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9-11長江中下遊郯廬斷裂中南段地質構造示意圖
(1)華北平臺;(2)膠東地塊;(3)魯南和蘇北地塊;(4)秦嶺造山帶;(5)淮陽地塊;(6)長江中下遊(揚子板塊)斷陷帶;(7)江南古陸;(8)錢塘江-信江斷陷帶;(g)浙江、福建和廣東的中生代火山巖帶。(a)五蓮-諸城斷層;(b)廬江-灌雲斷層;(c)郯廬斷裂;(d)上丹斷層。a .廬樅盆地;b .寧武盆地;c .麗水盆地;d .溧陽盆地;e .繁昌盆地;f .廣德盆地;g .懷寧盆地,h .寧鄉盆地——深斷裂帶;-推斷深斷層;_ _ _ _隱伏深斷裂
研究廬樅火山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和火山成礦作用,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識:壹是秦嶺造山帶的演化;第二,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塊(或太平洋-庫拉-澳洲板塊)與歐亞大陸的相互作用;三是郯廬斷裂的活動性;四、長江中下遊斷陷帶的作用性質(任啟江等,1991)。
1.華北與揚子板塊對接與陸內擠壓碰撞
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的碰撞發生在印支期,Sm-Nd等時線年齡為244Ma(李曙光等,1989)。東秦嶺造山帶印支中晚期、燕山期發生強烈收縮,出現多級逆掩推覆構造,逆沖方向指向南方,出現東秦嶺A型俯沖和燕山期花崗巖。同時,在大別南緣,繞過郯廬斷裂帶,延伸至張八嶺、連雲港。厚沈積蓋層(Z-T2)與淺變質基底(Pt2)之間存在韌性拆離構造,面向東,並伴有高壓變質帶(張叔夜等,1989)和糜棱巖帶(王奎仁等,65438)。劉德良,等,1996),表明揚子板塊和華北板塊在中生代發生了強烈的擠壓、碰撞甚至陸內俯沖,位於揚子板塊北緣的廬樅火山盆地就受到了這種大的構造背景的制約。
2.中生代太平洋-庫拉-澳洲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相互作用。
廬樅地區的主導構造為東北向,屬於太平洋構造體系。因此,中生代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太平洋-庫拉-澳洲板塊)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廬樅火山盆地構造和演化的另壹個重要因素。190 ~ 100Ma,庫拉板塊-太平洋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在NWW方向向歐亞大陸運動過程中,轉換斷層先與大陸匯合,然後壹個小洋脊與大陸碰撞,消失在大陸板塊之下。前者產生了以擠壓為主的壓力效應,導致了大陸的活化和新斷層的產生,後者產生了熱效應。這壹過程的結果,要麽是在大陸邊緣後側造成地幔隆起和地殼拉張,要麽是在古隆起邊緣的古縫合線或古斷裂活化帶上形成火山-侵入巖漿活動帶。總體來看,決定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火山-巖漿活動的時空分布、巖漿成分和物質來源的因素有:壹是大陸斷裂系統的活化;二是殼幔各層的推覆和滑脫過程;第三是底物的性質;第四,離俯沖帶的距離,俯沖角度,俯沖速度。廬樅火山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明顯受上述因素控制。
3.郯廬斷裂帶的活動性
