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招商引資早已突破了傳統的招商引資思維,而是構建了政府招商+有效市場+資本的大招商生態,將“買賣”招商行為升級為“資本”合作行為,讓政府和企業* * *揚眉吐氣。
簡單來說,資本招商就是在確認有潛力的項目後,由國有資本主導投資,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共同培育項目和產業。這樣,政府不僅是“服務提供者”,也是市場參與者。項目既是“投資方”,也是“接受方”,雙方粘性大大增強。
合肥壹直把握國家政策導向和產業需求,堅持前瞻性布局,從市領導到各部門都有產業思維,都在有意識地尋找下壹個產業的出路。合肥重在格局,圍繞“大國”抓住痛點、難點、敏感點,以敏銳的產業眼光發現潛在的產業機會。
合肥模式的借鑒意義;
安徽地方政府用國有資產作為產業基金來押寶產業投資,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如果有外媒將其解讀為“地方政府主導的風險投資”,單方面將產業基金的設立視為“砸錢開路”。其實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
從結果來看,即使個別產業基金參與的投資項目效果不如預期,但仍在為當地經濟創造稅收、就業等價值。借助各種基金組合,可以有效分散具體項目的投資風險。
安徽省地方政府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推動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提高綜合社會效益。項目建成後,可帶動產值增長,包括對上下遊產業鏈的帶動、延伸和拉動作用。
在了解了地方政府培育新興產業的科學邏輯後,分析“合肥模式”的資金投入策略可以發現,這是全產業鏈投入模式下精心布局的產業配套投入,是在找準適合地方發展的產業,確定適合地方發展的現行模式後的科學實踐。
“合肥模式”真正的精髓是打好產業基礎,找準產業方向,優化配套條件,以科技創新推動發展高度;以產業創新夯實發展的厚度,真正做到“把每壹筆投資都投在最需要的地方”。做到這壹點,就不難復制合肥模式的成功。