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翠峰茶,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所產茶葉品種之壹。因主產.於該縣境內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而得名。產品原料采自梵凈山800—1300米海拔高度的福鼎大白茶群體品系茶園,產品具有“色澤嫩綠鮮潤、勻整、潔凈;清香持久,栗香顯露;鮮醇爽口;湯色嫩綠、清澈;芽葉完整細嫩、勻齊、嫩綠明亮”的特點,贏得業內專家壹致好評和消費者喜愛。2005年獲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梵凈山翠峰茶產自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轄區.。梵凈山方圓百平方公裏,是地球同緯度上生物資源最豐富和保存得最完好的綠色寶庫,被聯合國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之壹,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印江縣位於梵凈山西麓,全縣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暖濕同季,雨熱同期,縣境內降雨豐沛,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6.8℃,年日照時間長達1296小時,無霜期近300天,年日照率在35%以下,常出現多雲間晴或陰天天氣,雲霧多,光照柔和,多漫射光,既無高溫熱害,也無凍害嚴寒,這使得喜蔭的茶樹更能有效地利用藍紫光和紫外線,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茶葉新稍積累氨基酸、咖啡堿和芳香物質等有效成分,提高成品茶香氣、滋味,增進茶葉內在質量。縣境主要土壤種類為黃壤,黃棕壤,紅壤和紫色土壤等,呈酸性,PH值均在4.5—6之間,具有熟化性快,肥力適中,保水、保肥、透氣等特性,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獨特的自然因素造就了梵凈山翠峰茶特有的品質。
印江縣種茶歷史悠久,歷來盛產名茶。據明朝《明實錄》記載:“思州方物茶為上”。明代的印江縣永義鄉團龍村系朗西蠻夷長官司所轄,隸思州。深居梵凈山間的永義鄉團龍村所產生的團龍茶最早可追溯到11世紀,在1411年(明永樂九年)就進貢皇家,被賜封為貢茶。21世紀初,永義鄉團龍村仍有15世紀種植的老茶樹30多棵,其中最大的壹棵據專家考證是中國最大的、生長較好的茶樹,被譽為“中國茶樹王”。
印江縣茶葉大面積規範種植發展開始於1987年,該縣將茶產業列入“支柱產業”大力發展,2003年,利用退耕還林掀起發展0,使全縣茶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7年,全縣再次掀起新壹輪茶產業建設0,根據生態、氣候、區域、茶葉品質和魅力、茶文化等優勢因素決定實施名茶戰略,全縣茶產業得到了快速穩步發展,建成了印江梵凈山優質綠茶基地,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市場、品牌、茶文化為壹體的茶葉產業化經營格局。到2010年,已經成為貴州省的茶葉主產縣,有綠茶基地21萬畝,其中投產茶園8.5萬余畝,獲有機認證茶園2000畝,無公害認證茶園44800畝。全縣種茶農戶3.8萬余戶,生產加工企業3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地級龍頭企業4家,獲食品安全生產許可QS認證4家,具有出口經營權2家,獲ISO9000體系認證1家,GAP認證1家;建有茶葉交易市場1個,茶青交易市場17個;5萬噸茶葉精制加工廠建設全面啟動;2011年全縣茶葉總產量2500余噸,產值達到3.3余億元。並開發有“梵凈山翠峰茶”、“梵凈山翠芽”、“梵凈山貢茶”、“梵凈山雪峰”、“梵凈山佛光茶”等系列名優茶。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組織了對梵凈山翠峰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審查合格,批準自即日起對梵凈山翠峰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公告2005年第175號。.
保護範圍
梵凈山翠峰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0《關於申請給予“梵凈山翠峰茶”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函》(印府函[2004]25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洋溪鎮、楊柳鄉、纏溪鎮、羅場鄉、朗溪鎮、合水鎮、永義鄉、木黃鎮、新業鄉、天堂鎮、刀壩鄉、杉樹鄉、板溪鎮、沙子波鎮、中壩鄉、新寨鄉、峨嶺鎮等17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