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株洲的地理環境

株洲的地理環境

株洲是“十”字形的國家鐵路樞紐,與鄭州並稱“北方鄭南廠”。主要有株洲站(京廣鐵路客貨運站)、醴陵站(浙贛鐵路客運站)、株洲北站(京廣鐵路貨運及編組站)、株洲西站(京廣高鐵客運站)、醴陵東站(滬昆客運專線)、長株潭城際鐵路株洲站(在建)。7月1,2065438建成通車的吉衡鐵路,在株洲南三縣設有遊仙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三個客運站。

株洲,素有“火車拖城”之稱,是中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之壹。京廣和滬昆兩條鐵路幹線從這裏穿過。株洲站是全國專用客貨站之壹,平均每3分鐘就有230趟列車。株洲北站是全國最重要的12編組站之壹,也是壹個特殊的車站(原雙向三級七場),日均辦理17000車,拆解12000車。株洲是壹個擁有雙專用火車站的城市。

株洲也成為湖南“3+5”城市群城際鐵路的樞紐。規劃中,株洲北接長沙、嶽陽,西接湘潭、婁底,東臨醴陵,南接衡陽,均與重要城市相連。其中,已開工建設的長株潭城際鐵路在株洲設有白馬龍、時代、雲龍、新洲沖、七鬥沖五個火車站。2016,65438二月通車後,株洲市中心坐城際列車到長沙市中心只需要25分鐘。株州公路四通八達,有106國道、320國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G4)、長珠高速(S21)、滬昆高速(G60)、泉南高速(G72)、衡鹽高速、月如高速。

株洲市湘江上有7座橋。株洲將形成“三環七射”的道路格局。2012有株洲大橋、石峰大橋、株洲湘江三大橋(建寧大橋)、株洲湘江四大橋(天元大橋)、株洲湘江五大橋(松露大橋)。株洲開工建設湘江六大橋(楓溪大橋)。2013株洲開工建設第七座湘江大橋,連接株洲縣城與京珠高速。株洲北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37公裏,長珠高速25分鐘可達。

此外,株洲通用機場正在建設中,位於株洲市東南部蘆淞區五裏墩鄉。壹期工程按運12飛機運行要求設計,可起降最大起飛重量小於5500公斤的各類通用飛機和直升機。飛行區為1B,按照白天目視飛行的要求建設。跑道長800米,寬30米。通用航空機場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的機場。包括飛機和直升機可以起飛、降落、滑行和停放的場地,以及相關的地面支持設施。《株洲市公共交通系統規劃》經株洲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審議並原則通過。按照這個規劃,株洲未來將建設四條地鐵線。2018年將開始建設四條地鐵線,四條地鐵線將像風車壹樣輻射,***108.6公裏。其中1、2線為主骨架,3、4線為未來預留線。1線起於京廣高鐵株洲西站,止於華強,全長32.7公裏,橫向貫穿株洲市區。2號線起於清水塘,止於路口鎮,全長30.9公裏,縱向貫穿株洲市區。3號線起於白馬龍站,止於航空城,全長32.8公裏。4號線起於金山新城,止於歐洲大道,全長29.4公裏。

國家統計局2007年研究參考號131發布的2006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評價顯示,株洲市綜合實力位居全國60強,在全國286個城市中排名第56位,比2002年提高了16位。評價還顯示,除直轄市和31個省會城市外,株洲綜合實力在全國非省會城市中排名第33位,在中部六個非省會城市中排名第壹。2010年,株洲市委會議宣布,株洲綜合競爭力繼續保持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第壹,居全省第二。2012,湖南日報做了“中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1株洲轉型跨越”專題報道。

201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GDP1960億元,增長10.5%;公共預算總收入235.6億元,增長1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43.8+0.5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6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98元,分別增長10.6%和13%。新型工業化大力推進2013。不斷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快新型工業化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先進行列。優勢產業支撐作用進壹步凸顯。軌道交通產業產值增長13.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凈利潤增長17.5%。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壹步增強,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項目等15重大科技項目。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被列入中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第九次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園區實力進壹步增強,標準廠房654.38+0萬平方米,園區技工貿總收入增長654.38+08.5%。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壹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11.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7%。連續三年在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考核中獲壹等獎。建築業總產值達到41億元,增長23.5%。

2013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努力發展大規模農業。農業增加值增長3%,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增加到1023個,集體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6%,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8%,新擴建城市蔬菜基地達到1000畝。努力發展加工農業。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1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增長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產業化步伐加快。努力發展科技農業,水稻機械化水平達到66.4%。著力發展品牌農業,新增省級以上著名商標和品牌53個。鴨、白鵝、黃牛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不斷擴大。縣域經濟持續增長。堅持分類指導,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縣域綜合實力。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縣域經濟總量達到989億元,增長10.6%,占全市經濟總量的50.5%。自21世紀以來,株洲市農業產出效益穩步提高,農業產值從2000年翻了壹番。規模化生產快速發展,區域化生產基本形成,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水產養殖向標準化規模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取得重大成就,新品種種植和新技術推廣面積增加,農民科技應用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物質裝備條件進壹步改善: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護加強,質量提高;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支持和保障環境逐步改善。

