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德惠市米沙子鎮永太號屯王氏家族祭祖碑 ——先民闖關東的歷史見證

德惠市米沙子鎮永太號屯王氏家族祭祖碑 ——先民闖關東的歷史見證

德惠市米沙子鎮新華村壹社(永太號屯),在屯子裏提到“來春溝”這個名字,年輕人是很陌生的,幾乎無人知曉,只有屯子中王氏家族的少數老人了解“來春溝”的壹枝半節。來春溝是清朝王氏先人“闖關東”時於此地“跑馬占荒”之初所起的屯名,歷經多年演變成為現在的永太號屯。

清朝初期,朝廷把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實行封禁政策。乾隆四十壹年(1776年)上諭:“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與滿洲風俗攸關。”因此,“永行禁止”流民入境。①為了具體執行這壹政策,甚至還在東北設立了柳條邊以為樊籬。但由於關內戰亂和災荒等原因,生活艱困,山東、直隸等地的農民迫於生計,不斷突破清朝的禁令,從古北口、喜峰口進入東北,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來者”。東北地區所設立的柳條邊墻根本擋不住流民湧入的洪流。清朝政權迫於現實,也不斷地調整這壹封禁政策。乾隆九年(1744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朝廷均允許關內饑民和無業貧民出關謀食。②

現在永太號屯王氏家族先人***兄弟三人(永太號王氏壹股的先人名王琳),在乾隆年間從祖居的山東省濟南府德平縣大王莊出發,攜家拖口,身背肩挑,壹路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出了山海關,走上了“闖關東”之路。曾有王氏族人寫詩描述先人出關:“魯南塞北非等閑,背井而去舉步艱。雄關阻斷望鄉路,迷茫難知何時還。”道出了王氏先人出關北遷時對祖居家鄉的難舍之情。

王氏先人出關後,先是來到承德府朝陽縣(今遼寧省朝陽市)落腳謀生,備嘗艱苦。在此生活數年後,兄弟三人決定就此分手,再次挑起“八股繩”各奔前程,自謀生路。所謂“八股繩”就是先人肩上擔著長約八尺的大扁擔,每頭四股繩子下面拴著用柳條編織的花筐,走停方便還省力。筐裏裝著簡單的行裝和生活用品,有時小孩子走累了也可以坐在裏面。先人們就是在這樣的物質條件下,帶著謀求幸福生活的渴望而勇敢地闖蕩在當時還是壹片茫茫荒野的關東大地上。

王氏兄弟三人在分手時約定後人起名要按王氏家譜輩分用字,以作為聯系證據。各代起名中間用字是”文英大成尚? 克豪家闖宗? 守誌彥萬世? 學德純立興。”還規定了這二十輩的“字”要循環使用,為尋根問祖留下依據。現在永太號屯王氏家族這壹股的先人披星戴月,克服了各種困難,經過多少的風風雨雨,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落腳在寬城子頭道溝壹帶。後來經中介人的聯系,在長春東北約八十裏處的天吉街以北從蒙古人手中買荒墾田,落腳紮根,把此地起名為“來春溝”。

王氏先人在遷往關東壹路上每到壹處要量土選荒,就是用秤來量土的輕重以確定土質肥沃或瘠薄。先人們最後決定在來春溝立足,是相中了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他們在這裏造窩棚、披榛棘、墾田疇,勤勞節儉,度過了最為艱苦的歲月。由於先人們不斷努力,生產發展,收入也逐步增加。於是,他們又買進更多荒地,修造了宅院。

現在102國道的前身,在那時是壹條被人們稱為“老韃子道”的土路。關於這壹名稱現在有的老人說是因為蒙古人而來的,也有的老人說這條土路是俄國人為修鐵路而臨時開通的,所以稱為“老韃子道”。在當時,這條土路是連結南北交通的要道。來春溝靠近這條“老韃子道”,很有經濟眼光的王氏族人於是開起了大車店。那時貨物運輸全靠馬拉的大鐵車,冬天是運輸旺季,壹天就是起大早走,最多的行程也就是百八十裏地,還沒到天黑就得找店住下。

