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中國薯都的優勢特色

中國薯都的優勢特色

烏蘭察布打造中國薯都有五大優勢:壹有獨特的自然條件。烏蘭察布市地處內蒙古高原,馬鈴薯產區海拔1300~1500米,氣候冷涼,結薯期的七、八月份平均氣溫17~21℃,晝夜溫差大,而且土壤類型為栗鈣土,多呈沙性,土壤疏松,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全市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也正是馬鈴薯生長需水量最大的時期,雨熱同季,對馬鈴薯生長發育極為有利。加之海拔高、空氣幹燥,不但有利於馬鈴薯塊莖膨大、幹物質積累,而且馬鈴薯的晚疫病發生頻率低,傳毒蚜蟲少。同時,我市馬鈴薯耕作區地勢相對平坦,具有機械化作業的優越生產條件。二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多年穩定在400萬畝左右,年產量400~450萬噸,種植面積和總產在全國地區級位居第壹,占自治區馬鈴薯產量的40%以上,種薯生產面積達50萬畝,其中原種壹代生產面積達5萬畝,加工專用薯基地達100萬畝。此外,規模化種植馬鈴薯,土地、人力、電力成本都較低,投入產出效益明顯。三有強勁的科研支撐。我市馬鈴薯的研究和種薯生產時間較早,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馬鈴薯遺傳育種、專用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馬鈴薯模式化栽培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壹些研究項目和技術成果在國內、國際處於領先水平。全國第壹個馬鈴薯原種場、第壹座馬鈴薯原原種生產網室、第壹個脫毒種薯組培室就建在烏蘭察布;“馬鈴薯實生薯在生產上的應用研究”成果於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馬鈴薯無病毒種薯生產試驗”於1980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壹等獎;“馬鈴薯病毒血清鑒定”、“馬鈴薯實生種子雜交與利用”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烏蘭察布市農科所參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個五年計劃的馬鈴薯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從1986~2000年主持或參與了國際馬鈴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項目,育成“蒙薯10號”和“蒙薯11號”等10多個優良品種。烏蘭察布市職業技術學院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備案,開設了“馬鈴薯生產加工系”,2008年秋季正式招生,在全國高等院校中首開馬鈴薯生產加工專業之先河。四有優越的區位和交通。烏蘭察布市位於環渤海、京津冀、呼包鄂經濟圈的結合部,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通往蒙古、俄羅斯和歐洲的國際通道。北通陸地口岸二連浩特市,與蒙古國接壤;東與河北省張家口、京津地區相接;南與“煤都”大同市相臨;西靠首府呼和浩特市。境內有兩條國道、兩條高速、1條省際大通道和七條鐵路,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烏蘭察布市距北京336公裏,大同100公裏,呼和浩特130公裏,包頭280公裏,二連浩特340公裏,優越的區位交通為馬鈴薯運銷終端市場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條件,同時,經過近幾年的建設發展,產地批發市場布局合理,現代物流發育較快,使我市馬鈴薯產品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市場優勢。五有極具競爭力的品牌。2008年以後,我市向國家工商局註冊了馬鈴薯“圖木蘇”(蒙語:意為馬鈴薯)產地標識和“敕勒川”商標,豐富了烏蘭察布市馬鈴薯文化品牌。2011年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註冊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進壹步擴大了中國薯都影響力,提升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近年來,烏蘭察布在發展馬鈴薯產業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壹)強化組織引導,推進產業規模發展。我市將馬鈴薯產業作為促進農村牧區經濟發展,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來抓,把推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納入到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實績考核範圍,切實加強對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為實現產業規模化、合理化發展,我市對馬鈴薯產業帶進行了統壹規劃,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2010年,市政府提出並實施馬鈴薯雙百萬工程,即發展節水灌溉100萬畝,發展旱作覆膜馬鈴薯100萬畝。為了推進規模化種植,全市各地積極鼓勵農村土地規範流轉,引導農民以股份合作形式聯戶經營或與種植大戶、企業進行參股經營,目前,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213萬畝,占總耕地的21%,80%以上種植馬鈴薯,不僅為規模化種植創造了條件,壯大了基地規模,而且有利於機械化作業,抑制種子退化,實現精準種植、精準灌溉、精準施肥,推動種植水平全面提升。在組織引導上,全市還加大馬鈴薯標準化種植示範力度,目前全市建成馬鈴薯示範園11個,面積2.1萬畝,今年又建設馬鈴薯精品示範田20萬畝。為保障馬鈴薯種植基地效益,全市每年抽組500名科技人員,組成馬鈴薯科技服務集團,進村入戶,推廣各種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技術,從整地、播種、施肥、澆水到田間管理進行全程跟蹤服務。

(二)加大投入力度,保障產業順利發展。近年來,我市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不斷加大設施農業補貼力度,擴大補貼範圍,有效發揮國家各類補貼和地方財政資金的扶持引導作用,促進了馬鈴薯良種良法特別是節水設施的快速發展。自治區馬鈴薯主產區良種補貼在我市連續實施8年,累計實施面積47萬畝,2009年國家出臺馬鈴薯原種補貼,我市累計承擔40.95萬畝,國務院《關於進壹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又把馬鈴薯列入良種繁育補貼範圍,這些補貼都及時發放到基地和農戶。認真落實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每年積極爭取和籌措資金4億元左右用於對節水農業的補貼,主要的補貼政策是:購買大中型噴灌機補貼壹半,軟管微噴每畝補貼200元,旱作覆膜每畝補貼20元;2009年以來,市委、政府加大對馬鈴薯滴灌的扶持力度,對推廣膜下滴灌進行大力度補貼,其中市財政每畝補貼200元,旗縣財政每畝補貼200元,農機補貼每畝234元。針對去年馬鈴薯市場出現價格低迷、銷路不暢、倉儲不足、加工收購緩慢等困難和問題,市政府拿出4.3億元支持13家加工企業作為流動資金,確保企業滿負荷生產,最大限度消化馬鈴薯,市政府拿出550萬元補貼建設簡易儲窖。

