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誰?他是晚唐著名詩人,與詩人李商隱並稱為“小杜麗”。那麽,孩子們現在應該知道,“杜麗”是李白和杜甫的合稱,“小杜麗”是杜牧和李商隱的合稱。說起來,杜牧和杜甫都姓杜。孩子們想,他們是親戚嗎?
別說,真的,杜牧和杜甫還是遠親。只是這種遙遠的關系實在是太遙遠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有些小朋友可能會好奇,我就在這裏給大家解答壹下:他們不都正好姓杜。如果要追溯的話,從唐朝到三國時期要500多年。孩子們背誦了朝代的歌曲。妳還知道三國是哪三個國家嗎?沒錯,就是魏蜀吳三國。熟悉三國故事的孩子都知道,最終被還給了金,而最後被消滅的政權是,而領兵完成統壹的不是別人,正是杜甫和杜牧的始祖。他是晉代的大學者,也是他那壹代的大明星。他的名字叫杜宇。
杜甫的支脈是杜預的次子,也就是次子杜丹的後代,杜牧出自杜預的小兒子杜音y ǐ n,這個支脈點就在這裏。時隔500多年,不客氣地說,他們之間並沒有太多的血緣關系,但從廣義上來說,他們有同壹個祖先,這本身就是壹種關系。
上周我們說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而杜牧生於803年,也就是說杜牧是在杜甫死後33年出生的,所以兩人從未謀面。但杜牧的很多詩也受到杜甫詩風的影響,以後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事實上,這並不是我們第壹次談論杜牧。這個夏天,我們都背了關於夏天的詩,還背了杜牧的詩《齊安縣背塘詩》。這首詩是杜牧在黃州寫的,黃州是今天湖北省黃岡市壹個非常有名的城市。我們組很多家長肯定都做過黃岡秘籍,我當初也被黃岡秘籍折磨的體無完膚。這是題外話。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杜牧的兩首詩,分別是《山行》和《秋夜》,這兩首詩基本上都與秋天有關。《走在山上》這首詩目前出現在小學三年級語文第壹冊,而《秋夜》這首詩曾經在四年級課本裏,現在不知道被挪到哪裏去了。從2019,教材是國家統壹使用部編的,我就沒翻過壹年級到三年級的語文書。先看《徒步》。
剛才我說了,詩《出山記》已經收入了初三語文課本第壹冊,初三的孩子會提前背會,然後上課聽老師講解,可以起到預習新課的作用。我們來看看這首詩的含義。標題“徒步旅行”的意思是在山裏行走。
詩的前兩句是“遠觀寒山,石徑斜,白雲生有人。”有些孩子會問問題,老師。我曾吟誦:夏,非謝,遠寒山石徑。對,以前教夏,現在教育部念謝,就念謝吧。當然,妳念夏,對我來說是對的;今後,我還是把謝讀給妳們語文老師聽吧。
小朋友壹定要註意前兩句,“寒山石徑斜,白雲生有人”!這裏的“寒山”不是壹座山的名字。孩子知道黃山、泰山、廬山是山的名字,認為“寒山”也是山的名字。不是,寒山指的是深秋的山。石徑是用石頭鋪成的小路,直徑就是路的意思。謝,這裏指的是傾斜,指的是蜿蜒曲折的石板路wān wān qū qū。白雲生的出生是指出生,出生,和白雲生,在那裏白雲形成。
所以,我們大概可以通過理解“冷山、石徑、人生”這幾個詞來理解這兩句詩的含義是的,壹條曲徑蜿蜒到山頂,那裏有幾戶人家。
再看最後兩句,對,就是“駐足坐楓林晚,霜葉比二月花更紅”。這裏要特別註意“坐”字,通常理解為坐、坐、或騎,比如坐車、坐船。但是,孩子要註意,這裏的“坐”不是指坐下來休息,也不是指坐車、坐船,而是:因為。和我們平時的理解不壹樣,所以要記住,因為“坐”字在古代漢語中經常出現,妳以後學習小古文、文言文的時候會遇到,可以提前知道它的意思是“因為”。另外,楓林夜指的是晚上的楓林。
“霜葉比二月花更紅”,這裏的霜葉是被霜打過的葉子。最後壹句詩中的“比”字,是指霜葉比二月的花更紅,霜楓葉會比以前更紅,這是深秋才有的景象。北京有壹個著名的景點,叫香山紅葉。沒去過,只看過很多照片。真的很漂亮。再過壹兩個月,孩子們就可以去公園或者森林裏看看結霜的樹葉有多美了。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停下了馬車,因為我喜歡楓林的深秋景色。楓葉被秋霜染得比二月的春花更紅。
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這樣壹幅畫面:深秋的壹天,詩人坐著馬車來到山裏遊玩,石板路蜿蜒曲折。在白雲生出現的地方,隱約可見幾戶人家。很快,詩人停下了馬車,因為他被楓林的晚景所吸引,他非常喜歡。結霜的楓葉特別紅,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詩人杜牧在這首詩中,按照觀賞的時空順序,寫出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景物,描繪了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但是,詩人並不像壹般詩人那樣,在秋天悲嘆。相反,他還贊美秋天的美,贊美它。劉禹錫曾說:自古以來,秋天都是悲涼寂寞的,我說秋天比春天好。它也表達了對秋天的贊美。從九月份開始,我們壹直在學習關於秋天的詩歌,接下來我們將和孩子們分享劉禹錫的這首詩。
題秋夕意為秋夜,這裏指七夕,是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它將在幾天內到達。前兩句“秋光用銀燭畫冷屏,輕揮小扇撲螢”,這裏的銀燭指的是銀色的精致蠟燭,小孩子可以理解為白色蠟燭。屏風畫:畫有圖案的屏風。屏風是我國傳統建築用於室內擋風的壹種家具。後來逐漸在美化環境、劃分室內空間、防風、裝飾等方面發揮更多的作用。屏幕上有許多裝飾圖案,非常漂亮。最早的屏風大多放在床的後面或旁邊,逐漸從固定發展到可移動。在百度上找了壹張圖給小朋友看。
