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大烏頭煎的方藥

大烏頭煎的方藥

功效:祛寒止痛。

配伍:用大辛大熱的烏頭,猛峻善治沈寒痼冷,對於腹痛肢冷,脈象沈緊的發作性寒疝,能祛寒助陽,緩急止痛,蜜煎,既能治烏頭毒性,且可延長藥效,還可甘緩補虛。合為治沈寒疼痛,緩中益脾之劑。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沈弦者,大烏頭煎主之。(十七)

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壹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壹日再服。

此方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書中。腹滿寒疝宿食證第十篇,第十六節;“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博,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泠,其脈沈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對此條文先從文義進行分析;

說的是癥狀;特點是,腹滿,惡寒,不欲食,寒疝繞臍痛,若發自汗出(病發痛難忍,為痛汗),手足厥冷。

說的是脈象;脈弦而緊,或脈沈弦。弦、緊、沈皆為陰寒脈象,是應病而變生,何病生何脈,醫者診之,知何脈何病生,此細微之對應變化不可不用心辨之。

說的是邪正與脈之癥狀的關系;弦則衛氣不行,衛陽虛也。緊則不欲食,寒入中也,邪正相博。交感之爭。

選方藥,用量大者烏頭五枚,(為什麽不說重量,以枚做為重量單位。大者;多少大,大到什麽標準沒說,可能獨身烏頭。長要5至7公分左右的才能說大,直徑也要三公分左右,每枚重量是,20克,還是30克,還是50沒具體說)炮制方法,生用熬去皮,不嚼咀。

煮藥方法;水三升,煮取壹升,去滓,加入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這裏提示水的用量,就是煮藥的時間)。

服藥方法,強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是不同體質用量的說明(也就是說弱者服量要更少)。

內蜂蜜二升,壹是解烏頭之毒素。二是綬其性,以甘和之。祛邪扶正。防虛虛之變。

將上條文大體分析後,此病的關鍵之因是寒邪侵入人體陰邪凝結所至。為陰勝陽虛衛氣不行。寒是病之因。痛,腹滿,不欲食,自汗出,手足厥冷等現象,或脈弦緊,沈弦皆為病之果。是病的外在現象。病脈癥治,治之主用辛溫、通陽、通經之方藥,此為治該壹類型陰寒凝固之病的思惟方法。大烏頭煎主之。何謂;“主之”在張仲景的書中常見。這指明了治病、選方、用藥的方向。凡這類寒病辛溫之法不能變,但妳可靈活地選擇這類溫藥。其中說法有學問,有來頭,內含深遂。此為母方,也為開源之法,運用十分靈活多變,不拘壹格,不可拘泥。要明其深義。臨證方可心中明了,明病用方,病變方法變,藥法對應生,知病,知法,知方,知藥。用時不亂,應於萬變之中,則百戰不殆。

在金匱要略與傷寒論書中。可見烏附藥的大量出現在不同方中(不知當時用的烏頭是人工種植的還是野生的)。無論是外感寒邪,或是內傷、雜病的治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傷寒論>的112方中,原文裏說到使用附子方的地方,約35處,這比例約3、2比1,也就是說不到4張的處方中就有壹張方要用附子。如此多的使用附子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說明附子在祛寒溫陽、救逆方面和重要性。其中使用的生附子與炮附子與我們今天的炮制方法都有所不同。當時的炮法有可能是用火炭灰來煨發炮的。用量常是壹至3枚。去皮、破(切)八片。想壹想把附子切成八片應該不可能太小。只有在‘烏梅丸’中提到用六兩。煮藥的時間大多是‘三升水煮取壹升’。這升的概念對今日的人來說,可能沒有壹個標準的認識。在我小時候,可見到,店裏打灑竹罐壹升是約半斤,量米壹升也是半斤。大升、小升、或鬥都是木、竹、土罐制品。試想,當時的壹升有可能約今日的250克。各地區升的說法會有所不同。為了能對烏頭這類藥的進壹步了解,有必要對其,品種與產地,品質與加工,藥性與運用,藥後反應做點說明。

