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市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自覺考慮和謀劃全省大局,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打造新時代“天府之國”,努力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農業更強大—
預計全年農業產業集群鏈綜合產值將達到840億元。
作為宿遷與JD.COM集團在鄉村振興領域全面深化合作的最新成果,JD.COM農業科技示範園創新構建了“國企+行業龍頭+頭部電商”的合作模式,可生產綠色果蔬5000余噸,育苗500余萬株,進壹步完善產業鏈,打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實現產業發展示範、技術服務支撐、產銷無障礙對接。
農業是農村發展的基礎和生命線。我市始終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堅持以產業化思路、項目化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我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記者了解到,以“三群四鏈”為主攻方向,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擴大規模、提升質量、打造品牌、增加效益。預計農業產業集群綜合產值達到840億元,增長10%,花木種植面積、河蟹養殖面積、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規模進入全國前三。
為充分發揮農業項目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我市按照集聚效率和加工附加值導向,全面加強重大農業項目引進建設,在北京等地舉辦20場農業專題招商活動,簽約農業招商項目192個,計劃投資252.3億元。
此外,立足“三群四鏈”建設主戰場和農村壹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核心區定位,加快園區擴容提質,在全省率先實現園區和省級以上縣(區)全覆蓋,2個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入選省級示範園區建設名單,此外,新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51個。
值得壹提的是,全市各級園區輻射帶動面積超過1.5萬畝,吸引了110多家龍頭企業、1500多家家庭農場、1300多家合作組織入駐園區,有效促進了主導產業集約化發展。
積極培育農村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業+品牌”行動,共同構建“1+N”的線上線下營銷模式,打造千香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霸王蟹”核心單品年銷售額突破65438+億元;隨著“農業+電商”行動的實施,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增長10.4%;實施“農業+旅遊”行動,創建了2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39個省級主題創意農業園和7個康美基地。
鄉村更美麗-
全市已建成528個美麗宜居鄉村。
“這不僅是家,也像是詩中的‘世外桃源’。”宿城區王官鎮湯唯社區經過農房改造、公共空間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生產生活、生態品質不斷提升,呈現出碧水古亭映趣、樹鳥歡唱、遊客村民喜氣洋洋的景象,讓返鄉創業的張春林每天都很開心。
推進鄉村建設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市在超額完成省定三年目標的基礎上,開展了新壹輪農村住房改善三年行動,堅持“面”和“襯”壹起,硬件和軟件壹起,統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使廣大農村居民過上現代文明的生活。
去年以來,我市始終圍繞產業鏈布局農房改善工程,圍繞農房改善工程打造產業鏈,持續加大項目整合力度,以點帶面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全市新增改善農民住房條件2.3萬套,宿豫區華陽鎮劍河新農村社區農村住房改善省級示範工程現場照片入選全國“奮進新時代”主題成果展,是全國鄉村建設線唯壹代表
深化鄉村公共空間的治理,是城市發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抓手之壹。在探索出壹條具有宿遷特色的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之路的基礎上,將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四化”同步壹體化改革的重要實踐,運用系統思維加強政策整合,推進鄉村生產生活生態整體治理、鄉鎮園區和社區協同治理,全力打造產業高地、環境優美、生活美好。
同時,繼續深化人居環境改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基本建立“縣村”廢棄農膜農藥三級包裝回收體系,將“愛護環境衛生”納入村規民約,常態化創建“五個美麗庭院”,加快推進“清潔鄉村”向“清潔家庭”轉變。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村為重點,堅持“人、城、產”發展思路,深入實施小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180年度項目,作為壹方區域中心,作為城鄉重要紐帶。
這壹系列措施促進了農村“路、水、林、田”綜合整治。我市已建成美麗宜居鄉村528個,今年新增省級特色鄉村12個。
農民變得更加富有—
預計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超過23000元。
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後,我們將繼續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在鞏固擴大扶貧成果、守住不大規模返貧底線的基礎上,以推進鄉村振興為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強村富民,千方百計拓寬農民致富渠道,鼓大農民“錢袋子”。
為鞏固和擴大扶貧成果,該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常態化開展“五訪壹查壹扶”活動,不斷加大“大幫扶”監測幫扶力度,建立薄弱地區重大項目優先安排20%的剛性制度,出臺三大地區總體幫扶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安排實施項目148個。
此外,新壹輪村集體經濟振興規劃紮實推進,實施資產倍增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管理提升工程、暖心富民工程,采取“壹村壹策”方式,以集體經營性資產攻堅空白村。188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收入達65萬元,增長10.5%。
為加快農民增收步伐,該市還推進實施農民充分就業、創業創新、農民能力提升三大行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通過新型經營主體享受產業發展成果。預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3萬元,增長7.5%。
更為關鍵的是,黃河故道富民生態走廊建設被列為“十四五”重大發展戰略,堅持統籌規劃、系統管理、連片開發,推進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等7項省級以上試點,深化城鄉人口有序流動機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六項機制”。已實施的277個項目投資375.4億元。
正在試運營的皂河龍運城,已成為宿遷黃河故道獨特的文化符號。“該項目以生態為基礎,以文化旅遊為引擎,以生活為本質,形成了集沈浸體驗、演藝路演、文化藝術互動、餐飲商業、觀光旅遊、酒店度假為壹體的皂河發展模式,既展示了全時運河文化,又促進了皂河旅遊的蓬勃發展,從而促進增收富民。”湖濱新區皂河鎮黨委書記張憲軍說。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市正秉承“強基礎、保發展、深化融合、促振興”的工作思路,守住糧食安全、不大規模返貧的底線,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建設新時代“天府之國”,全力打造“三農”發展基本盤,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