廬樅火山盆地的西邊界斷裂是郯廬斷裂。郯廬斷裂的演化特征已引起國內外許多學者的關註(徐,1993;王奎仁等,1995),它自印支期以來經歷了壹次大的左旋平移,它對廬樅地區地質和構造演化的控制與華北和揚子兩個大陸的碰撞拼接有關。特別是在晚三疊世-早白堊世板塊的最後拼合階段,郯廬斷裂的左旋平移最為明顯。郯廬斷裂在研究區內由四條主要斷裂組成(圖9-12),其中最重要的是東部邊界斷裂羅昌河斷裂。地表觀測表明,斷層面陡,結構面力學性質變化大,以東南向為主。晚白堊世以前以擠壓-平移為主,晚白堊世至古近紀為伸展斷裂帶,堆積了白堊紀-古近紀碎屑巖和石膏沈積地層,具有不發達裂谷帶特征。晚第三紀以來,郯廬斷裂帶的性質又發生了變化。可以看到新地層推翻舊地層,局部被擠壓,有微弱的右旋平移。
4.長江中下遊斷陷帶的性質
根據HQ-13地殼地震資料(何友三等,1988;馮如金等,1988),下揚子區莫霍面是由高低速層組成的殼幔過渡帶,壹般厚2 ~ 4 km,最大厚度6km,斷裂、起伏明顯,痕跡明顯,表明其相對活躍。按長江HQ-13線(靈璧-豐縣)地球物理- 1988)和麻城-九宮山大地電磁測深資料(地礦部第壹綜合物探大隊,1989),長江中下遊巖石圈可分為六層,有六個滑動層和三個平衡調整層(董樹文等,1993)(表9-2)。
圖9-12廬江附近郯廬斷裂帶地質圖(根據安徽省地礦局地圖修改)
;Dy1。j 1-2;Dy2。JBOY3樂隊—K1(火山巖);Wh1。z—S;Wh2。D~T .(1)、(2)、(3)、(4)為郯廬斷裂帶的主要斷裂,其中(1)為西邊界的主要斷裂;(4)它是東邊界的主要斷裂(羅昌河斷裂)
長江中下遊江北地區的變質基底,下部是以大別山群為代表的深變質巖系,上部是由張八嶺群、紅安群和變質震旦系組成的淺變質巖系。加裏東旋回為伸展斷裂沈積環境,經歷了三次明顯的構造運動(晚震旦世、晚奧陶世-誌留紀、晚誌留世-晚泥盆世)。海西旋回沈積環境變化不明顯,曾有多次弱火山活動,也經歷了三次構造運動(早-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疊世、中二疊世)。印支旋回是長江中下遊大地構造演化的轉折點,沈積巖系構成了壹個完整的海進海退序列。這壹時期主要表現為T2-3(銅頭尖組)與T2(東馬鞍山組)之間的金運動和T3與J1之間的南象運動,尤其是後者。在此期間,長江中下遊出現了中酸性侵入巖(楊箕山、大虎山、九瑞16公裏;安徽的九華山、太平;江蘇高子、蘇州),而蓋層的沈積巖系(Z-T)遭受強烈的側向擠壓,受邊界條件限制,形成弧形構造帶,導致郯廬斷裂帶東西兩側巖石圈表面總縮短量差異明顯(翟雨生等,1992)。在上述區域構造背景下,廬樅火山盆地開始了190 ~ 100 Ma的演化。
表9-2長江中下遊巖石圈層狀結構特征
(2)廬樅火山盆地地質構造演化
1.地層和沈積環境
廬樅盆地出露的地層主要為誌留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廬樅火山盆地多由上侏羅統-下白堊統陸相火山巖組成,其直接基底為中下侏羅統陸相碎屑沈積建造。全區地層、巖性及關系見表9-3柱狀圖(據安徽省地礦局區域調度隊1987)。
表9-3廬樅盆地地層特征
2.火山巖之前的中生代沈積。
(1)三疊系僅在廬樅盆地周圍零星出露,可分為下銀坑組、龍山組和南嶺湖組。中東馬鞍山組、月山組、銅頭尖組;上統拉犁尖形成。下三疊統(銀坑組、龍山組和南嶺湖組)的灰巖和鈣質頁巖分布廣泛,而中東部馬鞍山組由下部白雲巖、上部溶鹽角礫巖和硬石膏組成,分布於盆地邊緣。中三疊世沈積範圍明顯縮小,出現蒸發臺地相沈積。中三疊世中晚期至晚三疊世的沈積範圍更小。整個三疊紀,下揚子區呈現出完整的海退過程,凹陷中心位於長江沿岸,廬樅地區位於凹陷邊緣。
(2)下侏羅統和中侏羅統下部磨山組下部以應時砂巖為主,夾少量碳質頁巖和粉砂巖,底部為礫質砂巖或礫巖,三疊系為不整合或假整合。上部為灰綠色應時砂巖、粉砂巖、碳質頁巖夾不穩定煤系;中統羅嶺組總厚度大於1800米..下段底部為粗礫砂巖或礫巖,主要巖性為薄層粉砂巖、鈣質粉砂巖、粉砂質頁巖、長石砂巖和長石應時砂巖。沈積地層厚度圖見附圖9-13。
圖9-13廬樅街坊南嶺湖組、東漫山組、磨山組、羅嶺組等軸測圖(任啟江等,1992)
3.中生代火山巖系
