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人還有壹大嗜好,就是生食牛肉。牛肉在當地的價格位於羊肉和雞肉之間,生食牛肉算得上是壹道大菜,主要用來慶祝婚喪嫁娶等大典或者節假日的宴席。
吃的時候,把健康壯碩的牛當場宰殺剝皮,趁著牛肉還帶有熱乎乎的生氣和溫度的時候就絞成肉末兒,拌上調料,就著“英吉拉”食用。生食的牛肉必須是絕對新鮮還帶著熱氣兒的,壹旦冷卻就不能生吃了,而且壹般都是牛裏脊和其他最為鮮嫩的部分。壹頭牛身上能夠生吃的肉只有五分之壹。
還有壹種吃法比較恐怖,被宰了的牛去皮掛在那裏,食客自已上去挑選,看到滿意的部位。就拿刀割下來,切成小片兒蘸著調料直接大嚼。沒有主食搭配。越是血腥的部位越受歡迎,據說能吃的人壹頓可以消滅3斤多生牛肉。如果說前壹種吃法可稱之為“文吃”,後壹種吃法簡直就是“武吃”了,載內心裏其實比較抵觸的,但還是卻不過當地人的盛情。硬著頭皮“享受”這血淋淋的美味。吃生牛肉的調料就是辣椒末;當地人的酷愛,為了減輕血的刺激,我加了大量辣椒和鹽,配料的辣椒非常辣,舌頭辣到發麻的程度,但是博得了當地人的壹陣贊揚,其結果就是最後狂喝水。
隆重的喝咖啡儀式
原先我吃“英吉拉”時,總是不停地喝水。以中和口味。後來,當地人給我推薦了本地黑咖啡,每次吃完“英吉拉”就來壹杯,不加奶也不加糖。但是味道非常醇厚。讓我大大地陶醉於其中。
很多人都知道巴西咖啡,有些人甚至以為咖啡是英國特產。我來到埃塞俄比亞之後才知道這裏居然是咖啡的故鄉。咖啡的本名“Kaffa”,就是來自埃塞俄比亞語裏壹個叫做“Kafa”的地方,當地居民發現牛羊吃了壹種紅色的種子之後變得極其興奮,以後就開始用這種種子泡水喝以提神,後來就演變成為今天的咖啡。
埃塞俄比亞的咖啡主要生產在海拔1100米到2300米的南部高原上,每年3~4月份,白色的花朵組成美麗的海洋,9~12月果實成熟,就可以加工出口了。當地的咖啡有著葡萄酒壹樣的酸味,所以很受歡迎。埃塞俄比亞家家產產房前屋後都會種植咖啡,除了自己喝也會賣出去,不要小看了這種頗具特色的產業,全國有90%以上的咖啡產量都是來自於庭院的種植。
在埃塞俄比亞人心中,喝咖啡就好像基督徒作祈禱壹樣,有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還有固定的器皿和儀式。壹般是在傍晚,每周壹次,由家裏的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兒為大家準備咖啡,舉行咖啡儀式的地方要打掃幹凈而且鋪上特定的青草,這種草能發出壹種清新的在我看來簡直是蠱惑心神的香味。而當地人相信這種草是吉祥的兆頭。不管怎樣,鋪上草確實非常舒服,而且讓整個儀式顯得更加鄭重和顯眼。
女孩兒準備咖啡的時候,使用的是手工制作的傳統陶器,就好像講究的人絕對不會用鋁壺燒水來泡茶壹樣。先用清水淘洗咖啡豆,然後用小木鏟烘炒,當豆子顏色變黑,並且散發出濃郁的香味的時候,就要把豆子鏟起來送到每個人面前讓大家“聞香”。然後,她把豆子倒進石臼,用壹根近1米長的鐵棒來舂。全部舂成粉末之後,就倒進壹個長頸、圓肚、大耳的陶壺裏,裝水,上火。等到香氣四溢的時候,女孩兒會提著壺耳朵,把煮好的咖啡倒入瓷杯或者陶杯。因為全部材料都是純天然的,因此咖啡味道香郁濃厚,第壹杯叫做“阿部”,第二杯叫做“托納”,第三杯叫做“莫卡”。三杯壹下肚,比什麽都要提神,足足可以連熬兩天不睡覺。
可惜埃塞俄比亞的咖啡包裝和宣傳跟不上它的品質,所以在國外名氣不大。近年來,埃塞俄比亞政府開始重視本國咖啡的銷售和保護,井在商標註冊中戰勝了星巴克。因此,我覺得咖啡和這個國度壹樣,雖然被埋沒無聞,但是因為人們的愛與自信而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