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古懂得,蜂蜜入藥入膳,其味甜美,妙不可言,故稱無價之寶。天然蜂蜜量微,亦稱天賜。大約公元前700年,開始人工養殖蜜蜂,因為人們對蜂蜜的需求越來越大。古希臘、印度、埃及和中國均為世界最早養蜂之國。在宗教發達的國家,蜂蜜是聖品,用來做感恩祭祀,其功能相當於《聖經》所說的香膏。古希臘和印度人,還用蜂蜜美容和養顏。
古代蜂蜜稀缺,入膳者甚寡,惟有達官貴族可享受。19世紀,甜菜和甘蔗所提煉糖進入尋常百姓家,而蜂蜜依舊高貴,是餐飯之後甜食的華美點綴,如皇冠明珠不可替代。蜂蜜故事為世人口口相傳,《聖經》裏的天堂是“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出埃及記,3:8)。中世紀,蜂蜜譽為幸福與平安的象征,後來者還釀造蜂蜜酒,為生活平添諸多樂趣。拿破侖(Napoléon Bonaparte)曾用蜂蜜敷裹傷口,親身證明其神妙的消炎解毒之功。
人與蜂蜜相伴,已越數千年。在15000年前的中石器時代,即有人類采集蜂蜜之說。西班牙的瓦倫西亞(Valencia)沿海石壁陡峭,前不久,考古學家在峭壁洞穴中,發現4萬年前歐洲最古老的洞穴壁畫,有些描繪了穴居人采蜜場景:洞穴人從百丈峭壁順繩而下,在洞穴處,取蜂巢並放置於隨身筐內,蜜蜂盤桓飛舞與采蜜者身邊。5000多年古埃及的草紙書,最早記錄了埃及人養殖蜜蜂之事。實際上,尼羅河上遊的養蜂史,可追述到更早,那時人們將蜜蜂運往上遊,隨後載蜂房之船隨波而下,順尼羅河緩慢漂流,蜜蜂飛舞,沿尼羅河兩岸采蜜,然後飛回船載蜂房。古埃及養蜂業備受尊重,自公元前3200年直到後來,埃及法老冠徽上都鐫刻著蜜蜂圖案。埃及諸多古壁畫作品,均描繪人們采蜜和養蜂活動。古埃及草紙書也記錄了蜂蜜療傷和治病之事。
古希臘人養蜂始於公元前7-8世紀。隔板蜂巢是他們的首創,他們還是精挑細選蜜蜂的專家。由於養蜂業發達,雅典遂為養蜂立法,規定蜂房間距不超過275米為宜。古希臘軍事家、文史學家色諾芬(Ξενοφ?ν,前427年-前355年)為蘇格拉底弟子,其作品《萬人遠征記》,為古希臘第壹部養蜂學術著作。色諾芬早在24000年前,便描述了蜂巢和蜂蜜的醫療功能。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也曾親自養蜂。養蜂在古羅馬是壹項收入可觀的職業,那時的專家學者曾留下大量專著。古羅馬時代的政治家、著名學者瓦羅(Marcus Terentius Varro,公元前116—公元前27 年)曾撰寫專著,蜂巢的制作和蜂蜜的療效。更有甚者,不在蜂巢內的蜜蜂,在古羅馬具有與受保護的野獸同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