中生代火山巖與中侏羅統羅嶺組陸相碎屑沈積物呈不整合接觸。這套火山巖系可分為四個旋回,即上侏羅統的龍門園旋回(J3l)和顓橋旋回(J3z),下白堊統的雙廟旋回(K1s)和福山旋回(K1f)。廬樅火山盆地的構造與火山巖相遇,如圖9-14所示。廬樅火山盆地火山巖的時代存在爭議:根據古生物證據,顓橋組雙殼類和腹足類化石組合屬於晚侏羅世,植物孢粉多以早白堊世為特征。當然,還有其他種類的化石組合。收集的火山巖和侵入巖的同位素年齡值分別見表9-4和表9-5。綜合分析以上兩個表中的同位素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任啟江等,1991):龍門源的旋回年齡為167 ~ 155 Ma(根據沙溪陰山的U-Pb模式年齡計算);磚橋周期為155 ~ 135毫安;雙廟周期為135 ~ 115ma;福山旋回為115 ~ 100毫安。與廬樅火山盆地相比,主要火山活動開始時間比中國東南部其他中生代地區早約30Ma(寧武地區為136 ~ 25ma;大王山組125 ~ 115ma;孤山組115 ~ 109Ma;娘娘山組(105.5 ~ 91ma)。(寧武項目組,1978)。根據任啟江等人(1991)的研究成果,認為廬樅盆地早期火山活動主要是由於郯廬斷裂的活動和華北與揚子板塊碰撞、擠壓、推覆的影響。
圖9-14安徽省廬樅火山盆地地質構造及火山巖相圖
1.角礫巖凝灰巖;2.角礫巖熔巖;3.熔結凝灰巖;4.沈積凝灰巖;5.正常沈積碎屑巖;6.凝灰巖;7.二長巖;8.正長巖;9.花崗巖;10.推斷主基底斷裂;11.推斷基底斷裂;12.(1)~(24)是斷裂數;地層代碼如圖9-13所示。
表9-4廬樅地區火山巖同位素年齡
數據主要來自全國同位素年齡匯編:任啟江等,1991。
表9-5廬樅地區侵入巖同位素年齡
數據主要來源於國家同位素年齡編:安徽327地質隊,1982;任啟江等,1991。
(3)巖石的地球化學特征
40個代表性巖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化學分析數據列於表9-6和9-7。
表9-6巖石中微量元素化學分析結果(wB/10-6)
表9-7巖石中稀土元素化學分析結果(wB/10-6)
1.主要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
(1)巖石化學特征根據Irvine(1971)的Si2O-(K2O+Na2O)變化圖,全區大部分火成巖處於堿性區,少數處於次堿性區(圖9-15),表明全區巖石具有高堿度的特征;從孔雀(1931)鈣堿指數圖可以看出(圖9-16);全區巖石成分落在堿-鈣-堿投影區,也反映出廬樅地區大部分火成巖具有高堿度。
圖9-15廬樅火山盆地火成巖化學成分SiO _ 2-(K2O+Na2O)變化圖
(2)火成巖構造環境的判別根據AFC圖,可以看出巖石的數據投影點偏向F面。根據中田張(1979)的資料,認為巖石的成因主要屬於S型花崗巖,少部分落在I型花崗巖的投影區(圖9-17),與任啟江等人(196545)的觀點不同,如果使用Batheior等人(1985)的若幹陽離子判別圖,可以看出巖石數據點主要落在任啟江等,1992)。
2.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
(1)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可見微量元素蛛網圖(圖9-19)。與上、下地殼中間巖的平均成分相比,廬樅火山盆地中的非銅礦化火成巖強烈富集Li、K、Rb、Cs等大離子。,並且高場強元素顯示出比兼容元素更大的損耗,而不兼容元素顯示出比Cu更大的損耗。對於含銅巖石,相容元素具有上述巖石的某些特征,其中Cu強烈富集(圖9-20,21,22,23),但相容元素的分布特征與非銅礦化巖石不同:除少數樣品Ce出現負異常外,不相容元素未在巖石中顯示,與地殼中安山巖的平均成分相比,我們認為,廬樅火山盆地的火成巖在銅的熱液成礦階段經歷了壹次大的改造和結晶分異。
圖9-16廬樅火山盆地火成巖化學成分孔雀堿-鈣堿變化圖
圖9-17廬樅火山盆地火成巖AFC圖
A.Al2O3c . CaO+MgO;f . TFe+MnO;S.S型;我.我打字
圖9-18廬樅火山盆地火成巖多種陽離子變化圖