(三)發揮科技助推作用,積極探索高效節水模式。通過馬鈴薯高產創建、示範園區建設的帶動,我市引入和大力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良種、高壟栽培、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水肥壹體化、液體肥運用、病蟲害綜合防治、全程機械化作業等農機農藝措施得以大面積推廣運用。針對烏蘭察布嚴重幹旱缺水的實際,為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現有地下水資源,從2009年開始,我們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綜合集成運用各種先進的農機農藝措施的前提下,全市大面積推廣更為節水的膜下滴灌,2009年,全市試驗示範7萬多畝,2010年達到33.4萬畝,2011年達到50萬畝,2012年又新增46萬畝,膜下滴灌馬鈴薯單產水平達到2500公斤左右,比普通水地種植增產1000公斤左右。滴灌種植有以下幾大好處:壹是節水效果顯著,傳統漫灌種植馬鈴薯每畝耗水300~400噸,而膜下滴灌每畝只需耗水80-110噸,135萬畝膜下滴灌比漫灌節水約2000萬噸,相當於新建30座小型水庫。二是節肥效果顯著。膜下滴灌可使肥料有效利用率由過去的30%~40%提高到60%~70%,傳統的漫灌種植馬鈴薯每畝用肥150~200公斤,而膜下滴灌每畝只需60~100公斤,滴灌比漫灌每畝節支80元。三是節能降耗。采用膜下滴灌壹次每畝耗電15度,而漫灌壹次每畝耗電65度,滴灌比漫灌每次節約電費28元/畝。四是投工費用低。滴灌比漫灌每畝省工5個,有效的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節約了人工開支。實踐證明,推廣膜下滴灌抗禦了嚴重幹旱,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幹旱缺水地區發展節水農業的必然選擇,是順應天時、抗禦自然災害的革命性舉措。

(四)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我市從馬鈴薯良種這個源頭入手,狠抓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升發展水平。目前全市馬鈴薯脫毒組培室達到2.09萬平米,可生產脫毒苗1.2億株,網室2800畝,生產脫毒微型薯4.5億粒,原種10萬噸,合格種薯100萬噸。馬鈴薯良種繁育已形成從莖尖脫毒、組培快繁、溫網室微型薯生產到原種壹、二代繁育的完整體系。內蒙古嘉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壹家集馬鈴薯脫毒種薯和商品薯品種開發、倉儲、銷售及保鮮加工於壹體的生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計劃到2016年建成20萬畝脫毒種薯優良品種示範基地,占領全國10%的市場份額。民豐薯業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現有1萬平米馬鈴薯脫毒苗組培室,500平米脫毒研發中心,2200平米加工研發中心、8畝智能溫室、30畝日光溫室、350畝防蟲網室、6萬畝原種生產田、7萬噸馬鈴薯種薯倉儲庫,2012年可生產微型原原種薯2億粒,原種5萬噸,為我市打造全國最大的種薯繁育基地奠定了基礎。

(五)強化產業配套,積極推進產業體系建設。農牧業增效的潛力在產業化,產業化增效的關鍵環節在加工轉化。我市堅持以工業化思路謀劃馬鈴薯產業發展,采用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的發展模式,打破地域、行業界限,把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集中。幾年來,扶持和培育了富廣公司、奈倫精澱粉公司、博倉薯業、卓資龍的、商都太美等壹批馬鈴薯加工骨幹企業,其中富廣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馬鈴薯全粉生產企業,年產馬鈴薯全粉1.2萬噸;龍的公司具備年產2萬噸精澱粉、1400多噸薯蛋白的能力,薯蛋白填補了國內的加工空白;奈倫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年可生產精澱粉8萬噸、變性澱粉4萬噸。。按照大生產、大流通、壹體化的要求,我市不斷強化流通服務、信息服務、中介服務,著力扶持和發展馬鈴薯產、加、銷協會,目前,全市成立馬鈴薯營銷協會28個,馬鈴薯經濟人280多人。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30-50萬噸優質種薯由我市調往山東、河南、河北、陜西、山西、寧夏等省區;約有160-180萬噸優質商品薯調往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等地,並出口到俄羅斯、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每年還為上海百事(中國)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勞馬鈴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等企業提供加工專用薯。為有效解決鮮薯貯藏問題,我市在充分利用當地農戶自建貯藏窯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做了大量的扶持、引導工作,以企業為主體,先後建設了裝備世界先進調控設備的現代化儲庫8處儲存能力達60多萬噸,貯存能力200噸以上的儲窖2700座,倉儲設施的建設和進壹步完善,實現了馬鈴薯銷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保證了馬鈴薯全年均衡上市。

(六)強化品牌文化建設,提升產業影響力。2008年、2010年我市成功舉辦了兩屆馬鈴薯文化節,2009年2月,在北京舉辦了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層論壇,邀請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科技部等部委有關領導和中國農科院的有關專家、學者,為打造中國薯都建言獻策。馬鈴薯文化節集技術研討、種薯訂貨、市場推廣、品牌宣傳為壹體,通過這壹平臺,既展示各種馬鈴薯相關產品和打造中國薯都的成就,又主動學習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把我們的科研成果、發展模式、發展理念推向全國,提升了我市馬鈴薯產業的影響力。

  • 上一篇:中國復合肥十大名牌排行榜
  • 下一篇:中央凈水器廠家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