到2012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211.2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94.7億元,增長3.5%;林業654.38+0.59億元,增長4.3%;畜牧業81.4億元,增長4.8%;漁業7.7億元,增長3.1%。2012年,糧食產量1.807萬噸,增長1.2%;水果產量24.3萬噸,增長8.9%。生豬437.9萬頭,牛羊58.7萬只,家禽21.052萬只,水產品7.9萬噸。年末農機總動力277.6萬千瓦,增長6.8%。2012年,開工水利工程3100項,完成投資8億元,增長24.6%。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平方公裏,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0公頃,節水灌溉面積900公頃。

株洲的工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有識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和區域優勢,雄心勃勃,欲打造“株洲工業區”。1935株洲機械廠籌備處成立,是株洲天信機械廠的前身,也是株洲近代工業的先行者。後來株洲兵工廠成立。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壹五”時期,株洲被列為全國八大重點工業城市之壹,國家安排原蘇聯援建的156重點項目中的四個在株洲建設,分別是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安排了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家中央和省屬企業。1958前後,株洲掀起了圍繞大廠和壹切私營集體辦大廠的熱潮。100多家市屬企業應運而生,200多家區街企業蓬勃發展,奠定了株洲成為新中國江南工業中心的基礎。株洲是壹座在電力機車領域具有壹定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新興工業城市。在60年的歷程中,株洲創造了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第壹臺航空發動機、第壹枚空空導彈、第壹臺電力機車、第壹塊硬質合金等100多個第壹。

株洲已形成以冶金、機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陶瓷為支柱,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制造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工業體系。

2012年完成工業增加值951.9億元,增長13.4%,工業化率54.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7.7億元,增長14.6%。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5.4%,股份制企業增長15.8%,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8.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17.7%。從全市規模工業六大支柱產業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制造業、醫藥食品加工制造業和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增加值分別為111億元、11.6.4億元、38.3億元和1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分別達到654.38+05.82億元和48.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4.38+065.438+0%和654.38+0.654-38+0%。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42.2%,主營業務收入2092.8億元,增長15.6%;利稅達到1.782萬元,同比增長21%;實現利潤85.5億元,增長20.5%。企業虧損6.3%,增加0.1個百分點。全市“5115”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74.6億元,增長14%,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33.7%。全市2012公共預算總收入2138億元,增長21.9%;財政總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2%,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地方收入654.38+03.54億元,增長24%,占比63.3%;中央財政收入64.4億元,增長18%,占比30.1%;省級收入654.38+0.4億元,增長20.9%。全市稅收收入654.38+04.99億元,增長265.438+0.8%,其中增值稅654.38+09億元,增長654.38+07.9%;營業稅20.7億元,增長24.7%;企業所得稅5.4億元,增長23.8%;個人所得稅2.5億元,增長2.2%。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70.1%,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全市財政總支出279.4億元,增長7.7%;壹般預算支出22.8億元,增長18.7%。

截至201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5888億元,增長171%,同比凈增232.2億元,其中城鄉儲蓄余額942.5億元,增長18.4%,凈增146。年末各項貸款余額81.24億元,增長19.5%,凈增13.24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合計483.7億元,增長25%,凈增96.7億元。短期貸款余額365,438+0.07億元,增長65,438+02.2%。全市存貸比51.1%,上升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3.2%,下降1.6個百分點。

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營業部11家,總量居全省第二位,證券交易額8465438+3億元,下降17.3%;新開戶數11966,同比減少14188。全年直接融資增加85.8億元,增長30%;截至2012年末,全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為868.6億元。

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保險機構40家,其中壽險公司19家,財險公司19家,保險行業協會1家,中介保險公司1家。保費收入31.8億元,增長1.2%,其中財產險收入9.6億元,增長1.4%;壽險收入22.3億元,增長65,438+00.9%。各項賠付支出9.4億元,增長28.2%,其中財產險賠付支出4.9億元,增長26.6%;壽險賠付4.4億元,同比增長30.1%。保險賠付率為29.6%,其中財產險賠付率為15.7%,壽險賠付率為13.7%。明清時期,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株洲商業發展起來。木材、茶葉、大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家造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之首。清末民初,隨著粵漢、珠平鐵路的修建和湘江的聯網,形成了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有3萬多戶,大部分住在解放街和建寧街。14年,地下黨員彭與朋友在株州建寧街開米店。次年,株洲商人協會發起並擔任執行主席,在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發等行業成立了16同業公會。33年,日軍入侵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該鄉大部分居民在原地重建家園。到了1949,大部分的房子都恢復了,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木框架墻,杉木樹皮或者小青瓦屋頂。

株洲是“商業之都”,蘆淞區的商品市場和服裝鞋帽市場在全國都有壹定的影響力。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中國商業聯合會等權威機構授予“中國服裝商貿名城”、“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中國品牌市場”等榮譽稱號,規模為全國十大服裝市場第二名。被媒體譽為“三湘第壹商圈”的株州中央商圈,是湖南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面的中央廣場商圈和火車站南面的松露市場群組成。中心廣場是株洲市的核心,由東西向主幹道新華西路和南北向主幹道建設路匯合而成。株洲百貨大樓,成立於1958,坐落在中心。松露市場集團年營業額500億元,商品豐富,已成為國家3A景區。

株洲主要的傳統商業街有建設南路、鐘鼓嶺步行街、新華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橋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車站松露市場群、中心廣場、長江廣場、紅旗廣場、文化路口等。株洲商貿正在形成批發零售並駕齊驅的格局。

  • 上一篇: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什麽?
  • 下一篇:註冊商標如何辦理轉讓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