圖9-19廬樅火山盆地安山巖蛛網圖(根據Thorpe,1982)
NOJ17-04。安山巖(樅陽黃梅穴);NOJ17-05。安山巖火山角礫巖(黃梅尖、樅陽);NOJ 08。粗面巖(樅陽巴家灘);U-1。上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
圖9-20廬樅火山盆地(樅陽白湖黑坳)安山巖和銅礦化巖石蛛網圖(根據Thorpe,1982)。
BLK 07-01。富含銅的粗糙安山巖;BLK 07-02。粗面巖中的銅礦化;BLK 05。粗面巖中的銅礦化;U-1。上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
(2)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從全區巖石的稀土元素分布圖(圖9-23、圖24、圖25、圖26)可以看出,除了壹些非銅礦化巖石(圖9-23、流紋巖安山巖、LZ24)具有最強的Eu負異常外,廬樅火山盆地火成巖的稀土元素分布曲線均具有右偏的形式,即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的特征。其中正長巖的稀土總量最高(見表9-6)。從上圖可以看出,非銅礦化火成巖的稀土元素平均分布曲線與上地殼中的中間巖相似,銅礦化火成巖的稀土元素平均分布曲線與下地殼中的中間巖相似,可以反映巖石在形成和成礦過程中的影響。
(4)廬樅火山盆地的火山作用和銅礦
(1)主要成礦類型
在對廬樅盆地火山巖銅礦床的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盆地內與火山巖有關的銅礦床較多,但壹般都具有規模小、品位高、延伸短、埋藏淺的特點。從已知的幾個銅礦床(點)來看,主要集中在盆地東北部的靖邊礦區和西南部的八帽山礦區,呈對角分布。兩個礦區所在位置火山巖較少,大部分被中侏羅統羅嶺組地層大面積覆蓋。基於此,我們選擇位於盆地西北部的樅陽白湖鄉進行野外調查,確定走向為140和160。兩組高角度(有時幾乎垂直)斷裂為容礦斷裂,對銅陵古洞、荊窪礦帶、六峰山礦帶、龍井礦化帶、連平山礦化帶等地區進行了詳細調查。從野外調查結果可以得出,無論礦帶的分布規模和經濟價值,都有明顯的礦脈分布方向和等間距特征(圖9-27)。
圖9-21廬樅火山盆地(樅陽白湖古礦坑)安山巖和銅礦化巖石蛛網圖(根據Thorpe,1982)
BLK11-01。富含銅的粗糙安山巖;BLK11-02。銅礦化的粗糙安山巖;BLK09。粗面巖中的銅礦化;U-1。上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
圖9-22廬樅火山盆地(樅陽白虎龍井脈狀礦體)安山巖和銅礦化巖石蛛網圖
BLK14。富銅礦(過渡帶);BLK16。原生硫化銅,主要是黃銅礦;BLK08。褐鐵礦化粗安巖(在黑坳、漁山、樅陽);U-1和D-1的含義與圖9-21和23中的含義相同。
圖9-23廬樅火山盆地火成巖中稀土元素分布圖(根據Thorpe,1982)
LZ-24。流紋安山巖;LZ-19。正長巖;AQ-13。安慶月山閃長巖;U-1。上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
圖9-24廬樅火山盆地(樅陽白虎黑坳)火成巖中稀土元素分布圖(根據Thorpe,1982)
BLK07-01。富含銅的粗糙安山巖;BLK07-02。粗面巖中的銅礦化;BLK05。粗面巖中的銅礦化;U-1。上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
圖9-25廬樅火山盆地(樅陽白虎龍井脈狀礦體)火成巖中稀土元素分布圖
BLK14。富銅礦(過渡帶);BLK16。原生硫化銅,主要是黃銅礦(原生硫化礦體中的樣品);BLK08。褐鐵礦化粗安巖(在黑坳、漁山、樅陽);U-1和D-1的含義與之前相同。
圖9-26廬樅火山盆地(樅陽白虎龍井脈狀礦體)火成巖中稀土元素分布圖(根據Thorpe,1982)
