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大米商標

大米商標

?文/圖?歐陽漸

“壹米,兩個女人,三個有錢人……”

這首柳江童謠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很多人,包括我,壹開始都混為“二杜米”。

因為很明顯:團團是柳江的“魚米之鄉”!

團團地處水網密布的谷峰平原,李贛和八仙河貫穿全境。

肥沃的土壤與田野、村莊、溪流和灌溉工程密切相關,

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第二次上《中國地理》雜誌!

童謠只能代表古語。

Yidumi開發得更早,200年前。

宜都(拉包金德地區)客家人生產的大米在柳州很有名,所以有“宜都大米”的美譽。

但是,發展集群種植產業還不算晚。

翻開乾隆年間的《馬平縣誌》,

在該組中可以看到兩個指標:

第壹,很多有歷史和人文的村名今天還在用——

米村、呂溝村、蓮花村、塘沽村、那屯(唐田)...

第二,碾米廠密布。據統計,它有近百個座位,是馬平最高的!

作為柳江糧倉的老板,

團團在此後的各個時期都表現突出:

民國時期,《柳江縣誌》中有這樣的記載:

“壹、二區(民國二年撤都)米質較好。”

“二區和三區以上的水田……”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團米總產量基本占到全縣的20%以上。

1957年秋,柳江第壹農業中學在某集團成立;

1963,團團農業技術推廣站成立。成立早,在全縣也是走在前列的。

“三年困難期”縣裏缺糧,壹個團慷慨解囊,捐了580萬斤救命糧!

1974,那是學習大寨的熱潮,機械地學平原的某個地方沒有“人工梯田”。

而是要因地制宜,在白鹿大隊搞“園藝”。

對不平整和零星的稻田進行綜合規劃,提高了產量。

同時搞水利建設,誓把她的土地變成良田。

70年代中期,團團完成了全縣最宏偉的幹渠灌溉工程。

"溝裏的水是活的,在流動."(宋劉國)

朝陽、劉力和大沖渡槽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與此同時,羅曼鎮的北車渡槽如四大龍王,噴水灌溉田地,

它是柳江龍南總幹渠(全長36公裏)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懷水庫南水北調將打通龔蓓、工農、李疃、柏林水庫“四個金壇子”。

連成壹個龐大的灌溉網,覆蓋4個鄉鎮26個行政村的3萬多畝水田和果園。

團團鎮糧食面積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20年增加了654.38+0.3萬畝!

上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成群結隊的稻田更加生機勃勃。

為加強田間管理,1982成立了團團農業技術服務公司。

同年南方十三省水稻施鉀現場會議將組團參觀推廣組團經驗!

1983年,團團糧食豐收,被自治區授予解放牌汽車壹輛。

這件事在縣城引起了轟動。

1987,縣裏糧荒又來了,立馬壹批調了220萬斤,真是雪中送炭!

1981—1989,米村有米,名不虛傳。秦炳懷在全國賣了6萬斤大米。

成為全縣最牛的“賣糧大戶”,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90年代,叢生稻田的產量和質量並駕齊驅。

這是萬畝糧田基地,萬畝優質谷生產基地。

穩坐“糧倉”兄弟的位置,卻依然不滿足於群體。

2002年,團團率先建立無公害優質水稻基地。

並為知名品牌“大福”提供加工原料;

還註冊了“八桂益都”優質大米商標。

從2010開始,陸續實施溫室育苗和機械化耕作...

近年來,隨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

不遺余力,分組實施“6+1”工程;

優質水稻、蔬菜、雙季葡萄、草莓、養殖(龍蝦)、養殖是六大特色產業。

田園式休閑觀光旅遊區——壹洲村慢生活。

以柳江深度融入市區為契機,天時、地利、人和,

形成群體,大家抱團發展,享受新壹輪農耕文化!

  • 上一篇:代表內蒙古的商標。
  • 下一篇:迪斯尼企業營銷模式和具體策略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