烏頭就目前發現來說有好幾十個品種,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我們只能說些目前藥材常用的常見的幾種烏頭。野外生長的烏頭叫‘草烏頭’習慣稱之為‘草烏’。而我們醫藥用的烏頭,大多是人工栽種的川烏頭與附子。此為同屬植物。是人們在治病過程中,將烏頭主生根塊與側生根塊(附子),分別選取使用,不同的說法。 川烏頭;異名,烏頭。為毛茛科烏頭(栽培品)的塊根。多年生草,高60~120厘米。本根塊通常2個連生。紡錘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子根(附子)甚肥大,直徑達5厘米。在現實中也不及或超過5厘米的。川烏頭與草烏頭,在明代前多統稱為烏頭…….本草圖經故宋以前所稱之川烏頭,似屬野生之烏頭。目前用藥,主產於四川,陜西等地。

藥材選擇;幹燥的母根,呈瘦長的圓錐形,或帶殘余莖桿,體長3~7厘米,直徑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皺縮不平,或有錐形的小瘤狀側根,並具有割去附子後遺留的痕跡。質堅實,斷面粉白色或微帶灰色,橫切面可見多角形的環紋。無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個勻,肥滿,堅實,無空心者為上佳。(說明;在現實藥材中,因挖的時間不同,見到這標準品不多)。

炮制;

1,生川烏洗凈曬幹,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如換水不勤夏天熱易腐生味),漂至口嘗僅稍微麻辣感時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煎煮,至川烏熟透內無白心取出川烏曬晾,悶潤切片曬幹(每100斤川烏用甘草5斤黑豆子10斤)。

2,在中藥的炮制書中的炮制方法有所屬不同。在這也說壹下。將去雜洗凈的川烏用清水浸2~3,每天換水2~3次,撈出晾幹,取米醋,生姜汁,與川烏同入鍋加清水浸過面,文火煮至水8成幹再燜至吸水幹,取出晾爽,鍘片,曬幹。每川烏100斤用醋2點5斤,生姜2點5斤(有可能多於此數)。

3,在中藥加工與炮制的制法又有所不同。將原藥川烏揀凈,裝篩籮內,清水沖凈,取出,分大小個,入缸內用清水浸漂,壹般春5天,夏3天,冬10天(視原藥大小增減浸漂時間)至切開內無幹心,取出,晾幹表皮,放入蒸籠,壹層川烏壹層生姜(切片),1鋪完為止,中火蒸10小時,取大個實心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六七成幹,切2毫米縱薄片,曬幹。

成品規格;在壹些書沒什麽說明,但在中藥加工與炮制壹書中有說,以這做為參考。加工炮制的成品烏頭,外皮灰褐色,切面灰白色,半透明圓形片,口嘗微麻舌感。(在藥店裏常見到的烏頭沒這樣好,粗桿較多,灰黑色的較多,色與炮制方法不同有關)

性味;辛,熱,有毒。

歸經;入脾,命門,二經。又雲;入手厥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心腹冷痛,治風寒濕痹,陰疽毒腫等癥。用量;1、5~6克,另壹書雲;3~9克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采於夏至小暑間挖取附於母根旁的子根,洗凈後稱泥附子。主產於四川,陜西等地。

炮制;

鹽附子,選取中較大的泥附子洗凈泥土,浸入鹽鹵和食鹽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晾曬,並逐漸延長曬晾的時間,直到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並體質變硬為止。

黑順片,選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凈泥土,浸入鹽鹵水液中數日,並與鹽鹵水同煮沸,撈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鹽鹵水渡中,並加入黃糖及菜油制成的調色劑,使附片染成濃茶色,用水漂至口嘗無麻辣感時,取出蒸熟,烘至半幹,再曬幹。

白附片,(此與天南星科的白附片有別,為禹白附,名獨角連)選取較小的泥附子洗凈泥土,浸入鹽鹵水液中數日,並與鹽鹵水同煮沸至透心為度,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薄片,用水漂至口嘗無麻辣感時,取出蒸熟,曬至半幹,以硫黃熏後(色樣變白),曬幹。

在《中藥的炮制》壹書中,所用的炮制方法與上之法,有不同之處。

選擇烏頭的側根,呈圓錐形,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芽痕,上身肥滿,周圍有瘤隆起的分岐,表面為黑灰色,切面油潤,有光澤,質硬而脆,破碎面呈角質狀。無臭,味淡,個在均無腐爛為佳。