BLK11-01。富含銅的粗糙安山巖;BLK11-02。銅礦化的粗糙安山巖;BLK09。粗面巖中的銅礦化;U-1。上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
圖9-27皖中廬樅火山盆地白湖鄉火山熱液銅金礦床地質、火山巖分布及成礦圖(改編自安徽省礬山鎮1 ∶ 5萬地質圖)
1.地質界線;2.斷層和中基性侵入巖脈(墻);3.預測隱伏礦體;4.銅、金、銀多金屬礦脈;5.巖相邊界。Q4al。第四紀全新統洪積;Q3al。第四紀更新世洪積;Q2al。第四紀中更新統洪積;K1s2。下白堊統雙廟組二段;K1s3。下白堊統雙廟組三段;K1s2-3。下白堊統雙廟組二至三段;K1y。下白堊統楊灣組;K1f1。下白堊統福山組壹段;K1βμ。早白堊世火山巖;燕山晚期正長巖;燕山晚期的第二代應時正長巖;J3z3。上侏羅統顓橋組三段
2.典型礦床(點)的礦化特征
本區銅礦化類型多為黃銅礦方解石脈型或黃銅礦應時脈型,黃銅礦通常呈半自形或異形,有時呈浸染狀。銅礦物多期交代現象:斑銅礦交代黃銅礦,然後輝銅礦交代。這種銅礦脈的氧化帶非常發育,在銅礦的氧化帶中常見到針狀、膠狀褐鐵礦。部分礦石化學分析結果顯示(表9-7),銅礦化高度不均勻,部分礦脈銅品位可達20%左右,其中銀品位近80g/t,已達到銀的綜合利用品位。
圖9-28和圖9-29顯示了壹些元件的相關圖表。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區銅礦化與金、銀等貴金屬具有非常壹致的正相關關系,表明該區銅礦化往往伴隨著壹系列金、銀等貴金屬的成礦作用。同時,貴金屬Cu和Au、Ag與礦化元素S、as、Se呈顯著正相關,可以明顯推斷Cu、Au、Ag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上述成礦元素的化合物或絡合物,與上述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壹致,因為Cu是過渡族元素,也是喜S元素,容易與S、As等非金屬元素形成* *價鍵化合物;金和銀也是嗜硫的,在自然界中常與硫形成硫化物,如金銀礦[(Ag3,Au) 4S2],硒金銀礦Ag3AuSe2等。現有研究表明(王奎仁等,1994),細粒金礦床中金與砷有密切關系。從該地區的地質情況來看,我們認為這裏的金銀貴金屬也是與銅的硫化物壹起以細粒狀態誕生的,這也與之前的光學觀測結果相對應。成巖巖石中Cu與Pb、Zn、Co、Ni等元素的對應關系也呈正相關。
圖9-28樅陽縣白湖地區銅礦及礦化巖石中銅與金、銀、砷、硫等元素的相關關系圖。
圖9-29樅陽縣白湖地區銅礦及礦化巖石中銅與鉛、鋅、鈷、鎳等元素的相關關系圖。
圖9-30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荊窪IP概況
Ms極化率;ρ S .視電阻率(橫坐標為剖面測點數)。
(5)物探方法在本區找礦中的應用。
1.實驗法
在樅陽縣北龍井地區,我們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應用激發極化法進行驗證。這是基於已知礦脈(井窪)的實驗對比,井窪是壹種出露地表的硫化銅礦脈。根據地下開采的觀察和取樣分析,已知該礦脈為原生硫化銅礦,礦脈寬3 ~ 5 m,延伸穩定,氧化帶在地表以下4m,延伸至地下26m。取樣分析結果表明,氧化帶中的礦物為:W (Cu) = 4.34%,Pb = 35× 10-6,Zn = 118× 10-6,Au = 0.06× 10-6。塊狀硫化物礦石:W (Cu) = 20.9%,Pb = 24.5× 10-6,Zn = 70× 10-6,Au = 0.06× 10-6,Ag = 8.0× 10。由此可見,它是壹條極具經濟價值的銅礦脈。根據現場觀察和研究,我們認為在靠近南面的第四系覆蓋層下可能存在礦脈(見圖9-27)。據此,首先采用激發極化法和磁法對上述礦脈進行測量,得到標準激電剖面(圖9-30)和磁剖面(圖9-31)。根據這兩個標準剖面,我們測量了預測礦脈的激電剖面:連續測量了五個激電剖面(圖9-32)。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個剖面在不同位置的曲線非常壹致,預測的礦體對應位置的極化率為18 ‰ ~ 23 ‰,比已知礦脈的極化率高5 ‰ ~ 8 ‰。分別在預測礦脈的3號線35號測點和4號線39號測點進行的兩次四極電測深顯示,高極化體距離地表約100米(圖9-33)。預測礦體控制範圍為帶寬20 ~ 40 m,延伸約200m,走向約160的高極化硫化物礦化異常帶。
