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如果回頭看,毫無疑問,當時成功統壹的大秦朝,無疑是世界上數壹數二的軍事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其實早在秦朝統壹全國之前,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軍事還是人文,都已經在中國遍地開花了。
同時,如果環顧世界各國,特別是與亞洲國家相比,我們中原燦爛的東方文明無疑是最閃亮耀眼的。如果論軍事實力,在秦王的心中,或許除了匈奴,秦軍真的沒有什麽值得重視的了!
比如當時朝鮮半島還處於部落時期,朝鮮半島北部有壹個箕子朝鮮。這是的叔父在伐周時率領部分貴族逃往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但當時朝鮮半島南部並無統治,南部只有三個原始部落聯盟。
但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朝鮮半島還是比較接近中原王朝的,這也促成了朝鮮文明的快速進步。那麽在中國秦朝時期,遠在大洋彼岸,二戰時在中國自吹自擂的日本是什麽狀態?
說這個有點尷尬。二戰中想征服世界的日本,當時與大陸隔絕。當時日本剛剛結束舊石器時代,當地人剛剛進入新石器時代,是純原始人!
從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漫長時期,在考古學上被稱為日本繩紋文化時代。當時日本島上的原住民只用石器和骨器打獵捕魚,他們住在垂直的洞穴裏。後來出土的文物中有女土偶。
日本島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有人居住。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遷入的通古斯人,後來的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自公元前壹千年後半葉以來,中國人和朝鮮人不斷來到日本。
當時的移民多為黃皮膚的東亞人,主要是彌生時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由日本列島的扶余人、漢族、阿爾泰人、繩文人逐漸融合而成。五世紀,大和統壹了日本。
然而,漂洋過海而來的東亞大陸移民,依然沿著朝鮮半島南下,穿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黎明總是壹觸即起,到處都是火山的群島。隨著許多東亞大陸移民的到來,他們也帶來了大陸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尤其是中國燦爛的文化和技術。
特別是有壹個傳說,秦朝的徐福東為秦王尋找長生不老藥,最終把中國的先進文明傳播到了日本。在日本歷史文獻中,關於徐福東渡海日本的記載數不勝數。日本學者考證徐福東後渡活動在日本九州和熊野。據富士古籍研究者鈴木正壹先生說,徐福來到日本可能活到了70歲。
據說當時徐福率領數千人到日本後,把中國先進的農耕方法、全能技術和風俗文化帶到了那裏,使日本迅速從新石器時代躍進到青銅和鐵器時代,從漁獵經濟的繩紋時代躍進到農耕經濟的彌生時代。
但關於徐福東的典故,仍有不少歷史疑問。至少,基因檢測不能證明日本人就是徐福的後代。中國和日本的父系祖先是不同的。日本母系D4高達40%,原產於西伯利亞,原染含有30%的北亞通古斯成分。
但徐福訪日恐怕是不爭的事實,他也成為許多早期東亞移民日本的壹個縮影。無數來自大陸的移民,尤其是朝鮮半島和中原地區的移民到達日本,他們帶來的許多先進文明無疑加速了日本文明的發展。
然而,戰爭也開始擡頭。二世紀下半葉,日本諸侯國內戰頻繁。到了三世紀中葉,出現了壹個比較大的國家“大和國”,中國處於漢朝。中日軍事力量的第壹次直接碰撞要追溯到唐高宗時期,當時朝鮮半島上有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
唐高宗第六年,高句麗和百濟聯手攻新羅,新羅派使臣向唐朝求援,高宗先後出兵攻高句麗和百濟。而百濟則上訴日本(即日本)。隆碩三年(663年),唐朝大將劉在白江口大敗援助百濟的日軍,壹路破百濟。
此戰之後,日本朝野上下震動,這個島國第壹次見識到天師軍在中原的強大軍事實力,於是開始派唐虛心學習。
在日本漫長的發展史和戰爭史上,印象最深的是戰國時期。和中國壹樣,日本在統壹後真正出現崛起跡象是在戰國之後,日本軍事力量第壹次主動把目光投向日本以外的世界。
但是,日本戰國和中國戰國根本不是壹個概念。要知道,當時中國的春秋戰國持續了近五百年,春秋五霸,戰國七俠。日本戰國加起來才130年,最後也只是壹個三俠蕩滌天下,而且比中國戰國還晚。就規模、文化和時間而言,這根本不是壹個層次。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湧現出無數人才,百家爭鳴,鬼谷子,老子,孫子,孔子,孟子,商鞅,韓非子,魯班等等。而日本這些人卻留下了壹種武士道精神,甚至沒有任何文學大師,所以日本戰國史的研究價值肯定沒有中國高。
日本戰國始於公元1467年的任瑩之亂,大約是在中國明朝中期,止於公元1585年豐臣秀吉上臺統壹天下。戰國時期我們和日本相差近兩千年。當然,我們可能做不到這麽簡單的時間對比,但戰國是中日統壹前的重要壹步。作為參考,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兩國不同文明的巨大跨度。
但是,即使在日本戰國統壹後,他們仍然在學習很多中國文化,就像秦漢唐宋元壹樣,只能仰望中國的另壹面。雖然當時豐臣秀吉有意直追大明,但日軍在當時根本不是明朝的對手,兩次都被大明的軍隊打退了。
但由於日本四面環海,隨著後來視野的擴大,壹個個孤島在日本人中產生了群體危機感。於是,他們試圖抓住每壹根發展的“救命稻草”,直到清朝中葉,才真正看到了趕超中國的曙光。最後回到了秦始皇時代,想象著壹群群原始人在還處於石器時代的日本島亂竄的場景。還是有想笑卻笑不出來的味道。
《歷史雜談站》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