王氏族人很會經營,大車店屋子燒得暖,夥食好——白面餅,豬肉燉粉條子,白酒管夠。對於好賭之徒,店裏為他們整夜點燈。當時有句俗話:車虎子進店賽過知縣。住店的吃玩都相當盡興,回頭客也就特別多。來春溝王氏族人所經營的大車店成了南北交通要道上的壹座“名店”,名聞遐邇,都知道南荒有個“天吉王”。

正是靠著辛勤的勞動和靈活的頭腦,王氏家族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是來春溝,就是寬城子等地都有王氏家族的買賣,而且規模都很大。當時的大買賣都是講究“字號”的,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商標,取壹些寓意吉祥如意生意興隆的名字。王氏家族的生意便取了字號“永太號”,這樣,人們漸漸把來春溝稱之為“永太號”,而它原來的名字卻被人遺忘了。

當時還探聽到了走散的另壹股人的消息,有的說在北荒北下坎住,也有的說在農安北三盛玉壹帶。可惜當時沒弄清楚詳細地址,所以後人們就再也沒有聯系了。

來春溝這股王氏族人逐漸壯大起來,人口也增多了。再加上朝廷的苛稅增加,地方上又動蕩不安,清同治八年(1869年),王氏家族的四位兄弟王克明、王克敬、王克成、王克儉又分家了。永太號住兩股,永太店和永太城各住壹股。四股人隔河相望,各營莊田。

兄弟四人在分家時於祖塋地立碑祭祖,記述了先人王琳(應為“成”字輩,但其名字未用“字”的原因不詳)闖關東的事跡。碑身和碑座均為漢白玉,碑身高1.5米,寬0.52米,厚0.22米。在碑身的正面是陰刻楷書大字:大清同治八年菊月 榖旦 立。背面上部居中是分為兩列的四個大字:於今為烈,下面是碑文,***236字,其中221字可以辨識。碑文記述了王氏家族在“先大父”(祖父)王琳的帶領下離開山東遷往關東的過程,並明確記載了王氏家族“迨嘉慶四年赴長春廳治荒”。事實上,長春廳是嘉慶五年(1800年)皇帝發布上諭批準成立的,③碑文所載當是立碑時(同治八年,即1869年)人們對這壹地區行政歸屬的習慣性說法。

此碑初立時碑座亦為漢白玉,後更換為青石,青石碑座長為0.79米,寬為0.50米,高為0.52米。碑前設有漢白玉石供桌,長0.52米,寬0.46米。

此碑在問哥時期遭到破壞,被米沙子來的中學生洪餵冰們推倒。2010年秋天,永太號王氏家族經公議,又將此碑重新立起。

壹位王氏後人回顧這段家族歷史,賦詩:“清天霧海來春溝,風霜酷日墾田疇。自強不息精神詠,葉落碑前寫千秋。”(詩中“清天”指清朝,“霧海”指幹霧海河)詩雖不屬上品,卻是對先人們情真意切的懷念吧。

王氏家族祖碑所記載的不僅僅是王氏壹家人的歷史,事實上,它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近代歷史上三大移民潮④之壹——“闖關東”這壹悲壯史詩的難得物證。希望王氏祖碑所具有的重要歷史意義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使它獲得更好的保護。

註釋:

① 清《東華續錄》,第二十八卷,第二十四頁。

②《近代東北史》,王魁喜等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壹版18頁。

③《長春昨天的故事:長夜裏的星火》,王貴 孫淑範主編,長春出版社2003年10月第壹版13頁。

④ 中國近代史上有“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三大移民浪潮。

  • 上一篇:大友克洋《蒸汽男孩》的風格和流派及創作背景
  • 下一篇:電動車輪胎什麽花紋什麽牌子好?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