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觀之山景區詳情

觀之山景區詳情

被譽為“三江上遊第壹景”。屬於丹霞地貌,由白堊紀紅色巖石組成。它有山之美,水之美,谷之幽,洞之迷離。自然布局對稱,高低峰連綿,紅層密林。山脊、懸崖、洞穴和山谷連成壹線。主要景點有靈芝峰、五老峰、盤星巖、五姐妹石等20多個景點。尤其是北前雄關外有茂密的紅層峰林。壹柱石筍高50余米,周長40米,拔地而起,如高燒的紅燭,人稱“照天燭”。山後的石門湖海拔427米。1972修建水面800畝水庫。湖中群山倒影,波光粼粼。湖中央,翠島絕壁陡峭,婀娜多姿,像壹位沐浴的少女。泛舟環湖,船換景,變化無窮。山水相連的奇石寨,最高點有百丈巖。沒有山也沒有石頭,石頭被拉向天空。也叫摩天嶺。朱安寨以雄偉、奇特、險峻、獨特的山景聞名於世。管青始於宋代,盛於元明時期。宋代嘉定年間,五老峰下建有秋兒書院,立有“秀才蓮舫,鄉賢叔”牌坊,至今猶存。從元代到正念時期,縣令領人上山,開辟了13個景點,並刻石記載其事。元末時,靈芝峰下建有柴火唱山房。竹子書院和東山草堂建於明代。清末民初,吳縣書院改為偏山中學。這裏有30多處名勝古跡,包括7座靈芝廟、朱珠書院和東山草堂,以及40多處摩崖石刻。

觀之山雄偉險峻。背後是溫柔美麗的石門湖。碧水映丹山,陰陽俱絕。是遊客讀不夠的人生儀式。作為觀之山的傑作,生命之根與生命之門相距僅1公裏。壹個在水裏,壹個在湖邊。陰陽相對,遙喚對應。堪稱華華壹絕。素有“客家山”、“生命山”之稱。新開的九龍湖景區,水面1.200畝,是壹個珊瑚狀的湖泊,有山有水。湖水清風如玉,淡淡的倒影,山、石、水層次分明,五彩繽紛。四季花草樹木,郁郁蔥蔥,鳥語花香,神秘誘人。2004年元旦,九龍湖景區全面對外開放,現已成為觀之山主要旅遊線路之壹。還有世界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主體位於連城,這裏森林遼闊,奇花異草遍地。華南虎等野生動物徜徉山林,充滿原始震撼,被譽為“北方回歸沙漠帶的綠寶石”和“動植物基因庫”。梅花山上的“三江源”、“衫王”、“紅豆衫”等景點,奇妙自然,給人以自然神韻的震撼,腹地的淶源洞群,猶如壹座美麗神奇的迷宮,難以形容,深不可測。連城文化無價。連城有豐富的客家文化。連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壹。連城客家話的復雜程度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罕見的。33萬人口,有34種方言,有些村子之間無法交流,所以普通話很流行。連城縣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遠近聞名。民俗眾多,如古田遊大龍、羅坊遊古市、北團遊大宗、鮑斯巴隆、新泉燒包等,被譽為“中原古文化活化石”。每壹次民俗活動都能找到客家文化的根,體現中原古文化的魅力。連城有文昌閣、雲龍橋、永隆橋等獨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築。有古老的客家書院,如南山書院,秋兒書院和東山草堂。有培田古村,堪稱中國客家莊園。培田古民居建築群由30座大殿、21座古廟、6座書院和2座牌坊組成。

“文革”期間,景點被毀。20世紀70年代末,連城縣的民間組織發起了壹場修復靈芝寺的募捐活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縣建設廳就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考察評估。縣政府每年組織數萬人上山植樹造林,發布嚴禁封山育林、炸石的通告,同時整修景區內外道路。1984年,縣政府撥款對後山安通路、仙池等景點線路進行維修鑿通,並購置了石門湖遊艇。1985年,開發壽星巖,新建長壽亭,增加“人之長壽”等石刻壹批,恢復部分景點。請省測繪局繪制景區地形圖,編制景區規劃,是連城縣規劃區的組成部分。1990經省政府原則同意,由省建委實施。規劃區:以縣人大批準的保護山邊界為基礎,景區包括觀之山、石門湖、朱安寨、奇石寨,總面積約23平方公裏。景區整體布局依托縣城,縣城作為旅遊基地。景區內不準修建賓館、招待所和休養設施。

迎客松到山前,不乘車可直達山麓。爬上樓梯,景點接踵而至。在100多米的緩坡上,有壹棵老松直立在土堆上,是迎客松。詩中說:“宋慶高興地歡迎客人,它很高興登船。宋濤迎接,何苦鞠躬。”據清乾隆十三年(1748)連城縣令許所作《幽官偏山記》雲:“每壹條裂縫都被松枝所覆蓋。短骨有很多種。”自古以來,蒼松遍布觀之山。由於清末戰爭、大躍進亂砍濫伐和文化大革命,觀之山的松林遭受了斧頭的摧殘。由於這棵老松樹紮根在懸崖上,伐木工人無法從斧頭上下來,幸免於難。

迎客松往南幾米處,有壹座六柱亭,名為舒心亭,遊人可在此歇息,領略迎客松的魅力。

蒼玉峽穿過迎客松,爬上盤山公路。突然,我看到兩邊陡峭的巖壁,峽谷口有壹塊坍塌的巨石。巨石臥於右側,形成深洞,山澗泉水汩汩而入,珍珠四處飛濺,發出悅耳的叮當聲。山路繞巨石而建,左側石壁上有馬篆書刻的“蒼玉峽”二字,描寫峽谷中碧珠飛濺,蘊含奇趣。