聽了前面的解釋,“銀燭秋光畫了壹個冷屏”這句詩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銀燭反映了冷屏。最後壹句是“輕羅小扇撲螢”,輕羅,這是壹種柔軟的絲織物。輕羅小扇:壹種輕便的絲綢團扇。絲綢制成的扇子。螢火蟲:壹只會飛的螢火蟲。這裏的螢火蟲是螢火蟲。這首詩的意思是宮女手裏拿著壹把小絹扇在打螢火蟲。
再來看最後兩句:“日序夜涼如水,坐看牽牛花與織女星。”日階,指露天的石階,坐著看,坐著看天。牽牛花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指牛郎星和織女星。也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夜色中的石階涼如冷水,妳靜坐凝視天河兩岸的牛郎織女。最後壹句還有壹個版本,叫“臥看牽牛花織星”。參考小學語文新課標《唐詩三百首》和之前學過的,采用《坐看牽牛花與織星》版本。
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古老民間傳說之壹。相傳織女是王太後的孫女。她心靈手巧,會織彩雲,天空織彩霞。牛郎是人間孤兒。他家很窮,但他很努力。有壹天,織女和她的姐妹們壹起來到地球,在湖裏洗澡和玩耍。牛郎養的牛突然說話了,讓他去偷織女的衣服。兩個女人從此結緣,結為夫妻,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就像黃梅戲《神仙眷侶》裏的歌:妳耕田,我織布,我挑水澆園。這對夫妻非常恩愛,生了壹男壹女。
王太後得知這壹情況,大怒,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和她的孩子追到天上,她就要追上去。王太後用頭上的金釵在它們之間畫了壹個天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銀河。只有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鵲才被允許為他們搭建壹座橋來相會。這壹天是中國的情人節。
看完牛郎織女的故事,再來看看杜牧寫的這首詩的內容,很好理解。這首詩寫的是壹個宮女的孤獨生活。孩子們在腦海中想象著,秋夜裏,屋內,燭光映照著美麗而冰冷的屏風,屋外,宮女正用壹把團扇拍打著飛舞的螢火蟲。夜深了,門口的石階涼如水。該睡覺了,宮女卻坐在石階上,獨自看著天上的牛郎織女。
我們不知道宮女的身世,也不知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但我們能感受到她的孤獨。牛郎織女壹年只能見壹次面,已經夠孤獨的了,但是宮女很羨慕,因為她總是壹個人,比牛郎織女還要孤獨。
喬奇(唐·林傑)
七夕今夜看碧霄仙子,牽著牛郎織女過江橋。?
家家看秋月,萬家穿紅綾。
我們很快就要到七夕了。今年的七夕是8月25日,也就是下周二。今天我們要學習壹首和七夕有關的詩。這是唐代詩人林傑的《乞靈》。
題“乞巧”又稱乞巧節,是古代婦女的節日。農歷七月初七也叫中國情人節。詩的前兩行“今夜七夕看藍天,讓牛郎織女過江橋”中的“夜”字,就是夜的意思,今夜就是今夜。這個很好理解。每次春晚後,我都唱《難忘今宵》;結尾的中的“小”指的是天空,指的是壹望無際的藍天。剛才我們講了這句話,意思是這壹天,跨過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七夕節,人們紛紛仰望蒼穹,仿佛能看到牛郎織女穿越銀河,在鵲橋上相會。
最後兩句:“家家看秋月,萬家穿紅綾”,描述了喬喬節的活動。下面和小朋友們簡單說說乞丐節的活動。乞巧節原本是單身女性的節日。牛郎星織女星自古有之,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卻是南北朝才產生的,也就是孩子們朗誦的朝鮮歌曲中的南北朝。乞求聰明,我們很容易理解字面意思,就是女孩子向織女乞求壹雙巧手。他們應該怎麽做才能討到小聰明?最常見的方法是把針穿過月亮。如果線穿過針孔,就叫巧。所以林傑說,穿成千上萬的紅綾。家家戶戶都在壹邊看秋月壹邊求好運,有上萬條紅線穿過。
當然,“幾萬篇”是壹種誇張,誇張也是我們小學常用的修辭手法。說到李白,我們說李白詩中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是誇張,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再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再比如“桃花潭深過千尺,不如王倫”等等。現在不需要掌握,知道概念就行,到初三也不會要求掌握。
至此,孩子應該理解這首詩了吧?想想這個畫面:壹到七夕,我看著外面晴朗的夜空,想象著天上的牛郎織女正在過鵲橋,開始壹場年會;家家戶戶的姑娘對著月亮系著無數紅線,乞求壹雙織女般的巧手。與穆圖的《秋夜》相比,這首詩沒有寂寞和悲傷,而是充滿了節日的歡樂。
8月30日打卡(① ② ③選兩首,有余力的可以背三首)。
①《徒步旅行》(唐·穆圖)
遠至寒山,石徑斜,人在白雲生。?
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②《秋夜》(唐·穆圖)
在秋天的夜晚,燭光映著熒屏,小範用手拍打著螢火蟲。?
白天的夜晚像水壹樣涼爽。坐著看牽牛花和織女星。
③《喬奇》(唐·林傑)
七夕今夜看碧霄仙子,牽著牛郎織女過江橋。
家家看秋月,萬家穿紅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