制附子,順附片,熟附片;將附子用百分之壹的稀明礬水浸5天,每天換水3次。後直切成2厘米厚片,再用清水洗凈,曬至八,九成幹,蒸4小時後曬幹。每100斤附子用明礬1斤。

炮附子(炮天雄),將附子用百分之壹的稀明礬水浸5天,每天換水3次,去凈皮不要頭尾,橫切成2厘米厚片,曬至八,九成幹,蒸4小時後曬幹。要爽身不粘手,然後用鐵篩乘附子缸內燃炭火烤,炮至附子鼓起脹大,兩邊起泡為度,取出涼後使用。另壹制法是,用姜汁悶潤壹夜,蒸6~8小時,炮天雄的方法也是壹樣,每100斤附子用生姜10斤磨汁,姜渣30%水煎湯和勻。 附子,烏頭,天雄,側子,烏喙,采得,以生熟湯浸半日,勿令滅氣,出以白灰拌之,數易使幹。又法;五物收時,壹處造釀。采半月前自造米醋,用時不必太酸,將采收洗凈罐內淹七日,日攪壹遍,撈出以疏篩攤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風日中曬之百十日,以透幹為度。

書中另壹種炮法;凡用附子烏頭天雄,皆以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又雲;凡使烏頭,以柳木文武灰火中炮令皮拆。以刀刮去上孕子,底尖擘破。於地掘壹坑安之,壹宿取出。焙幹用。(所謂;柳木文武灰火,熱灰,對生長在城裏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因現在人多用電與液化氣,在山區,用燒柴煮飯菜的人就比較明白,柴草燃燒後留下的熱灰。此法炮烏頭,類似民間的煨法,今煨生川草烏之方藥,治痹痛。還有見極少數人用,他們都非常保守,方法不輕易視人,與李時珍之說,用法很接近。此藥力較強,因其含較足量的野性。)

性味;辛甘,熱,有毒。

歸經;心,脾,腎經

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治內外陰寒。通十二經。

用量;1~3錢。另書用量;10~20克。

存疑;在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沒有看其對烏頭,附子有種植的說法。雲;附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采為附子春采為烏頭”。(顯然采挖的時間與目前種植采挖的時間不壹樣,另壹設想就是人工種植的附子采挖時間,要在地面莖幹葉皆枯落的冬天采,因為這裏對廣漢地區有所指),其說的地區早春采得為烏頭,與冬月采的附子,就質量是上好的,此天時還是在寒冷的霜雪之中,此時采挖根塊大重而飽滿,藥性十足。地面莖桿葉,早已完全落葉,營養歸根(此時天入於地,卦為‘地天泰’,泰也,安也,陽潛入於內,如纓兒在母之懷抱,熟睡於甜美之中,再值春溫花開季,正是三陽開泰時)精華藏於根子中。此時根子蘊集陽氣,與土之地熱精微物質在極微妙的變化之中,飽含之,來春天溫待發出。

以上之引證,是為了說明早在漢朝的張仲景,所用的烏頭,附子,到底是野生的還是人工種植的藥材。答案很難認定。當年張仲景手所用的附子。在很多方中都明確點明要生的在<傷寒論>中可以看到。為什麽今天的人,不敢用生附子,為什麽,對藥用生附子,烏頭,要如此嚴厲的限止,(今人限而不用,此失仲景之法也),以至真有重病之人要用生藥,難得尋找。只能坐失救治的機會。此之善惡如何憑說。

如何識別附子藥材質量;