宋風亭穿越蒼玉峽,攀爬300多米,臺階邊巖上立有壹座四廊四柱的亭子,供遊客休息,名曰“宋風亭”。亭柱上鐫刻著亭名:“松板色宜人涼,風送浪聲入耳”,頗切遊客心情。站在亭子裏,遠看文川九曲,近看螺螄山,令人想起螺螄姑娘的故事,在心裏唱出壹首美麗善良的頌歌。亭側聳立著壹大片松林,山崖陡峭,徐來涼風,濤聲陣陣,使人有“凝望風景,耳聞雲泉”之感。

半雲亭蜿蜒100多米,就是半雲亭。該亭為清代羅學霸所建。據《羅氏家譜》記載,“學官,字瑞正,名,與州賜同知。終其壹生,他慷慨大方,孜孜不倦。他建橋鋪路,壹直很勇敢。他在山中、雲中建了壹座亭子,這是他提倡的。”遊人入閣觀景,常感“石移雲離,風急鳥閑”的閑適之感和“夢落人間”的仙思古亭坐落在三面臨深淵的絕壁上。它是壹個四環柱廊式的亭子。亭柱對聯隱去亭名:“半丹梯僅壹箭之遙,雲感路山千裏。”亭臺高踞,雲霧繚繞,宛若在雲端。上閣前,可領略“枝莖濕路分瑤草,竹簽隨雲玉臺”的風雅。

丹蒂詹韻丹蒂與班雲閣緊密相連,懸崖上挖有十幾道斜道,直豎如梯,十分險要。遊客需要爬上墻。因巖石為紅色礫砂巖,呈朱紅色,故稱“但丁”。遊人有詩贊嘆:“百折丹梯紫,彩雲浮月宮深處。穿著裙子唱個歌跳個舞,姿勢格外尷尬。”丹梯之上,沿著懸崖開辟了壹條小路。路很窄,只夠壹個人通過,面對著壹條很深的小溪,叫做“雲棧”。疊旁有壹組摩崖石刻,分別是“丹梯”、“雲疊”、“絕廬”、“近天”,書法極佳。俯瞰城市,鄉村、房屋、河流、道路、建築、市場如畫。

墜珠巖穿越丹梯、雲棧,爬上“雲門”,曲折到達此巖。滴水巖巖壁陡峭,摩崖石刻琳瑯滿目,為整個景區之最。其中有元代馬的《秀蓮峰》和《關篇》、《銀松錄》,以及明清碑刻數十篇。巖石間的山嵐、熱氣騰騰的雲朵和夏薇,成了壹道奇觀。郁郁蔥蔥的松樹和杉樹映襯著迷蒙的晨霧,形成壹片“薄霧”,使景區更加柔和、雅致、和諧。連城八景之壹的“管青青藍”指的就是這個。市井人李在《管青青藍》詩中寫道:“萬雨後現,更惜冠抵新陽。煙痕淡至峰腰,色遠至頂。亭子隱約被半朵雲看見,天空被壹條線清晰地辨認出來。夕陽的余暉散盡,燦爛的畫卷就畫不出來了。”滴珠巖頂上的清泉隨風飄蕩,點點滴滴,像珠子壹樣掛著。來這裏的遊客,很多張嘴接受水滴,認為這是壹種享受。

在這裏看觀之山的晚霞也很有意思。清代代理科學家童能齡在《管青山落日頌》中描述:“清福清山,冠蓋群峰;晚霞清鮮,美多於朝。因此,依山而低背,依山而倚。精彩到精彩到無數次見面,打磨的迷人。此時芳草飄香,春寒料峭。”日落的景色比仙境更美。

寧碧山房曾經是《五仙書院》裏的壹個場景。民國初年被燒毀,只剩下廢墟,80年代由旅遊部門重建。清乾隆六年(1741),主持修建“五仙書院”的連城縣令秦始王,曾寫下《寧碧山房》詩,說:“久而久之,青山已立,雲峰立於眼前。窗對崖書坐,路繞回池塘。外面下著雨,袖子涼涼的,谷中春響夢清。壹絲道,終有壹日長存,我恥於揚名。”

重建的寧碧山房位於觀致西北側的懸崖險處。山房依崖而建,為方形框架式雙層高層建築,有柱、有梁、有窗,雕刻簡單,色彩鮮艷。屋頂琉璃瓦青瓦飛檐,古樸壯觀。建築西側是懸崖崎嶇的深淵;北崖石高丘;南坡向下,土丘起伏;樓後山上有小旅館住房,可供遊客住宿;建築東面有向前延伸的斜崖懸臂,如開放的廳堂,設有茶室和餐飲部,供遊客品茶、小吃、宴飲。

爬樓梯,攬勝,涼風徐來,沁人心脾;仰望靈芝和五老峰,巍峨的雲表格外壯觀。在山房住壹夜,看著城市裏的燈光,晶瑩剔透,平添了許多浪漫。

楊雲亭寧碧山樓北高阜有楊雲亭。背靠靈芝和峰,面臨絕境谷,與李秀珠書院、謝東山草堂鼎足而立。亭子是方柱歇息在山頂的亭子,古樸美觀。對聯隱去亭名:“仰視聖賢,雲護金雞,映天明”。從亭子正面俯瞰城垛和文川,優雅而輕松。展館建於1983,由華僑周捐贈。是周的父名。抗戰時期,他在家鄉創辦了“明恥中學”,大受歡迎。

  • 上一篇:有大眾車標的捷達才8萬,沒有大眾車標卻賣了11.1.8萬。
  • 下一篇:貴陽民宿商標獲取的方式分別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