圖9-31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井窪磁測剖面圖(橫坐標為剖面測試點編號)
圖9-32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龍井地區火山熱液銅礦預測區激電剖面圖(橫坐標為剖面測點數)
圖9-33安徽省樅陽縣龍井地區火山熱液銅礦預測區激電測深曲線剖面圖
上圖為3號線35號點;下圖為4線39號點:Ms極化:ρ s視電阻率。
討論
為了驗證測量結果的可靠性,我們還選取了附近已知規模較小的硫化銅礦脈(樅陽白湖古洞)進行對比驗證。該脈為出露於地表的線狀硫化物礦化脈,寬度較小,僅為NCM ~ n× 10 cm,銅品位較高。兩個樣品的化學分析結果見表9-8(樣品編號BLK9,BLK11-1)。這裏曾經是古代挖掘的遺址。但礦脈深部延伸不穩定,因此經濟價值較小,現為廢棄礦坑。四個IP剖面的測量結果如圖9-34所示。對比圖9-31和圖9-32的測量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古洞穴的四個剖面都具有較高的極化率(約15‰),與已知的井窪礦體接近,略低於龍井預測礦體,但從曲線的形態分析可以看出,曲線是銳邊的(No2,No3)或很寬很平緩的弧形。相反,無論是井窪已知礦體的激電剖面,還是龍井預測礦體的激電剖面,高極化率礦體(高極化體)的曲線形態不僅寬而平滑,而且具有特征性的高斯正態分布,代表了大規模的硫化物礦化。上述情況與已知事實相符。綜合考察了龍井預測的礦體規模和產狀。與已知的井窪和古人洞礦體相比,後兩者被認為出露於地表,而龍井預測的隱伏礦體分布在低窪地區,松散沈積物厚,極化率較高。因此,異常應該有更大的規模。可以推斷,龍井預測的礦體是壹個具有潛在規模的硫化銅礦體。
我們提出並預測的大型隱伏銅礦體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經濟發展部門的重視。
3.結論
這壹成果的意義在於:應加強深埋高品位脈型銅礦的理論研究工作,重視成組脈的規律,不可忽視全區銅礦累計儲量的潛在規模。因為該區不僅有與火山後熱液有關的銅礦體,還發現了豐富的硫化物礦化斑巖(樅陽玉山)。因此,探討斑巖銅礦在全區的分布、礦化和規模是今後研究的重點之壹。同時,我們認為弄清廬樅火山盆地火山熱液成礦作用與斑巖成礦作用的關系是壹個有待進壹步研究的問題。
表9-8廬樅火山盆地部分銅礦石化學分析結果(wB/10-6)
註:分析在華東冶金地質局中心實驗室完成,分析方法為原子吸收光譜法。標有*的單位是10-9,標有* *的單位是%。
圖9-34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古洞穴IP剖面圖
Ms極化率;ρ s .視電阻率(橫坐標為剖面測點數)
參考
1.王誌田等,中國大型銅礦床類型,成礦環境及成礦集中區潛力,礦床地質,1991,10(2):119 ~ 129。
2.王奎仁,劉德良,楊小勇,郯廬斷裂帶南段構造地球化學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
3.王奎仁等。中國幾個典型卡林型金礦床中金的賦存狀態研究。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
4.任啟江,等.安徽廬樅中生代火山構造坳陷及其成礦作用.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202 .
