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早奧陶世火山巖
青泥洞群由變質砂巖、板巖和石灰巖組成,夾薄層變質安山巖(玢巖)和粗面巖,為板內伸展火山巖組合。
二疊紀和二疊紀火山巖
角嘎組安山巖-英安巖凝灰巖、英安巖火山角礫巖集塊巖、安山巖和少量堿性玄武巖,下崖村組安山巖、粗安巖流紋巖和火山碎屑巖。火山巖化學成分在53.93%-66%之間,w(K2O)/w(Na2O)比值小於10,屬於鈣堿性系列火山巖和堿性系列玄武巖。Lgτ-lgδ圖顯示投影點落在活動大陸邊緣和島弧區。火山巖組合應屬於活動洲際裂谷邊緣的肩弧火山巖。
三。早-中三疊世火山巖
馬拉松巖群中的火山巖包括凝灰巖、流紋巖、英安巖、火山角礫巖和英安巖流紋巖。W (SiO _ 2)為66.43% ~ 75.29%,英安巖為66.43%,流紋巖為75.29%,w(K2O)相對較高(5.34% ~ 5.52%),屬於鈣堿性火山巖。在LOGτ-LOGδ圖上,所有點都位於造山帶和活動大陸邊緣,屬於活動大陸邊緣的肩弧火山巖。
四。晚三疊世火山巖
甲皮拉組和巴貢組火山巖包括安山巖、堿性玄武巖(少量)、流紋巖、角閃石和凝灰巖,主要分布在玉龍窄帶內。堿性玄武巖中二氧化矽含量為49.55%,W (Na2O) (4.09%) > W (K2O) (0.96%)。在矽堿圖上,它落在堿性區域。中酸性火山巖w (SiO _ 2) 61% ~ 75.89%,w (Na2O) < w (K2O),屬鈣堿性系列火山巖。在W (TiO _ 2)-W (Zr)圖中,著陸點都在島弧區。根據瀾滄江北(東)傾斷層和藍片巖的時代,該區晚三疊世為島弧環境,屬於島弧火山巖。
五.新近紀火山巖
火山巖產於拉烏拉組中部,包括堿性粗面巖、粗面巖、流紋巖和安山巖,為中央火山噴發。W (SiO _ 2)的巖石化學特征為60% ~ 74%,W (K2O)為3.33% ~ 4.66%,少數達到6%,由鈣堿性向強堿性轉變。其原因可能是三江主斷層走向並向右滑動,兩條斷層之間的地質體(塊體)扭動形成張性斷裂,堿性巖漿沿張性斷裂侵入地表形成板內(陸內)張性火山巖。
總之,昌都火山帶火山活動相對較弱,是壹個相對穩定的地塊。二疊紀至中三疊世早期,位於江大和唐吉擴張裂谷帶之間,但由於反向擠壓,形成肩弧火山巖組合。而晚三疊世火山巖位於昌都上逆沖板塊的構造部位,形成島弧火山巖組合。中新世以後,受印度板塊、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影響,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深斷裂向右走滑,發育ne向伸展斷裂,形成中央板內(陸內)伸展鈣堿性-強堿性火山巖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