這是擺在醫者與患者面前,壹個十分關鍵的問題。藥材質量的優良與否,是治病成敗的關鍵。此問題不能含糊。就今日,或說八十年代後出來的中醫,其教學方法基本是從書本,走向醫療。用與識藥基本脫節。這是中醫的悲哀。壹片附子到手上,看不出優劣,看不出同壹種病,此制附子可用,彼制附子無用,用後會加深病情。看不出附子在加工前的漂制過程中是否變質。看不出附子是否漂制過頭,藥性人為的破壞太多。如果用這沒什麽藥性的附子來治病,或說是藥渣來治病。會有用嗎?看古人在本草正義書中說;附子,‘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鹽制之藥,而又浸之水中去凈鹹味,實則辛溫氣味,既壹制於鹽之鹹,復再制於水之浸,久久炮制直性幾於失。’為什麽要用鹽來泡附子,就是不易腐,如果腌的時間長與腌菜有什麽區別。此法是制附子的最不善之法。皆因人為走樣,而失真的泡附子之法。今見鹽附,鹽之過量堆用,對治很多病都不能實用,而如今之人貪的利益,能說是何種鹽腌制出的附子嗎?不是鹽用的過多,就是浸之無味,要不就用腐附子炮制。如今醫生不去藥市鑒別,何能把握用藥,看了之後又能看出幾樣可用的附子。令人悲嘆。再者不同產地,不同批次,加工出來的附子,藥性都有所區別。為醫之人不可不審之。下舉壹例說明;

例壹.幾年前治壹肝癌患者,處方中有用制附子80克。第三天患者,跑來找我說;陳醫生昨天用了妳開的藥,服了藥後人很難受,全身無力,話也無力說,飯也不愛吃。腹部脹滿。聽情況後,略思惟,病人服藥壹年多,都很正常。這張方已延用了好幾次,附子用量如前沒變動,只是他藥略有增減,主方沒什麽變。今是何因,如此不對,是處方有誤,還是藥有不對的地方。切其脈,較前診之脈比之,變大,弦,緊,關下滑動,本來脈已變小,今為何突變如此,此乃病進之脈。說明其腹確實是脹滿。囑其將還沒吃的中藥拿來看。將藥壹味味分出。看藥沒拿錯。只是,制附片,被店家變換成鹽附片,這附片口嘗後,非常的鹹。試想80克的附子,就好象放入30~50克的鹽。病人吃不出新的毛病才怪。此鹽附子與治病思路完全相反。此藥店拿錯之過。患者不知找來以為是醫者開方不對之過。(為醫多年備受類似之責已是壹次又壹次了)。其想將藥棄之,日;將鹽附子拿出,到其他藥店買過制附片80克,入乘下的二包中藥裏續服用。過了二天病人來診,說服藥後沒不良反應。同壹方,同壹人,同壹病,因附子加工的不同產生了不壹樣的反應。把好用藥質量關,是治病的關鍵。醫生在這方面要有鑒別的能力。有時對中藥要壹壹過目。

如今附子的藥材加工與炮制方法,各地不壹,優劣不壹,不合格,壞腐的,藥性低劣的,妳留心去看壹下就會發現不少。這真的是藥材的壹種腐敗現象啊。不知者不怕,知者心都會發毛。病人要救命用了這樣的藥,大家摸良心想壹下是什麽後果。對於壹些平常病,用了些低劣的附子,治病效果不好。也就不了知。可關鍵之病用藥就大不壹樣了。現在不少醫者,也不知問題出在那裏。患者就更不知了。在多年的治病過程中,發現因附子的低劣,影響了治病的效果,已是常見的事了。起初還以為是處方不對。後來深入思惟,再到藥店裏去看藥,再到藥批發地去看藥。對於不同地區,用附子的患者,常叫其將買的附子,診病時帶來看過。才有所發現。特別是治療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壹些癌癥等病。選用優劣附子,或說不同炮制方法的附子,成敗都在壹線之間。這是病人最後壹線的希望。此時治療不容有半點差錯。特別是有壹些炮制的方法,這類病不能多用,或說完全不能用,比如只要用鹵鹽(膽巴水)淹制過的附子,用該法制出的黑附片,白附片,鹽附子等。不能起到好的用處,有時多用幾包對病反而有害。治這類病,最好選用《中藥的炮制》,《中藥加工與炮制》及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書中所說炮制方法。對附子的選用,是受到很多條件所限。為治病,常為找壹點大體能用的附子,而費盡心力。