5.劉德良,楊小勇,等.郯廬斷裂帶南段幕府茶山韌性剪切帶變形條件與化學成分遷移的耦合關系.石油學報,1996,(4): 573 ~ 588 .
6.張叔夜,康衛國,揚子地臺北緣中部的藍片巖,長春地質學院學報(鄂皖藍片巖特藏),1989。
7.李應生等。安徽花崗巖類的成因類型與成礦作用。巖石學報,1987,(4): 44 ~ 54。
8.李曙光等,中國華南和華北陸塊碰撞年齡的Sm-Nd同位素年齡證據,中國科學(B輯)1989,(3): 312 ~ 319。
9.楊小勇等.沙溪斑巖銅礦礦體空間分布的趨勢面分析及其與控礦構造的關系.中國高校地質學報,1996,(3): 273 ~ 283 .
10.邱瑞龍,月山高鉀閃長巖的巖石學特征及成因,地質評論,1992,38 (2): 97 ~ 108。
11.陳江峰等,月山巖體40Ar/39Ar年齡及相關成礦年齡估算,現代地質,1991,5 (1): 91 ~ 99。
12.陳江峰等,皖南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源區鍶、釹同位素約束,地球化學,1993,(3): 261 ~ 268。
13.周作霞,中國斑巖銅礦床特征及成礦物質來源,礦床地質,1983,2 (4): 43 ~ 50。
14.周泰Xi等,安徽銅陵銅官山礦田火成巖同位素年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1987,17 (3): 403 ~ 407。
15.南京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236 ~ 238。
16.常,劉湘培,吳延昌長江中下遊銅鐵成礦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246 ~ 248。
17.董樹文,沙溪刷狀構造的確定及其控巖控礦作用,地質學報,1984,58 (4): 305 ~ 315。
18.董樹文,邱瑞龍,安慶月山地區的巖漿活動與構造:地質出版社,1993。
19.翟玉生等,長江中下遊鐵銅成礦規律,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20.Batchelor,R.A .等人,利用多陽離子參數對花崗巖類巖系的成巖作用,地質化學,1985,第48卷:43~56頁。
21.陳偉民,唐誌,中國銅鉬礦床的形成與地殼演化的關系:資源地質(專刊),1993,(15):19~30。
22.陳建峰等,揚子褶皺帶中生代花崗巖類:巖石圈巖漿來源的同位素制約。載於:吳、等編。雅典花崗巖的地殼意義,1985,217~235。
23.普通火山巖化學分類指南。Can.J.Earth Sci.V .,1971,8(3):523~548。
24.Maniar P.D .等,花崗巖類的構造判別,美國地質學會,1989,(101):635~643。
25.索普公司,安山巖,造山安山巖及相關巖石。約翰·威利86。兒子們,1982,18。
26.徐嘉葦,郯廬斷裂系。英國:約翰·威利&。兒子有限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