系,以及通過資本投入和增加研發支出來實現技術進步,以及創新和新發明在經濟中的問題。
費爾普斯的理論表明,未來的經濟政策取決於人們今天的行為以及他們認為明天會發生什麽。“我試圖將人的因素重新納入我們的經濟模型,具體來說,他們估計其他經濟參與者同時在做什麽,並預測未來。政府和個人必須在沒有所有信息的情況下做出決定。更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完全理解經濟是如何運轉的。”
菲爾普斯還研究了活力,即新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這壹話題,試圖找出技術創新在美國不斷湧現,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歐洲卻很薄弱的原因。他在2004年接受紐約《太陽報》采訪時表示,缺乏活力,即對工作和商業不積極的態度,是歐洲許多問題的根源,包括就業率低和生產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