中藥材的地道與否,直接影響藥的質量與性味。影響附子性味變化的因素很多。做為壹位醫者不得不去了解,去面對,何謂;地道,就是說這裏的氣候、土壤、海拔適應藥材的生長。如果人為幹預太多移種他處(不適應附子生長的地方),影響藥材質量,則為不地道。此為人工種植的地道。自然狀態、也謂原地野生的藥材,是真正的地道。目前我們用的附子大多數都是栽培品。多為壹年生產品。如今種植的川烏與附子多種於田地裏,常套種在其他經濟植物間。夏季采挖後,是為了其他植物的生長。為了經濟利益,人們利用土地增值,不會把附子種在田地裏好幾年再挖,因為那沒有經濟效益,越往後根塊長的慢。在50年前種附子沒有什麽用化學農藥與化肥。可如今就是基本要用的。從《中草藥栽培枝術》可以看到,人種植附子容易得;1,白絹病,受害根會,幹腐,爛腐,或濕腐。用藥防治‘五氯硝基苯、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等農藥。2,根結線蟲病;土地用滴滴混劑,每謂60~100斤。3,蠐螬和螻蛄的蟲害。敵百蟲及其他藥。附子生長喜歡陽光充足,溫暖濕潤氣候,地層肥厚,含砂質地,排水良好的地方。海撥1000左右山區種植的附子不易退化。

附子的用量;到底要多少,存在不同的看法。看到壹些藥典的規定用量最多是6克。也有的書中放開了不少,將附子的用量封頂20克。所以目前大多數的藥店,看到處方的附子,超過了20克就不賣了。其為了用藥的安全,按照規定,出發點是善意的。可以理解壹點點。有的人壹講到附子有毒,量用20克就太多了,要如何如何的註意,如何如何的小心,自己對附子的理解只是在書本,沒在實踐中去證實,完全不是壹個中醫的做法。不少病家還沒服藥聽人這樣壹說,都會心裏害怕。拿著處方回過頭來,問我附子是不是開太多 了,藥店的人或醫生說附子有毒。在以前我會反復地對病人解釋說,為什麽要用這樣多的附子,是因為病的原因才要用夠量的附子。這麽多年來,我可以說,每年都要為這事費太多的口舌,太累了。太無助了,大多數醫生都因不理解而反對,(只要病人將處方給他們看)。現在若有人看了附子會怕再拿方來,我只能對其說,怕就不要服這處方。試想我又何必呢,為什麽不做壹個按規定做事的好人呢。要做個壞人呢?為什麽老實將自己置於險地之中,然道為了救人,不知自己在走刀刃,在高空中走鋼絲。為什麽要做受眾人之責的事呢。這壹切心中都非常明白。找我看病的有些病人,大多都看了不少大醫院,有些病醫院說已很難看了。看到這樣的病人,其生的希望已很少,如不合理的治療,可數出他們能活多久。而且用了附子還不能保證病壹定會好。看那些表面按板規定善良的人,關鍵之時想不出好法,來治病,來解除病者痛苦,坐失病者治病之良機,確糊漫說話。設被敵困,生機被扼,必要大智大勇,敢兵行險道,爭取主動。也許會光明再顯,勝利就在手中。若失智勇、主動,表面迂腐善良,則如同‘阿鬥’,善惡不分,縱病發展,是奸人與敵人等同。

處方中用附子多少,選用何種炮制方法的附子,來治病。都是依病的不同變化做出的選擇。如果病要用大量附子醫生不用,失治病之機。是醫生之過。如果本病不該用附子,或說本病的附子的用量只能用5克,而用了20克,也是醫生之過。兩者皆失。治病用附子不是做繡,不是開了好看。更沒有人想冒這個大不違。是該用則用,不該用則壹點都不用。附子量之多少是病的選擇,不是人的選擇。雲南巳故老中醫吳偑衡前輩,對附子的理解與運用。是很值得醫者去學習去研究的。他對<傷寒論>領悟與對附子認識發揮的運用,世間罕見。他是在關鍵時刻能做中流砥砫的人物。眾人無為他有為,力挽狂瀾,建奇功的人物。是難遇的良師,他的思想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我還沒學中醫之前,還是小孩的時候。就看見有人用‘陽附’與‘山羊頭’壹起煮後服用,來治頭風之病。所謂的‘陽附’就是炮附子(那時根本不知陽附藥店叫附子,有的百姓至今也是習慣稱陽附,這稱法更合藥性),而且要買大片的附子(天雄)。用量是,壹次半兩、壹兩、二兩、半斤之不等。大多數人服後效果都很好,有的頑固性頭痛就這壹偏方給治好了。這是不知何時留下的經驗,我留心過其的用法,發現她們用並不盲目,而是量從少至多。我問過她們要吃幾次,有壹個人對我說她連服6次。用附子與肉壹起煮來服用,在其他地區也有。特別是冬天。用量都不會少。是憑當地的經驗,或說是他們祖上留下經驗。為什麽不獨用附子,而要與肉類壹起煮來服用呢。這裏面有學問。如果附子不與肉煮,而單獨用,吃了大部分人都會出問題。也就是今人所說的中毒。因肉的原因制了附子之毒素,加強了,祛風寒,溫陽,補益的功能。還有壹個問題就是煮藥的時間,百姓不可能對附子的藥性都了解。他們只是方法壹個傳給壹個。如果不是與肉煮他們會把握不好時間。與肉骨頭壹起煮,要煮到肉熟爛,自然要耐心,候上幾小時。在知與不知中,按照藥性的要求,完成了附子的正確使用過程。也有人對我說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人用生附子與肉壹起煮的習慣。在壹大鍋裏放上幾斤的牛羊肉,在到地裏抱出幾斤的生附子洗後與肉壹起煮。附子多少完全是經驗。從早上用中慢火壹至煮到晚上。大約要十小時。民間百姓之方留傳千百年,其中自有道理。他們用而不知其中道理。其壹次性附子用量,都超過現有規定的20克。都是這量的幾倍。如果吃了很會中毒。對人的身體沒帶來治療與補益的作用。這法不會流傳,早就滅了。做醫生首先要善於,去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這對提高整體的中醫理論水平是大有幫助的。看這很‘土’,表面上看不出名堂的事。用宏觀的思惟去觀照。會發現很多深遠寬廣回味無窮的奧妙。道在其中。

在很多書中都有說用附子方的適應癥,但無統壹的說法。關鍵之時舌脈癥難憑,但有點要把握,就是陰陽之癥的區別。傷寒論中雲;“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胅,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胅,熱在骨髓也。”如果能對這經文舉壹反三,就可去掉很多假的現象,看到病的實質。治病用藥就會自如。 身體過於虛弱的人初用附子量不宜多,或不用。

溫熱傷津毒實癥病人不能用附子。

心情不好、情緒變化很快、心情煩燥、肝氣郁結之人、,不要用附子或暫時不用。如服附子方,前皆平平,後病人心情,因家事或他是發生逆變,要停用附子。

服附子後口舌及全身發麻,停用附子,立刻吃生姜與蜂蜜(二者量要靈活,多可用半斤)可解或用他法解除之。

病人本虛用附子後反而汗出多,人疲軟,停用附子,觀看方中附子的炮制是否有不對之處。

非陰寒癥者不要用附子。

對重病人,所用附子,有生條件,醫生要親自看驗。

害怕附子的人,不要用附子。如今有人壹說到附子,就會說有毒,說的人心害怕,給附子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這是很不負責任,很不客觀,很沒有公正心的說法。

使用附子,或者說較長時間的用附子,要知道反佐方法的運用。

病人服用附子後所出現的壹些正常與不正常反應的現象,醫生心中要有數。要有多個應對的方法。比如說‘發冒’、腹瀉(少數會嘔吐)、氣積在某處引起的酸痛、腹部噯氣下氣,氣往身體某處走,或氣往足下走,等等,很多現象皆為藥後的正常反應。這些現象是,當藥力達到壹定量後皆會消失,消失的時間因人而異。如果病人對此不理解而心生害怕,醫生最好停開處方,或令其不要用藥。

炮制不合治療要求的附子,或說變質的,不能用於方藥中,要停止使用。

不要單獨使用烏頭與附子內服。(對沒經驗的人來說)。

凡用附子量大多要久煎2小時之上。

  • 上一篇:促銷和宣傳註冊商標屬於哪壹類?
  • 下一篇:* *市工商局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整改方案。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